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4卷第1期2019年03月甘肃林业科技Journal of Gansu Forestry Science and Technolgy Vol. 44 No. 1Mar. 2019文章编号:1006-0960(2019)01-0010-04无刺花椒研究进展王生荣1,吕瑞娥2,魏安民1,岳达昌1,张振家1,徐向宏1(1.甘肃农业大学,兰州,730070;2.陇南经济林研究院花椒研究所,甘肃 陇南 742500)摘要:无刺花椒的选育成为花椒新品种选育和研究的热点,本文对国内外无刺花椒的研究进展和现状进行了综述,对无刺花椒选育的意义进行了归纳,同时针对研究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建议。
关键词:无刺花椒;研究进展;繁育中图分类号:S573 文献标识码:A doi: 10.3969/j.issn. 1006-0960.2019.01.003Research Progress in Zanthoxylum bungeanumWANG Sheng-rong 1, LV Rui-e 2, WEI An-min 1, YUE Da-chang 1, ZHANG Zhen-jia 1, XU Xiang-hong 1(1. Gansu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 Lanzhou 730070, China ; 2. Chinese Prickly Ash Research Institute of Longnan Economic Forestry Research Institute , Longnan Gansu 742500, China )Abstract: The breeding of Zanthoxylum bungeanum has become a hot spot in breeding and research of new prickly ash varieties. In this paper, the research progress and present situation of Zanthoxylum bungeanum at home and abroad were reviewed, the significance of breeding Zanthoxylum bungeanum was summarized, at the same time, some suggestions are put forward.Keywords: Zanthoxylum japonica ; progress; breeding 收稿日期:2019-03-02资助项目:甘肃农业大学基层组织特色活动支持计划项目。
作者简介:王生荣(1956—),男,甘肃榆中人,博士,博士生导师,教授,研究方向为植物保护及农业技术。
E-mail: wangsr@无刺花椒是目前国内花椒育种中的一个热点。
传统花椒品种成熟后皮刺多,果实采摘不方便、费时,往往不小心会刺伤划伤采摘者的手指。
花椒多刺成为限制花椒发展和机械化采摘的重要原因,解决这一难题的唯一办法是发展无刺品种。
甘肃省老教授协会农业委员会为此专门组成专家组,赴甘肃陇南市武都区对无刺花椒的研究、繁育和示范推广情况进行了考察,现结合考察情况,就目前文献报道的国内外对无刺花椒的研究成果、进展和存在的问题综述如下,供花椒研究的科技人员参考。
1 国内外研究进展无刺花椒主要是日本和韩国种植。
在日本,朝仓花椒品种就是无刺花椒著名植物学家牧野富太郎博士1912年(明治45年)在朝仓发现了无刺花椒,认为这个品种是一个无与伦比的好品种,因此冠以朝仓的地名。
从那以后,在日本民间无刺花椒都被叫做朝仓花椒。
通过100多年的栽培和选育,目前有许多品种和优系[1],但可以肯定的11 第1期王生荣等: 无刺花椒研究进展是绝大多数无刺品种都有朝仓花椒的血缘。
