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传播的发展及影响由于电脑、电话等的普及,使得大众传播媒介的传播方式发生了变化,如大众传播媒介无论是采集信息,还是开播“热线”节目,都离不开电话;电脑则成为写作、编辑的重要工具等等。
由于这些媒介的加盟,大众传播媒介得到了改进和完善,同时,这些媒介也悄悄改变了大众传播媒介的面貌,改变着大众传播的一些本质,正在对大众传播进行着“和平演变”。
一、人类传播的发展历程在人类的进化时期只是利用有声的符号和信号,后来人类学会了把声音同它们所代表的事物分离开来,用语言符号(声音)来代表具体事物和抽象意义即语言传播。
口头语言是人类最初的传播形式,原始阶段的口头语言传播满足了人类最初的交流愿望。
但语言传播存在着传播范围小、数量小、速度慢、容易走样和不易保存等先天性缺点。
文字传播是人类传播的第二阶段,人们将声音同发出声音的人也分离开,这就产生了文字。
它使信息有了便于记录、携带和传播的载体,但信息难于大量复制,也不易普及,传播只能在特定的群体中进行。
造纸术和印刷术的发明和运用,使报纸、杂志在社会上迅速普及开来成为重要的传播媒介,人类第一次具有了大批量、高速度复制信息的能力。
人类传播进入了第三个阶段———印刷时代。
19世纪40年代至70年代,电报、电话相继发明,20世纪20年代至50年代,无线电广播、电影、电视、录像等一系列模拟式电子传播技术与媒介相继出现,人类传播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大众传播时代。
所谓大众传播,是大规模的媒介组织向大范围的受众传递大批量信息的点对面的单向传播过程,它的最大特点就是遵循“大数”原则,根据有限的不精确的反馈信息和传播者对公众需要的估测及传播政策的要求,传送出被认为是适合大多数受众需要的信息。
它的传播媒介都是以点对面的单向线性传播,受众始终处在“你登我读”“你说我听”“你播(演)我看”的被动地位,传播的时间完全由传播者来决定。
信息传播时间的限制剥夺了受众进行选择的机会。
随着社会的发展,它的缺陷也越来越明显,愈来愈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
而网络化传播以双向互动传播代替了大众传播的点对面的单向传播,以个人的点播式服务代替了大众传播的批量生产,以综合的媒体形式代替了大众传播的单一形式。
如今,网络化传播以迅猛的速度进入了人们的生活,使大众传播也进入了一个新型的传播形式之中。
二、网络化传播的特点网络化传播与传统的传播方式相比,既具备了现有传播媒介的一切表现形态和特点,同时也有许多现有传播媒介不具备的鲜明特征。
(一)高速度、高容量的传播信息网络传播与报纸、杂志等印刷品相比,信息的传播更加迅速、快捷,不受印刷、运输、发行等因素的限制。
和以模拟信号形式传播的无线电介质相比,信息传播的速度更快,时效性更强,传播质量也更高,传播的信息容量也更大。
(二)多媒体的传播手段,非线性的信息结构多媒体技术的实质是能够同时采集、处理、编辑、存储、展示两个以上不同类型的信息媒体。
多媒体对大众传播的深刻含义在于能够使所要传播的住处在计算机的控制下以多种媒体的方式来表达,可以综合运用文字、声音、图象、图形、动画、视频、活动影像等多种媒体,可以更加真实生动地反映所传播的信息,信息也变得生动活泼,用户易于接受,乐于接受,这是以往的传播媒体所无法比拟的。
多媒体传播手段的运用也使受众所接受的信息呈现一种立体化、非线性的结构。
当多媒体信息出现后,用眼睛思维的方式不同于由以往的阅读纸张出版物、收听广播声音、观看电视画面的方式所培养起来的被动的线性方式,人们对多媒体信息的领会是以主动的方式去选取,在短的时间内去吸收全方位的内容。
