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来自印度的消息表明,Infosys这家拥有2.7万名员工的大型软件企业,上个财年的利润增长率竟然高达48/%,在印度第三大软件公司——Wipro内,也发生了同样的事情。
更为可怕的是,Infosys和Wipro并没有止步不前,接下来,它们还要招聘5000名软件工程师,来扩大自己的生产规模。
并且,Infosys和Wipro正在大踏步地进入国内市场。
面对此情此景,对比国内最大规模不过两千人、平均增长率不过25%的软件企业,我们就不得不开始思考一个问题:中国和印度在软件业上的差距究竟有多大?真正的印度软件企业真正的差距并不只表现在数字上,由于中印两国之间由于缺乏足够的交流,使得两国国民彼此之间产生了太多的误解。
在绝大多数印度人看来,中国经济发展很快,照这样的发展速度,上海再过几年就赶上孟买了。
很不幸,这种荒谬的误解同样存在于中国对印度软件业的理解上。
在中国人的印象里,印度软件企业都是一些外包型企业。
发达国家下达需求以后,印度软件企业要么派人员过去,要么开始“来料加工”,而事实上,这完全错了。
以Infosys 公司为例,Infosys公司已不再是一家外包公司了。
它有自己的知识产权,有自己的全套解决方案,在美国它已和IBM进行面对面地竞标了。
甚至可以说,它就是另一家正在崛起中的IBM。
正是因为这些错觉,才使得中印软件业之间的差距越来越大。
由于印度实行的是全民学软件的策略,已经形成了印度理工学院居于最顶端、各大学居中间、NIIT居于低层的金字塔式的人才培养模式,所以Infosys公司扩招5000名软件工程师,不是什么难事。
反过来,从国内现有的软件人才储备来看,国内的软件企业要实现5000名工程师的扩招,一开始可能就是一场如托普软件一样的骗局。
中国软件业到底差在哪儿如果我们留意一下2000年以来软件产业的发展,我们就不难发现,从“十八号文”到“四十七号文”,政府给予软件产业的政策支持不可谓不丰厚;从软件园的建立到政府对国产软件公司的扶植,软件公司得到的优惠条件也不可谓不实惠。
正因为如此,我们才不得不深入思考“中国到底差在哪儿”这个问题。
概括起来,我们不难发现造成中印软件业差异的有语言、人才结构、信誉体系、签证、外汇管制政策、人才成本、培训的系统性、培训生源、解决方案的多样性、销售门槛等多方面的问题。
但如果我们深入下去,我们就不难发现核心的问题还是软件人才的教育问题。
从软件产业外部来看,印度人的优越性不仅表现在全民学软件的热情上,还表现在良好的人才培养模式上。
什么是良好的培养模式呢?受过良好培训的印度软件人精于英语,从事五年的软件蓝领依然心安理得,刻苦工作从而给已做过项目的项目经理留下良好印象,信誉体系自然而然地也就建立了起来。
并且,由于不存在高级项目经理的短缺问题,高级项目经理人才也就没有了漫天要价的可能。
进而,印度软件业由大量既精于技术,又具备非富行业经验的项目人才支撑着。
试想,哪一个国家会拒绝本国的公司利用这些廉价、高效而实用的人才增强自己的核心竞争力呢?由此可见,印度软件的签证率高也并非偶然的现象。
与之相反,国内的软件人才却无时无刻不为“三十岁现象”所困扰,由于望子成龙的文化氛围的存在,使得国内肯于埋头钻研技术的软件蓝领少而又少,这直接造成了国内拥有十五年开发经验的人如恐龙一般难寻。
国内的软件公司更是在项目经理大量短缺的同时,却在刚刚招募到一些技术人员之后,就在大喊软件人才过剩。
可以肯定的是,国内一个销售人员与一个技术人员的业务组合,其竞争实力远弱于印度软件企业的一名既掌握技术又精通行业的专才。