日本花椒栽培面积最大的品种是朝仓花椒,此外还有葡萄山椒、琉锦花椒、朝仓野花椒、冬花椒、稻花椒等。
韩国林业遗传研究所一直致力于选育多果穗、果粒大、无刺的优良品系。
目前已选出13个优树品系,并建立了优树的无性系测定林。
其中4个无性系表现为无刺,而全部优树的经济性状均优于对照1.5~2倍[2]。
国内文献最早报道无刺花椒的是任三学,他在1993年甘肃农业科技上发表短文文中提到1992年9月3日在武都角弓海拔1 900 m左右的阴坡发现1株野生花椒,全身无刺,命名为“无刺花椒”[3]。
国内研究无刺花椒报道较早的单位是河北省林业科学院。
早在2002年,河北林科院在无刺花椒的组培快繁技术方面已进入到小批量生产阶段[4]。
他们从日本引进无刺花椒,在室内进行了大量嫁接和组织培养的研究工作[5-7],并培育出自己的无刺品种。
甘肃省陇南农业科学研究所也做了无刺花椒的试验研究[8],山西农业大学也进行了无刺花椒品种选育工作[9],2016年四川农业大学和汉源林业局培育出了无刺花椒新品种“汉源无刺花椒”[10]。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林学院对无刺花椒进行了研究,也育成了品种“韩城无刺”、“农城1号”等,同时还申请了无刺花椒嫁接繁育技术的专利[11-12]。
山东莱芜农科院李庆芝等人也育成了“莱芜无刺”品种[13]。
甘肃省是花椒主要种植区,无刺花椒的研究也较多。
李新荣2011年发表了陇南花椒无性繁殖研究[14],其中的试验材料树种为无刺梅花椒优树,为2004年初选的优树,选优登记号为014,树龄20年以上。
结果认为,无刺梅花椒优树嫁接繁殖的无性系生长、结果及无刺特点稳定,且具有较多优点。
甘肃天水麦积区、秦安县林业局也对日本和武都引进的无刺品种与当地品种进行了嫁接育苗研究[15-17]。
陇南经济林研究院花椒研究所杨建雷等学者近年来开展了无刺花椒性状比较研究,对育成的武选1号、2号、3号等3个品种与常规品种和引进品种进行了比较,并对无刺梅花椒的选育试验进行了报道[18-22]。
甘肃农业大学的任苗等人对花椒研究所在2004年发现的本地梅花椒品种“武选1号”无刺花椒优树,2011年发现的2个大红袍无刺花椒“武选2号”、“武选3号”优选树,与莱芜农科院选育的“莱芜无刺”、西北农林科技大学选育的“韩城无刺”、河北林科院育成的“河北无刺”的果实及皮刺性状进行比较研究[23]。
2 无刺花椒生产的特点综合文献,无刺花椒的生产和栽培有如下一些特点:1)降低了采摘成本,经济效益显著。
因树体无刺,椒果实大而集中,便于采摘,可降低成本30%左右。
据武都林业局调查,无刺花椒比普通大红袍增产262.5 kg/hm2左右的干椒,经济效益显著(内部资料)。
2)无刺花椒寿命长,种植周期长。
无刺花椒由于没有病虫害危害,根腐病、流胶病发生轻,树龄可长达25年左右,而大红袍树龄仅有15年左右。
3)无刺花椒抗逆性好。
由于采用武都当地抗性好的八月椒品种做砧木,根系发达,抗旱性、抗根腐和流胶病的抗性好,树体长势旺盛,据当地农技干部讲,在原老树枯死的地块更新栽植,无刺花椒亦能成活,且不发病。
4)丰富了种质资源,防止品种退化。
在长期栽培过程中,花椒品种混杂、退化现象严重,利用嫁接苗无性繁殖,遗传性状稳定,可以防止品种退化现象的发生,同时可产生无刺类型的花椒,丰富了花椒种质资源,增加了花椒品种多样性[18]。
3 无刺花椒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及建议无刺花椒被各地认为是一个成本低,花费少,易采摘的好品种,进行了广泛的研究和探索,取得了成功的经验,目前已基本掌握了无刺花椒培育和建园等技术。
但是,通过考察和查阅文献,发现研究中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
1)无刺花椒的科学研究滞后。
在武都当地农民和种植户对花椒进行了自发的育种工作,椒农先在自己的林地选取出优良的无刺品种,再通过不断的选育过程,获得了一些高产、刺少甚至无刺的品系。
