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ppt(full)=当代广播电视概论(第二版)
ppt(full)=当代广播电视概论(第二版)
• 戒严时期台湾广播的特点 -对广播宣传严密管理与审查 -国民党实际控制下的“中广”与军政广播, 主控台湾广播业及宣传导向 -对大陆的“宣传”与“对外”广播 -涌现出一批有影响力的民营电台
• “解严”后广播频率的开放 - 1993年1月30日,台湾当局宣布开放调频 广播频道,台湾广播进入了多元化并存的 新阶段 -初步形成了三个层次的调频广播网:覆盖 全岛的电台、地区级电台以及社区级电台。
• 公营、商营广播电视体制的平衡 • 公营与商营广播电视体制的节目互补
第四节 世界广播电视的发展: 中国模式
• 中国模式广播电视体制即保持广播电视媒 体国有属性不变的前提下,引进有限的商 业运作体制,在第三世界国家中较具有代 表性。
• 与纯粹国有/国营广播电视体制相比,具有 新的特点:
一、广播电视业广告、节目出售等商业经营收 入在广播电视业中开始占据重要地位。 二、节目的制作部分以市场导向来执行;但仍 主要承担着执政党和国家的宣传喉舌作用。 三、广播电视机构之间出现激烈竞争,但“优 胜劣汰”或“优胜劣并”的情况尚不可能出现。
– NTSC制(也简称为N制) – PAL制(Phase Alteration Line,也称帕尔制) – SECAM制(Sequential Color with Memory, 也称色康制)
• 电视的其他技术制式
第二章
中国(大陆)广播电视的发展
第一节 民国时期广播事业的发展
• 民国时期广播电台的发轫 -1923年1月23日,“大陆报-中国无线电公 司广播电台”正式开始播音
第五章
广播电视传播的特性与社会功能
第一节 广播电视传播的特性
• 广播电视的社会影响力 • 广播电视的特点
-传播对象的广泛性 -传播速度迅速及时 -丰富的视听语言作为传播符号,具有强烈的直观 性和感染力 -接受方式的随意性和伴随性 -线性传播,顺序接收,具有强烈的“现在进行时” 的视听感受 -转瞬即逝,难以保留
• 香港地区的其他广播服务
第二节 香港地区电视的发展与现状
• 启播时代:香港电视的早期发展 -1957年5月29日,香港“丽的映声”电视 正式开播,这是全球华人地区第一个电视 台;采有线方式播出。 -1967年11月19日,香港地区的第二家商营 电视台——电视广播有限公司(TVB)成立, 采用无线播出方式。
• 多元化发展的广播版图 -强化专业台,增设新栏目 -重视少数族群的节目制播 -热线电话盛行,单向传播变为双向交流 -跨媒体合作,汇整新资源
第五节 台湾地区电视的 发展与现状
• 台湾地区电视的发展简史 -1962年10月,台湾电视公司开播,1969年 10月,台湾“中国电视公司”开;1971年, 台湾“中华电视台”开播;“无线电视三 台垄断型竞争”状态初步形成 -1997年6月,民间全民电视台正式开播, “老三台”垄断局面正式打破。
• 人类传播史的五次“革命”
– 语言的形成与使用 – 文字的创制与运用 – 印刷术的发明 – 无线电传播的发明与应用 – 计算机技术的应用
• 广播电视:当代重要的大众传媒
– 几乎全世界所有的国家都开办了广播电视机构 – 电视机也在世界范围内迅速普及 – 广播电视已成为家庭不可或缺的信息工具之一
• 广播电视改变信息接收方式及结果
•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电视事业取得了前 所未有的进步: -电视广播的传播规模迅速扩大 -电视制作条件与传播手段的进步 -播出节目的内容与形式更加丰富 -广播电视机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数量也不断增加
第三章
我国港澳台地区广播电视的发展
第一节 香港地区声音广播的 发展与现状
• 早期的香港无线电广播 -香港最早的实验性广播出现在1923年至 1926年间,由一群业余无线电爱好者组成 “香港无线电广播社” 广播电视机构理论 类型的比较
• 抗日战争时期的无线广播电台 -抗战全面爆发之后,中央广播电台随国民 党政府不断内迁,于1938年3月10日在重庆 全面复播。 -抗战期间,国内播音的广播电台主要有: 1)国统区内由国民党或国民政府主办的广 播电台;2)国统区内民营广播电台;3) 抗日根据地的人民广播事业;4)沦陷区内 的民营广播电台;5)沦陷区内的日伪广播 电台;6)其他性质的广播电台。
• 香港电台:RHK到RTHK
-1928年6月30日,香港GOW电台开播(即后来 香港电台的前身) -1948年8月,正式命名为“香港电台”(Radio Hong Kong,简称RHK) -1970年,RHK成立公共事务电视部 -1976年4月香港电台英文名改为“Radio Television Hong Kong”(RTHK)
• 国民党广播事业的没落与崩溃 -抗战胜利,全国的广播事业格局发生了重 大变化。 -国民党统治区内广播事业迅速恢复 -随着国统区经济濒临崩盘、内战节节败退, 国民党电台逐渐失去听众的支持 -1949年,大部分国民党党营电台的设备、 资料随政府迁往台湾
