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国教育不平等的现状、问题与研究大学论文

中国教育不平等的现状、问题与研究大学论文

行政管理(专科)专业毕业设计(论文)论文题目中国教育不平等的现状、问题与研究学生姓名学号指导教师专业行政管理(专科)年级 15秋学校德清学院目录1 中国教育的现状 (1)1.1 义务教育的普及率现状 (1)1.2 教育质量的现状 (1)1.3 教育经费的现状 (2)1.4 师资力量的现状 (2)1.5 硬件设施的现状(以校舍为例) (2)2中国教育不平等的表现 (3)2.1不同社会阶层教育机会不平等 (3)2.1.1 工作性质不同导致的教育不平等 (3)2.1.2 家庭收入不同导致的教育不平等 (3)2.2 不同地区之间教育机会的不平等 (4)2.3 不同性别教育机会的不平等 (5)2.4 教育资源分配的不平等现象 (5)2.5 高等学校招生录取制度中的教育机会不平等现象 (6)2.6 教育乱收费导致的教育机会不平等现象 (7)3 中国教育不平等的特点 (8)3.1 层次性 (8)3.2 综合性 (8)3.3 延续性或累积性 (8)4影响中国教育不平等的原因 (9)4.1 外部因素 (9)4.2 内部因素 (9)5中国教育的改革途径 (10)5.1 加大对教育的投入 (10)5.2 对我国落后地区采取适当的倾斜政策 (10)5.3 发展高级人才市场 (11)结论 (12)摘要“百年大计,教育为本”。

今天,没有哪个国家会怀疑教育对国家发展、社会进步的作用,也没有哪个国家不重视教育。

2007年10月15日, 胡锦涛总书记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中提出:“教育是民族振兴的基石, 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重要基础“。

教育是关系到每一个社会成员的民生事业。

随着现代化速度的加快,我国的教育事业取得了长足发展,人们的教育需求高涨。

但是在教育机会和“优质教育资源”显著增加的情况下,人们的公平感和满意度反而降低了,究其原因,主要是教育不平等现象的存在。

因此,教育不平等就成为了我国教育发展中的薄弱环。

本文通过介绍我国教育的现状结合教育不平等现象在我国的具体表现,然后分析了教育不平等的特点及其原因,最后提出建议。

1 中国教育的现状我国一直都很重视教育问题,特别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的教育事业发生了巨大变化,无论是东部、中部还是西部地区,各级、各类教育都取得了长足进步。

但是,我们必须看到,在各地区教育事业持续快速发展的同时,仍然存在着地区间发展不平衡的问题。

1986年《义务教育法》的颁布, 尽管以法律的形式规定了接受基础教育是公民基本权利和义务, 然而,时至今日, 我国义务教育的发展状况依然不容乐观, 远远没有达到平等的地步。

1.1 义务教育的普及率现状单就普及率而言, 到2015年,全国只有92.6%的地区普及了义务教育, 7.4%的地区尚未普及。

同时, 由于家庭经济收入的微薄和学杂费的不断提高有相当数量的农村儿童中途辍学, 一些地方农村学龄儿童入学率甚至不到80%, 小学升学率在一些地方不到50%。

1.2 教育质量的现状而在教育质量的差别上,城乡之间用“两极分化”来形容丝毫不为过。

城市的基础教育发达,教育水平高,但广大农村地区特别是在所谓的老少边穷地区,教育设施落后,办学条件差,拖欠教师工资严重,教育现状堪称“凋敝”。

造成这种局面的主要原因是义务教育所需经费严重不足。

据教育部统计,全国农村义务教育举债高达500亿元,甚至在经济发达的广东省,农村义务教育负债也很普遍,个别县甚至达到3亿元,是其财政收入的2倍多。

而其根源在于我国长期以来实行的不合理的义务教育经费投资体制。

从1986年以来, 我国基础教育实行“地方负责、分级办学、分级管理”的体制, 将举办农村义务教育的重心下移到乡镇, 乡镇承担了大部分的义务教育经费。

据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的调查, 全国义务教育投入中, 乡镇负担78%左右, 县财政负担约9%, 省地负担约11%,中央财政负担很少, 不足2%。

然而, 乡镇财政普遍收入不景气。

2014年, 全国乡镇本级预算收入1051亿元,平均每个乡外镇收入是231万元; 同年, 全国乡镇负债总额达到1081亿元, 平均每个乡镇负债238万元.1.3 教育经费的现状我国省、市间生均教育经费的差距也在不断扩大。

以普通中学生均教育经费为例,2014年最高的上海市是最低的贵州省的6. 81倍,到2015年,这一比例扩大到了8. 95倍,绝对差距从4 42. 7元扩大到10 256. 83元。

1.4 师资力量的现状在师资方面,东部地区普通小学文化程度在大专及以上的教师比例比中部地区高出近10个百分点,比西部地区高出11个百分点。

东部地区普通中学大学及以上文化程度的教师比例比中西部地区超出更多。

1.5 硬件设施的现状(以校舍为例)校舍是教育事业发展的必需条件,学校生均校舍面积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一个区域办学条件的优劣。

就全国而言,2014 年普通中学生生均校舍面积为10. 52 平方米,小学生生均校舍面积为8. 15平方米。

其中,东部11个省、市、自治区普通中学生生均校舍面积为9. 27平方米,小学生生均校舍面积为6105平方米;中部8 个省、市、自治区普通中学生生均校舍面积为6192平方米,小学生生均校舍面积为5136 平方米;西部12个省、自治区普通中学生生均校舍面积为6. 99平方米,小学生生均校舍面积为4177平方米(《中国教育统计年鉴(2014年) 》) 。