由于椒农缺乏专业知识,受可信度、推广手段、大量繁殖等方面的影响[9],他们培育出的优良品种往往仅在自己地里种植,并没有进一步利用和大面积推广。
如武都有人育成的无刺花椒“金奎无刺花椒”,种植的面积不小,也有育苗圃,在当地进行了推广,但在公开刊物上未见报道。
12甘肃林业科技 第44卷据当地椒农介绍,花椒实生苗皮刺多,而采用嫁接技术可获得少刺或无刺的苗木。
2)关于无刺花椒的最初研究从哪里开始,没有确切的依据。
据调查,当地林业部门认为武都角弓目前还有一棵无刺花椒优树,树龄超过40年。
据武都林业局介绍,武都无刺花椒是1987年由角弓一张姓椒农嫁接所得。
2001年在林业部门技术人员指导下,农民用野生八月椒做砧木,用路边发现的无刺花椒做接穗,嫁接获得皮刺稀少的椒苗50株,反复嫁接会成为无刺花椒,且无刺性状也会稳定。
现在角弓还有无刺花椒示范园,无刺花椒优树还生长正常。
文献资料显示,陇南任三学1993年在武都发现野生无刺花椒,也在角弓[3],这棵树现在在哪里,是否为同一棵树,应该考证明确。
3)没有无刺花椒品种选育报告或通过审定。
无刺花椒各地育成了不少品种,但系统选育的报告较少[24-26],特别是甘肃武都作为花椒主要传统栽培区,育成的品种不少,但作为优良品种的选育报告文献很少,只有武都无刺梅花椒优系选育报告[26]。
如“金奎无刺花椒”有品种,有种植面积,也有繁育基地,但既没有发表新品种选育报告,也没有登记并获授新品种权或通过审定。
严格讲科学上没有得到承认。
4)无刺花椒选育后定名应注明“无刺”。
甘肃陇南武都是搞无刺花椒研究较早的,虽然有无刺花椒的报道,但还没有“无刺”冠名的品种,如陇南花椒研究所选育的无刺花椒武选1号,武选2号,武选3号[22],都没有注明无刺,易与武都大红袍混为一谈,造成椒农不能很好地认识到新品种优良的采摘性状。
4 小结无刺花椒的繁育和种植作为花椒产业发展的趋势,国外已大面积种植,国内所有花椒栽培的地区都开展了引种或选育研究,也取得了较好进展,育成了一些无刺类花椒品种。
花椒作为特有经济树种,是甘肃陇南的主要特色产业之一,“武都花椒”曾获甘肃省著名商标[27],为当地产业发展和农民脱贫致富起到了重要作用[28-35]。
现在种植范围在不断扩大,农村留守老人采摘费时费力,亟需选育花椒新品种(如无刺花椒)和采摘新技术[36],以降低成本。
无刺花椒的选育和推广也应得到各级主管部门的重视,同时也应该有保护知识产权和品种权的意识,在保护地方品种[37-38]的同时积极申报审定新品种。
参考文献:[1] 徐惠,吴宗兴. 日本无刺花椒考察报告[J]. 四川林业科技,2015,36(6):107-116.[2] 毕君,赵京献,王春荣,赵玉芬. 国内外花椒研究概况[J].经济林研究,2002,20(1):46-48.[3] 任三学. 武都发现野生无刺花椒[J]. 甘肃农业科技,1993(1):16.[4] 林艳,郭伟珍,毕君,赵京献. 日本花椒组培苗瓶外生根影响因素研究[J]. 林业科技开发,2004,18(5):38-39. [5] 王超,赵京献,毕君,王春荣,郭伟珍,林艳. 日本花椒的引种试验[J]. 林业科技开发,2005,19(3):46-48. [6] 赵京献,毕君,王春荣,王超,李翠芳. 日本无刺花椒新品种引进及驯化栽培[J]. 河北林业科技,2006(B09):63-65.[7] 郭伟珍,林艳,毕君,赵京献,徐振华,王春荣,王超. 朝仓花椒组织培养快繁试验[J]. 林业科技开发,2005,19(5):19-21.[8] 张珩,赵元惠,张辉元,刘小勇. 日本花椒在甘肃武都的引种表现及开发利用[J]. 中国林副特产,2009(6):42-44.[9] 房双双. 无刺花椒的培育及其生长和适应性观察[D]. 太谷:山西农业大学,2016.[10] 王景燕,龚伟,肖千文,胡文,王跃,陆春友,张艳云,芶国军. 无刺花椒新品种“汉源无刺花椒”[J]. 园艺学报,2016,43(2):405-406.[11] 李孟楼. 无刺花椒“农城1号”[J]. 农村百事通,2014(7):29.[12] 李孟楼,聂果,张伟,王海东,宋旺,张正青,崔俊,王伟伟. 一种无刺花椒品系培育方法[P]. CN103270861A,2013-09-04.