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说课PPT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说课PPT

Page 10
说教学过程 背景介绍(5分钟) 1.这首词作于词人晚年, 当时的时代环境是怎样的? 他是在怎样的背景下写下这 首词的? 2.在这样的情形下,结合 《水龙吟》,思考一下词人 写这首词时的心情?
Page 11
说教学过程 诵读与整体感知(5—8分钟)
Page 12
说教学过程 逐层分析与方法指导(15分钟) 一、课文分析
Page 14
说教学过程 二、手法运用
1.辛弃疾登上北固亭,极目远眺, 为什么会想到孙权和刘裕?词 人写这两位英雄人物寄托了什 么情怀? 2.辛弃疾引用宋文帝北伐惨败的故 事的目的是什么? 3.诗人写佛狸祠下的迎神赛会的一 幕景象,是什么心情? 4.有人说,整首词的情感都寄托在 一句“凭谁问,廉颇老矣,尚 能饭否?”中,请谈谈你的看 法?
Page 8
说教学方法 学法 1.充分预习,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潜力;
2.以诵读法为基础,创设情境,让学生充分朗诵作品, 感知作品,配合圈点法,解决基础知识障碍,做到自 主学习;
3.分组讨论,在讨论与交流的过程中,重视对学生思维 过程的关注与引导,真正做到体验过程,避免讨论过 程的虚假与无效。
整体思路
说课标教材 说教学方法 说教学过程
Page 2
说课标教材 教学理念 根据新课标主动、合作的教学理念,我将始终在 我的课堂上做到:
教学课
执行课
学习课 自主课 个性化
标准件
Page 3
说课标教材 教材分析 1.《永遇乐· 京口北固亭怀古》是选自人教版语文教材必
修四第二单元第6课《辛弃疾词两首》中的一首。
Page 15
说教学过程 归纳总结
用典:从典故内容上分析,注重通过典故所指合理联系作者本身; 从情感表达上分析,从对古人引申到对自己、对统治者、对当 今社会以及其他相关的特定感情,注意全面和具体;从手法效 果分析,注意考虑委婉、含蓄、增强文学底蕴和说服力等等。
怀古咏史:内容方面,注意所咏——“古人”、“古地”、“古 事”;情感方面,注意情感的抒发对象——对故人、对当今、 对统治者、对自己等等以及抒情方式的运用和情感的变化;手 法方面,较为突出的有用典、借代等等;结构方面,注意内容 的衔接与变化。
Page 19
谢谢观赏
Page 17
说教学过程 布置作业(2—5分钟)
1.背诵全词,完成练习 作业。 2.运用用典手法,写一 首词或诗,写出自己 心目中英雄,并注明 所用典故。下节课进 行交流展示
Page 18
说教学过程 板书设计
上 片 片下
忠心报国 政权无能 壮志未酬 报国无门
典用
用典: 内容特征 表达情感 结构作用 艺术效果 怀古咏史类: 所咏事物 所抒情感 所用手法 所现效果
2.《辛弃疾词两首》是在学习《苏轼词两首》的基础上,
进一步学习豪放派词风的关键。
3.本节课所侧重的情感分析方法和修辞手法的运用,贯 穿了怀古咏史类诗词的整个教学,也是学生进一步顺 利、快捷掌握诗词赏析方法的基础,是形成学生合理 知识链的重要环节。
Page 4
说课标教材 学情分析 本课的授课对象是高中二年级学生,就目前知识 构成情况和之前古代诗歌的学习基础来看,他们对古 典诗词已经有了初步的感知与认识,而本单元前两课
3.引导学生进一步感受豪放派词风的特点,在交流的过程中提 高学生的情感领悟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4.在分组讨论探究问题的基础上,通过对比归纳,要求学生掌 握本首词中所涉及的修辞手法和赏析方法,提高学生的诗词 鉴赏水平。
Page 6
说课标教材 重点难点
“三个一”
一种词风 对豪放派特点的理解与掌握
的学习,也让学生对宋词的基本知识有了一定的了解
与掌握,学生具有极强的可塑性,但要真正做到全面、 系统地掌握赏析方法技巧从而内化为鉴赏水平还有一Βιβλιοθήκη 定的距离。Page 5
说课标教材
教学目标 1.在学生预习的基础上进行补充,使学生了解词人辛弃疾的生
平,以及创作这首词的时代背景;
2.通过诵读与分析,体会词人的创作心态与所抒情感,分析词 人的英雄形象,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
Page 16
说教学过程
拓展练习与升华总结(10分钟) 满江红· 登黄鹤楼有感 岳飞 遥望中原,荒烟外、许多城郭。想当年、花遮柳护,凤 楼龙阁。万岁山前珠翠绕,蓬壶殿里笙歌作。到而今、铁骑满 郊畿,风尘恶。 兵安在?膏锋锷。民安在?填沟壑。叹江 山如故,千村寥落。何日请缨提锐旅,一鞭直渡清河洛。 却归来、再续汉阳游,骑黄鹤。 (1)词中写了哪些“风尘恶”的景象? (2)词的开头写作者登黄鹤楼遥望中原,结尾说“再续汉 阳游,骑黄鹤”,反映出作者的思想情感有何变化?
一类作品
一种手法
对怀古咏史类诗词的赏析
对用典手法的掌握
Page 7
说教学方法 教法
1.提问法贯穿课堂。注意设置问题的思维价值,将典故 分析与情感把握作为主要的问题切入,杜绝“浅、碎、 平”,做到“精、实、活”; 2.点拨法与归纳法作为关键与抓手。在归纳总结的基础 上通过练习与知识拓展最终服务于应用; 3.多种资源,辅助教学。运用多媒体、网络等辅助资源 进行教学,活跃课堂气氛、增强课堂效果、拓展学生 视野。
Page 9
说教学过程 导入(5分钟) 1.学生集体背诵《水龙吟· 登建康赏心亭》;
2.提问学生词人创作《水龙吟》的思想情感;
3.设置导语,导入本课:
看来同学们对词人感慨时光流逝而壮志未酬报国无门的愁苦与愤懑都 已经有所体会,我们也知道,辛弃疾一生坎坷,郁郁不得志,饱受排挤与 陷害,但他不论出仕或归隐,都从未放弃自己伐金复国的政治、军事主张, 豪放雄健的词风中时时流露出伟大的报国理想和爱国情怀。三十四岁的辛 弃疾写下了“倩何人唤取,红巾翠袖,揾英雄泪”的慷慨与激昂,那么三 十年多后,晚年的辛弃疾,又将如何用词作来表达内心的复杂情感呢?今 天,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辛弃疾的另一首代表作《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 古》。
第一层:“千古江山……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
第二层:“斜阳草树……气吞万里如虎” 借孙权和刘裕两个历史上英雄人物事迹隐约讽刺 南宋政权的无能,表达自己抗敌救国的热情。
Page 13
说教学过程 “元嘉草草……赢得仓皇北固”
“四十三年……一片神鸦社鼓”
“凭谁问……尚能饭否” 用刘帝、佛狸祠、廉颇的典故,继续写自己报效 祖国一片忠心,并表示自己不被朝廷所用的激愤。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