它的接受方式是非线性的。
对所浏览的信息而言可以使文字、声音、图像、图形、动画、视频、活动影像等呈现立体化的结构,检索更加方便。
(三)兼容化的传播类型传播是人类的基本社会行为之一,人类传播分为内向传播、人际传播、团体传播、大众传播四种类型,在以前的传播活动中这几种传播是各不相顾的,人际传播不依赖大众传播作中介物,团体传播限定在一定的范围内,大众传播的受众广泛。
在网络传播中,这三种传播类型正向兼容化的方向发展。
网络传播既可以像传媒一样实现由点到面的信息传播方式,同时也能够实现由点到点的个体人际信息传播,如电子邮件,网上“沙龙”、“聊天室”,也可以作为一个特定或非特定群体,进行一定范围内的团体传播。
(四)交互式的传播方式网络传播与传统的媒体相比,对大众传播的基础理论产生了具有革命意义的影响。
以往的传播媒体都是以点对面的单向线性传播方式为主,传统的传播理论把传播信息者看作主体,把接受信息者看作客体,从大众传播的“受众”一词的本意可见一斑。
这是因为从大众传播的历史来看,从原始符号到象形文字,再到后来的字母系统、书本、印刷术以及无线电,大众传播沿着一条先机械、后电子学的途径进化了大约5000年。
而在这漫长的历程中,人们对信息的接受方式并没有根本的改变,从象形文字到视听语言,都是依赖被表现对象的外形建立起来的符号表意系统,而我们消费信息的次序与信息发送的次序是一样的,从烽火台到莫尔斯电码,从无线电广播到电视。
以传播学的角度来看,信息的传播都具有“实时传播”的特点,接收过程与观看的过程是同时的,信息的接收呈现出一种线性的状态。
而网络传播则突破了传播媒体的单向信息传输的模式,对于网络传播的信息来说,接收过程与观看过程可以是分离的,我们可以在任何时候从网上下截信息存储于电脑之中,然后在我们认为是合适的任何时候来浏览信息。
信息的接受者可以自由选择传播的内容,有着更大的主动性,受众由被动分享信息变为主动索取信息。
信息传递的交互性使用户不再只是被动的接受者,也不只是实现传播者与受传者的无差别化,在更深层次的意义上对传播者来说,信息的传播由发送者变成了接受者,主动权掌握在后者手中。
交互式的传播方式还表现在网络上任何用户都可以发布自已的信息,人人都可以发表自已的意见,都可以自由选择、分享网络上丰富、广泛的信息,任何人都有可能参与到传播系统中来成为信息的主角。
(五)平等的传播主体传统的传播主体一般是专业的传播机构。
他们在固定的地点和活动空间进行传播活动,如报社、电台、电视台、出版社等。
个人很难作为独立的传播主体从事传播活动,只能在媒介组织中参与信息的制作、传播工作,如编辑、记者、导演、主持人等。
但网络传播则不同,它的传播主体既可以是专业的机构,如报纸、电台、电视台、也可以是非专业的个人。
每个用户都可以通过系列命令“把我放进媒体中”,让电脑给自已编一份“我的日报”,办一个“没有执照的电视台”。
各个传播主体在网络上的地位都是平等的,传统传媒的等级关系、相互间的控制关系在网络上已不复存在。
在网络上,用户人人平等,任何人都可参与,参看者被剥夺了种族、性别、职业、年龄、财富、权势甚至容貌的区别(只要不将自己的图像显露在上面)。
西方有一幅漫画最充分地表达了这一点:一条狗敲击着电脑键盘,扭头对旁边另一只羡慕地望着它的狗说:“在因特网上,没人知道你是一只狗“。
一个叫拉米的10岁儿童,在万维网上传播了一个自已制作的节目,内容是他目睹的以色列轰炸黎巴嫩造成的“卡纳惨案”。
这个儿童的做法引起了举世震动,也充分体现了网络传播参与者地位的平等。
(六)动态发展的传播过程在网络上,不仅传播的内容在随时更新,而且受众在浏览信息的同时,还可以不断地参与信息的重组。