可以说,各种层次的软件人才的短缺,直接影响着国内软件企业的竞争实力,而个体竞争实力不强,汇在一起就决定了中国软件业的羸弱。
反过来,如此羸弱的产业,又如何能号召更多的有为青年凭着一腔热血全心全意地服务于这个产业。
如此的软件公司,又如何能把解决方案做得如精细制造的产品一般花样繁多。
又如何能冲破层层壁垒,在竞争激烈的美国市场中,在美国的主要中等城市都建立起自己的销售办公室。
北航软件学院的孙伟院长对此一针见血地指出:“现在谈超越印度软件业,已不是一件很现实的事情。
重要的是要马上认清我们的不足之处,能跟上印度软件业的发展速度。
要明白软件公司需要的不是豪华的办公室,而首先是掌握了软件技能的人才。
”几年以前,国内软件界曾在“起来,抵抗微软霸权”的呼唤中开始了开源运动的启蒙,而今天,面对着实力悬殊的印度软件企业的全面登陆,中国软件业界需要的是再一次的深刻反思和积极的行动。
北航软件学院的孙伟院长认为:“中国软件业要改变这种现状,就要在当前出台配套的、决断性的政策,以支持软件教育,要最大限度地发挥类似于软件学院这种新型软件教育模式的作用。
”中国软件向印度学什么比较印度和中国软件的发展水平一直是一个令人感兴趣的话题。
据统计资料表明,一个软件工程,如果把它在日本的价格定在100的话,那么印度公司能拿到的价钱是75,但是到中国它就变成了45-50,比印度低50%。
看一项数据比较:1999年度印度软件业的产值是56亿美元,其中出口额为39亿美元,国内市场销售额为17亿美元;中国1999年整个国内市场销售额为176亿元人民币,约合20亿美元左右。
印度软件企业约有1000家,在中国这个数字是5000多家。
比较起来,在国内销售额上,中国和印度比较接近,中国可能还稍稍超出印度。
但在出口额上,中国软件业出口额几乎可以忽略不计。
印度这个数字是中国软件国内销售额的两倍,而中国软件企业数是印度的5倍以上,其中大多数是50个员工以下的小作坊式企业。
印度约有28万软件工程师,平均每个企业280人,而中国仅仅有大约10万软件开发人员,分布在5000多个企业里。
"什么呀!臭不可闻!"许多中国的软件商都这样评价印度软件,可再仔细一看,观点就会改变,就是这样的软件,虽然局面编程并不漂亮,却很好用。
印度的程序员就像中国的打工仔、打工妹,一群一群密密麻麻,他们对软件业的理解像是制鞋工厂,在工厂里做流水线式的软件制作。
中国过去很多程序员也像是制鞋,但是,只是那种几个人的小作坊。
也许大师傅手艺很好,但是他一天可以最多做3双,第4双的时候已经眼花了,走样了。
印度软件业分析目前,印度程序员已经通过自己工作建立了良好的声誉,他们的神话故事随处可见。
不过印度软件公司当前承接的业务具有一定局限性,而未来的业务不仅要向客户提供IT 方案咨询服务,而且要设计并执行这些IT方案,包括向客户提出建议,使客户的管理和工作流程与技术系统有效地融为一体。
而在这方面,西方的大公司已经走在了前面。
摆在印度人面前最大的挑战也正是此处,他们必须学会跨国公司经营管理,让世界各地的员工能够共同协作工作。
不过目前,印度人还没有能力管理这些事务。
不过,美国和欧洲已经有公司对印度人的能力表示了敬意。
他们从印度人身上学到了有价值的东西。
如果印度的软件公司真的发展成为了全方位的IT解决方案供应商,他们凭借低廉的成本,对IBM、PWC和Sapient等大公司将是一大威胁。
此外,印度软件业的强大也将对美国的白领阶层是一大冲击,甚至成为这些美国人就业的新渠道。
每个印度人都已经意识到,要想进入全球领先的跨国公司之列,他们就不能只做今天他们所做的一切。
当印度软件试图爬上世界IT阶梯的顶峰,他们需要所有他们能聚集的勇气。