可见,东部地区的办学条件优于中西部地区。

2中国教育不平等的表现在世界各国都在追求教育平等、大力削减教育不平等的今天,还是存在如此众多的教育机会不平等现象, 如种族间教育不平等,性别教育不平等, 区域教育的不平等等。

2.1不同社会阶层教育机会不平等2.1.1 工作性质不同导致的教育不平等由于社会结构的分化, 社会的阶层划分正在出现一系列不同以往的新情况, 其中社会的两极分化导致不同社会阶层在社会资源分配上的差距开始突出, 如何平等分配教育机会已成为社会普遍关注的问题。

许多研究表明, 学生的学习成绩, 与其父亲职业、受教育程度之间有显著的正相关。

在精英教育制度下, 农民、工人子女获得优质基础教育和升入大学的机会显然处于不利的境地, 近年来, 这种差距在进一步扩大。

以清华大学、北京师范大学等国家重点大学为例, 2014年清华大学农村学生的比例为21.7% , 2015年为17.6% , 减少了4.1个百分点; 2014年北京师范大学农村学生的比例为28%,2014 年为22.3%, 减少了5.7个百分点。

另据对2015年全国城镇住户调查的统计分析, 服务性工作人员和商业工作人员阶层子女接受过高等教育的比例仅为15.3% 和13% , 而机关、企事业负责人和各类专业技术人员阶层子女接受过高等教育的则接近一半。

2.1.2 家庭收入不同导致的教育不平等许多研究表明: 受教育的程度与经济收入之间在许多时候构成了一种互为因果的关系。

一方面,收入的差异主要是由不同的受教育程度造成的, 由于受教育程度较高的人具有较高的边际生产力, 因此会比受教育程度较低的人带来更多的边际收益。

同时, 收入较高者子女所获得的受教育程度一般会高于低收入者子女所获得的受教育程度, 并使由受教育程度决定的收入分配产生代际效应, 使不同阶层间的收入差距继续扩大。

因此, 教育机会的不平等和经济收入的两极分化之间很容易陷入一种恶性循环, 使问题变得日益严重。

另外, 由于近年来中国的农村劳动力向城市的大规模转移, 出现了进城务工者与城市居民之间国民待遇的不平等问题。

在计划经济时代, 中国一直实行严格的户籍制度, 这一制度一直延续到现在,已经成为社会不公平现象的一个重要因素。

现行的户籍制度对进城务工者涉及多方面的歧视, 其子女的教育机会不平等就是其中的一个主要的问题。

尽管政策的制定者已经意识到, 不应以本地与外地的户籍为标准分配教育机会, 而应以居住地为标准提供平等的受教育条件, 即同城同待遇, 并且通过制定政策规定由流入地政府承担进城务工者子女就学的责任, 但是问题并没有得到完全解决。

比如大多数流入地政府向外地户籍学生所拨生均教育经费要少于本地户籍学生, 对进城务工者子女仍存在实际上的歧视。

此外, 进城务工者子女参加高等学校入学考试仍在受户籍问题的困扰。

2.2 不同地区之间教育机会的不平等中国目前的发展由于受各种条件的制约,不同地区之间的差距显著,社会发展中的这一特点也在制约教育机会的分配。

根据中国统计年鉴2014的数据, 全国受教育水平最高的地区北京、上海和天津, 其文盲比例为5.2%, 初中以上的人口比例达78.2%,大专以上的人口比例超过14.3%;东、中部省份(安徽除外) 以及西部的新疆和陕西,其文盲比例在3.7%到13.4%之间,初中以上人口比例在51.3%到70.1%之间,大专以上的人口比例在4.4%到9.9%之间;西部的四川、重庆、宁夏和华东的安徽,其文盲比例在10.2%到13.3%之间,初中以上人口比例在44.8%到53.9%之间,大专以上的人口比例在3.6%到7.2%之间;西部的云南、贵州、甘肃和青海,其文盲比例在14.5%到19.8%之间,初中以上人口比例在39.8%到48.4%之间,大专以上的人口比例在3.8%到5.6%之间;西藏地区的文盲比例为37.2%初中以上人口比例为15.9%,大专以上的人口比例为0.94%。

从地区间人均受教育年限看,也显示出地区间所存在的差异。

2014年,文盲、半文盲占15岁及以上人口的比重全国为10.32%,吉林省最低为3.85%;西藏最高为44.03%。

全国15岁以上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已经达到8.3年以上,但西藏15周岁以上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只有5年,与全国平均水平还有较大的差距。

以上数据表明, 不同地区之间的教育差距不仅存在, 而且已经对该地区的人口素质和社会经济发展产生实质性的影响。

2.3 不同性别教育机会的不平等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表明,中国妇女的平均受教育年限为7年,全国城镇地区15岁及以上女性文盲率为8.2%;农村地区15岁及以上女性文盲率为16.9%;全国青壮年妇女文盲率为4.2%;2014年女性平均上学年数为6.1年,比男性少1.5年。

2014年, 普通初中和高中在校女生的比例分别达到47.4% 和45.8%;中等职业学校在校女生的比例达到51.5%。

全国普通高等院校在校女生为609万人,占在校生总数的45.7%,女硕士、女博士的比例分别达到44.2%和31.4%。

尽管女性的教育机会有了一定的提高,但是仍然存在许多问题。

比如,性别差异在城市和农村中的表现很不相同。

以高等教育的机会分配为例,城市女性的高等教育机会呈明显上升趋势,而农村女性的高等教育机会则有下降的趋势。

这一发展趋势正导致这样一种结果:当城市居民群体中的高等教育机会性别差距日益缩小、并且女性还显示出某种竞争优势时,农村人群的高等教育机会的性别差距则在拉大。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