第二节 人民广播事业的诞生与发展
• 人民广播事业的发展阶段 (一)起步时期(1949年之前) (二)初步发展时期(1949年至1965年) (三)挫折、停滞时期(1966年至1976年) (四)复苏、振兴时期(1977年至1980年 代中期) (五)发展、繁荣时期(1980年代中后期 至今)
第三节 电视广播的发明与发展
• 电视画面的物理特性 • 电视的理论基础与阶段性成果 • 电视广播的早期发展
– 1936年11月,英国广播公司在伦敦以北的亚历 山大宫建成英国第一座正式的电视台,也是世 界第一座正式电视台
第四节 广播电视的主要技术标准
• 无线电频率的指配与使用 • 彩色电视的制式标准
• 国民党中央广播电台 -1928年8月1日,国民党中央广播电台开播 -全称“中国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广播无 线电台”
• 国民党统治下的民营广播电台 -1929年8月,国民政府公布了《电信条 例》,原则上允许民间经营无线电广播, 但由于国民党当局于此同时采取了较为严 厉的新闻管制政策。 -民营广播电台主要有三种类型:第一类: 商业性广播电台;第二类:教育性电台; 第三类:宗教性电台。
第四节 台湾地区声音广播的 发展与现状
• 台湾广播的重建与发展 - 1945年日本投降,此前日本殖民当局所开 设的广播电台及其分支机构,由国民党当 局接收,对旧有广播设备进行改装、修复 与增补 - 1949年前,国民党有计划地从大陆撤迁到 台的公、民营广播电台,其设备、技术、 人才、资金等为当地广播事业的起步提供 了良好的发展基础
• 香港地区的主要电视机构 -电视广播有限公司(TVB) -亚洲电视(香港)有限公司(ATV或aTV) -香港有线电视有限公司 -香港凤凰卫视控股有限公司(凤凰卫视) (非本地服务)
第三节 澳门地区广播电视的 发展与现状
• 澳门地区的声音广播 • 澳门地区的电视广播 • 由于澳门当局不干预香港广播电视机构对 澳门的信号覆盖,澳门居民可以收到香港 地区的广播电视信号;尤其是在电视方面, 澳门本土的竞争力并不强。
• 无线电理论及初期应用
– 无线电波的传输与接受真正从科学原理到应用 于人类的传播领域——最初的发明是无线电报
• 声音广播的发明与早期发展
– 最早利用无线电波传送和接收声音的是美国匹 兹堡大学教授费森登与被称为“无线电之父” 的美国杰出发明家李· 德福雷斯特。 – 美国匹兹堡KDKA电台是美国第一个正式申请 商业执照的电台,被认为是世界上第一家正式 成立的广播电台
• 三台鼎立:香港电视的短暂插曲 -1975年9月,香港佳艺电视有限公司启播, 成为香港第三家免费电视台;香港电视的 “三台鼎立”的竞争格局就此形成。 -佳艺电视于1978年8月宣布停业,成为香 港第一家倒闭的商营电视台
• 无线独大:香港电视的现实困境 -1978年佳艺电视倒闭之后,港府再没核发 第三家免费电视的牌照,导致香港免费电 视领域形成了“两台参战、无线独大”的 稳定格局。 -亚洲电视(包括其前身)在与无线台的竞 争中,长期相对处于弱势 • 技术突破:香港电视的前景
当代广播电视概论(第2版)
陆晔、赵民著 复旦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
第一章
广播电视发明与技术基础
第一节 广播电视与人类传播史的 革命
• 广播的定义
– 通过无线电波、线缆系统(包括电缆、光纤及 将来可能发展的其他传输介质)向广大地区或 一定区域有规律的传输含有节目内容的视频、 音频信号,上述机构、传输的内容以及传播过 程本身,可统称为广播系统(broadcast)。
• 商业型为绝对主体的美国广播电视 • 去规则化:反媒介集中与垄断的措施逐步 放宽
• 美国模式:商业型为主,其他形式补充 -美国商业电视体制运营的内部机制 -商业型广播电视机以外的广播电视
第三节 世界广播电视的发展: 西欧/日本模式
• 公营、商营广播电视的共同发展的双轨制 • 西欧主要国家以及日本原先较为单一的公 营广播电视体制政策的改变主要表现在三 个方面: 一是自由化 二是商业化 三是“去规制化”
• 我国广播电视“三位一体”的管理职能 • 对我国广播电视经营管理的认识 • 我国广播电视经营的现状
• 我国广播电视经营管理体制的改革 一、加强新闻节目,强化“喉舌”功能, 树立舆论导向 二、改变政府职能,加强宏观调控 三、引入公平竞争机制,在市场竞争中求 发展 四、遵循广播电视发展规律,建立科学管 理模式
第三节 新中国电视事业的 诞生与发展
• 中国电视的初创期(1958-1965年) -1958年,北京、上海电视台先后开播 • 中国电视的停滞期(1966-1976年) • 中国电视的恢复期(1977-1978年) - 1978年5月1日,北京电视台正式改名为 “中国中央电视台” • 中国电视的发展期(1979年至今)
– 广播电视则跨越了时间和空间的边界,提供了 点对面的传者和受众之间传播可能性 – 广播电视还能给人更为身临其境的体验与感受 – 广播电视已成为现代社会越来越重要的生活情 状、思维框架和文化景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