印度软件公司动辄成千上万人,没有良好的体制,很难想象如何对这么多人进行管理。
什么时候中国出现了一万人的大型专业软件企业,中国软件行业才算真正有了规模。
不过现在的情况是,中国的软件企业通常长不大,大一点的公司也不过一二百人,其中还包括市场和销售人员。
中国软件业还有两样东西比不上印度,一是环境,二是语言。
具体而言,印度的官方语言是英语,印度软件厂商与国外交流时都使用英语。
虽然印度人“洋泾浜”式的英语发音并不准确,但毕竟是英语。
所以,他们进入欧美市场时少了一道天然的障碍。
这是他们的独特优势。
在政策环境上,印度政府1991年开始大力支持软件行业,实施零税赋。
而我国政府直到去年才颁布同样的支持文件(即《鼓励软件产业和集成电路产业发展的若干政策》),晚了十年,并且支持力度不如印度。
据了解,由于国内市场狭小,印度软件产业主要瞄准国际市场,以出口为导向。
国家对软件出口企业实行优惠的税收政策,并且至少建立了四个不同专业方向的风险投资基金。
印度政府计划到2008年实现软件出口500亿美元,软件从业人员达到100万人以上的目标。
所有这些都为印度成为软件出口大国奠定了基础。
印度软件业的快速成长,除了得益于政府的倾力扶持外,上乘的质量、低廉的价格、严格的管理和训练有素的廉价人才,也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印度软件业的竞争力。
在印度,软件公司非常重视管理。
他们通过ISO和CMM认证的公司数量巨大,而这两样认证在国内软件公司中的推广并不普遍。
要达到印度的管理水平,我们尚需要五到十年的努力。
此外,中国要想发展出口加工型软件,除了改善管理外,还有一个就是要有懂国际市场的抢订单的人才,这一点,不容忽视。
虽然,中国的软件行业产值表面上和印度差距不大,但这个数字中包含了太多系统集成中的硬件销售量,与印度的实际差距还是比较大。
与印度相比,国内最缺的是有十年背景的工程师。
在印度,包括在美国,项目经理一般都是三四十岁的人。
在国内的情况是项目经理和部门经理都是工作两三年的人,这会大大影响我们国家的软件行业发展速度。
要改善这一点只有通过时间和高强度的培训。
中国VS印度之二软件行业生存难,这是目前业界的普遍共识。
一些人在谈到中国软件业的困境时,盗版这只过街老鼠就被抓出来狠打一顿。
自然,盗版是中国软件业的一个心病,但是不是中国软件业所有伤疤全在盗版呢?这几年谈到软件业时,我们总用羡慕的语气提到印度,但我们应该看到的是,印度软件业繁荣是因为它的出口,而国内的销售环境,它甚至还比中国差一点。
也就是说,在国内的市场销售环境里,印度和中国是站在同一条起跑线上,甚至印度还差于中国,但为什么印度能够取得那么好的发展,而中国软件业却总在抱怨呢?从中可以分析出中国软件业的几大特点:1.软件企业规模小在中国目前的软件市场上,共有14个软件园区,5000多个企业。
这些企业大多是几十个人甚至十几个人。
这些企业都在做些什么呢?大量重复制作一些定制的小软件。
这对中国整个软件业来说,是资源浪费。
中国软件业从业人员大多数还把软件开发仅仅看成程序源码开发,这些小作坊式的企业没有软件开发的体系化管理,自然谈不上什么开发大型的程序。
而软件是一个需要高度协作管理的工程,大量小规模软件公司的存在只能使中国软件业处于一个低层次的运作。
对此我们要做的是,把市场清出来给那些真正做软件的公司,而不是过来摆个地摊拿完钱就走人的公司。
这就需要对现有软件资源进行大规模的整合,把一部分没有活力的企业洗出市场,另一方面需要对新进入的软件公司加以比较高的门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