一个因特网的使用者可以在一个文本上嵌入自已的“链接”,不断扩大信息的深度和广度。
每个人都可以加入新闻组参加对信息的讨论,而这种讨论本身也会作为新闻出现,这样就不断产生信息的再传播过程,信息的传播过程呈现出动态发展的趋势。
(七)多适用性的传播内容回顾大众传播的发展历史,信息的复制和传播能力在不断增强,给人类带来了巨大的信息资源,给予人类广阔的自由度,但这种自由度是对大多数人而言的,对个人来说传统媒体的“广播”方式很难保证受众能够接收到所希望接收的信息,因为它所提供的是一种在同一时间内以点对面的方式向无数的受众提供的信息。
而受众之间的知识水平、文化修养、个人情趣是千差万别的。
与此形成鲜明对照的是网络传播连结众多的传播媒介组成一个巨大的信息“超级市场”网络传播的信息对于受众来说具有各取所需的多种适用性,可以说网络传播是相当“善解人意”的媒体。
基于以上特点的网络传播,是在大众传播的基础上发展转变而来的,同时又是超越了大众传播的一种全新的传播形式。
它继承了大众传播的许多先进因素,在本质上又与大众传播有所差别,网络传播已超出了大众传播的范畴,所以有人也把信息高速公路上的传播叫做“后大众传播”。
三.网络传播对传统传媒的影响网络化传播的新技术、新媒介给传统的以电视、广播、报纸为代表的大众传播媒体在传播观念、采访报道方式、发行传输方式乃至各种媒介的物质存在形式及其与受众的关系上,带来了一些根本的变化,产生了全面而深刻的影响。
大众传播媒介的从业人员纷纷使用因特网,成为“网上客”。
因特网产生后,传播者不甘落后,率先使用这种最先进的传播媒介。
据《光明日报》报道:北京西岸咨询策划公司对北京、上海、广州三地的新闻媒介进行了一次调查,结果表明:已有60%的媒介记者成为因特网的“网上客,”其中大众传播媒介的记者上网率为38%。
继几年前的“换笔热”之后,又兴起了一阵“上网热”;通过因特网获取信息,不仅极大地提高了工作效率,传统的“纸加笔”工作方式也随之发生革命性转变,为后大众传播时期的传播者打下了基础。
大众传播媒介纷纷设立网站,成为网络传播的一部分,网络传播不但为传统传媒提供了全新的传播手段与渠道,同时,传统传媒丰富的内容也大大拓展了因特网的信息资源,并且使网络传播成为继报刊、广播、电视之后的第四大传媒。
目前,国内外不少知名的报刊、杂志都已经开始上网,一些出版机构也纷纷开设网上读物。
网上广播成为广播电台的新兴传播渠道,而电视台也纷纷在网上设立自己的网页,也尝试着在网上播出电视节目。
如中央电视台已经开始加速互联网站点的建设,新闻节目开始上网,包括中文和英文新闻,重大新闻制作特辑上网,栏目介绍开始上网,春节晚会也在网上同步播出,在世界任一地方都可以方便地进入中央电视台的站点:..人们已经意识到,网络传播将是媒体传播的新途径和新空间。
信息网络从来没有像现在这样与社会、企业乃至家庭、个人紧密地联系在一起。
同时,网络也使人们切身感受到自己的参与权和话语权得到直接的实现,通过互联网参与舆论的热情高涨,从而使互联网结束了单向的大众传播时代,成为上下互动、无区域障碍的舆论传播平台,在观念、内容、手段、方法等方面都面临新的挑战。
如何适应信息时代的新特点,健康提升网络舆论引导力,使其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成为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需要解决的重要课题。
互联网的出现,已使大众传播环境发生了巨大的改变,使信息变成一把双刃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