[13] 李庆芝,毕于义,李玲. 花椒新品种无性繁殖体系的建立[J]. 现代农业科技,2008(18):11-13.[14] 李新荣. 陇南花椒无性繁殖研究[J]. 现代农业科技,2011(13):111-113.[15] 冯亮亮. 秦安县无刺花椒嫁接育苗技术研究[J]. 园林园艺,2017(21):81-82.[16] 丁权成. 天水地区引进无刺花椒栽培试验研究[J]. 山西农经,2018(18):90-91.[17] 汪东强. 甘肃天水花椒栽植技术要点[J]. 河北果树,2018(6):46,49.13 第1期王生荣等: 无刺花椒研究进展[18] 杨建雷,朱德琴,吕瑞娥,任志勇. 甘肃陇南梅花椒无刺优系选育试验初报[J]. 甘肃科技,2014,30(1):144-145.[19] 朱德琴,杨建雷,尚贤毅,任苗,武衡. 无刺花椒品种选育的意义及选育方法探讨[J]. 林业科技通讯,2017,532(4):46.[20] 王学文,杨建雷,张晓军,任苗. 陇南梅花椒优系无刺性状研究[J]. 现代农业科技,2015(8):170-171. [21] 任苗,杨建雷,武衡,张晓军,朱德琴. 陇南大红袍花椒优系无刺性状对比研究[J]. 中国园艺文摘,2016(2):40-42.[22] 杨建雷,任苗,吕瑞娥,张晓军,曹永红. 2个陇南大红袍花椒无刺优树无性系对比研究[J]. 经济林研究,2017,35(3):30-31,33.[23] 任苗,种培芳,杨建雷,曹永红,王勃. 几个无刺花椒无性系果实及皮刺性状对比研究[J]. 林业科技通讯,2018(7):7-10.[24] 吕玉奎,蒋成益,杨文英,王玲,林盛,王晓斌,郭宇桃. 荣昌无刺花椒优良品种选育报告[J]. 林业科技,2017,42(2):18-21.[25] 吕玉奎. 无刺花椒[J]. 中国林业,2003,7(A):39.[26] 杨建雷,朱德琴,吕瑞娥,任志勇. 甘肃陇南梅花椒无刺优系选育试验初报[J]. 甘肃科技,2014,30(1):144-145.[27] 陇南市林业局. “武都花椒”喜获甘肃著名商标[J]. 甘肃林业,2015,(2):48.[28] 李睿,杨全生,王花兰,戚新和,张义,张兴萍. 甘肃花椒产业发展现状及潜力分析[J]. 中国园艺文摘,2015,31(3):206-208.[29] 刘丽,张燕,孙畅,蒲静. 甘肃武都花椒生长气象条件分析及气候适应性区划研究[J]. 中国农学通报,2017,33(19):126-132.[30] 蔡广珍,王东平,孙磊. 临夏州建成百万亩花椒生态经济林基地的优势分析[J]. 现代农业科技,2016,(03):129-130.[31] 马君义,张继,冯洋洋,黄玉龙,李佳佳,邢润苗,魏相龙.甘肃花椒产业发展现状及对策分析[J]. 安徽农业科学,2011,39(16):10055-10057,10091.[32] 魏佳英,赵海云. 甘肃陇南花椒果实性状及其生长表现分析[J]. 甘肃林业科技,2010,35(1):77-79. [33] 成娟,李建红,丁为民. 浅议甘肃花椒的产业化发展战略[J]. 甘肃林业科技,2010,35(1):52-56. [34] 尚贤毅,谭晓风. 甘肃陇南地区花椒种质资源调查[J].经济林研究,2009,27(2):93-96.[35] 尚贤毅,谭晓风. 甘肃文县花椒栽培区划研究[J]. 甘肃林业科技,2008,33(4):37-39.[36] 杨斌,杨全生,李睿,戚新和,王花兰. 临夏花椒采摘的新方法——枝采花椒[J]. 中国林副特产,2015(3):49-50,53.[37] 王世吉. 甘肃花椒的主要品种[J]. 甘肃农业科技,1992(2):25.[38] 班明辉,孔芬,刘小勇,周晶,王玮,韩富军. 甘肃花椒地方品种整理结果简述[J]. 甘肃农业科技,2017,(6):80-81.声 明本刊为北京万方数据股份有限公司、万方数据电子出版社入选期刊,并由其对外提供信息服务,相关著作权使用费和稿费由本刊一并支付,如有异议,请在来稿时注明,本刊将作适当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