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时势造学_土司残留时期的中国土司_省略_1959年土司研究理论与方法探源_成臻铭

时势造学_土司残留时期的中国土司_省略_1959年土司研究理论与方法探源_成臻铭

时势造学:土司残留时期的中国土司学———1908~1959年土司研究理论与方法探源成臻铭(吉首大学,湖南吉首416000)摘要:1908-1959年土司残留时期,土司学本体胚胎结构已经形成,多学科介入趋势明显,立足于“东北-西南弧线形”土司文化残留带之上的土司学在该时期尤其是抗日战争时期,具有强烈的现代意识。

这种现代意识对于我们深入发掘中国土司学史以及有效介入民国土司研究具有一定启示的作用。

关键词:土司残留时期;中国土司学;理论与方法;探源;土司带中图分类号:D693.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681(2012)01-0117-12The Current Situation Makes Study:Chinese TusiScience in the Tusi Residual Times--An Exploration of the Origin about Tusi Research Theory and Methods of 1908-1959CHENG Zhen-mingAbstract :In Tusi residual times of 1908-1959,the embryo structure of Tusi science had already formed,and the tendencies of the multi-disciplines involvement were obvious.Based on the Tusi cultural residual belt in "the arc of Northeast -Southwest",Tusi science during this period particularly within the period of Anti-Japanese war had a strong modern consciousness.This kind of consciousness canhelp us explore Chinese Tusi science thoroughly and involve in the research on Tusi in the Republic of China effectively.Key words :Tusi residual times;Chinese Tusi science;theory and method;exploration of the origin;Tusi Belt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课题《明代土司政治文化研究》(批准号10BMZ011)、中国社会科学院科研局“西南边疆项目”《土司制度与西南边疆治理研究》(课题编号B10007)和湖南省社科基金项目《化解中心与边缘冲突治国方略的递变及成效考评--以五溪地区地方势力兴衰为例》(06YB85)的阶段性成果。

收稿日期:2011-12-11作者简介:成臻铭(1963-),男,土家族,湖南桑植人,吉首大学中国土司历史文化研究中心教授,主要从事土司学和中国民族史研究。

对于土司学在中国一个多世纪的发展,笔者有过“四阶段说”的概括,并认为1908年至1959年的“中央与地方政府一直重视残留土司问题的调查研究”。

①然而,对该土司残留时期的土司学规定尤其是土司学本体结构及其成因等土司学亟待深入的问题,前人尚无专文涉及。

为全面总结该时期土司学研究成果并推动研究向纵深发展,本文拟在探讨土司学及其分支的生成与演变、土司学研究对象、土司学研究主题与主要内容、土司学研究的核心层面、土司学与各学科的对接与转换等土司学的本体结构的同时,进而探讨其现代意识及该意识在土司带上面何以形成,以求教于海内外专家学者。

一、土司学的生成与阶段性演变据目前所知,辛亥革命阶段共发表论文4篇,它们是云生《云南之土司》(《云南》1908年第14期)、安建《贵州土司现况(南龙桥土司)》(《地学杂志》(1911年第2卷第8期)和《云南土司考》(《地学杂志》1912年第3卷第9、10期)、《政界新闻:土司献地外人之密议》(《大同报(上海)》1911年第25期)。

四篇论文主要指向云贵两省土司的生存现状及其民族史学研究第23卷第1期2012年1月VOL.23NO.1Jan .2012117历史,显示了土司学的胚胎状态。

北洋军阀统治阶段出版史料考察集1部,即周希武《玉树调查记》(上海商务印书馆1919年)。

周氏之书对玉树25族的土千户、土百户和土百长以及当地的山脉、水道、地形、政治、宗教、风俗、实业、掌故进行了较详细地调查,结论是“玉树凡25族,曰囊谦族,曰拉休族,曰苏尔莽族,曰苏鲁克族,曰格吉上、中、下三族,曰中坝上、中、下三族,曰迭达族,曰称多族,曰固察族,曰蒙古尔津族,曰竹节族。

”其中“囊谦族为玉树25族中之一大族”,有千户一员,其余各他各族均设百户与百长。

[1]《玉树调查记》之成书得益于周氏作为勘界大员周务学的随员处理川甘两省地界纠纷,它无意之中以地方史视野透视了甘肃、青海两地各族系的土司。

南京国民政府统一全国初期发表论文、史料共3篇,先后葛赤峰《土司制度之成立及其流弊》(《边事研究》1930年7月第9卷5期)、故宫博物院文献馆《容美土司田文如案》(《史料旬刊》1930年第8期)和《云南整欠景海两土目进贡案(乾隆四十年)》(《史料旬刊》1930年第17期),重点研究土司制度与土司事件。

尤其是葛赤峰,在我国首次提出了至今仍在频繁使用的“土司制度”概念。

抗日战争起始阶段发表论文11篇,出版专著、小说各1部。

论文有李拂一《滇边失地孟艮土司之考察》(《新亚细亚》1932年第5期)和《车里宣慰司世系考(由棘史译出)》(《民众生活》1933年第35期)、《四川会理的土著人种———苦竹的土司太太》(《独立评论》1933年第42期)、仝上《西康各属旧有土司土职调查》(《开发西北》1934年第2期)、贾忠《绥渌土司官之治革及其现今的生活状况》(《民国日报(南宁)》1935年4月25日)、再生《广西土官田祠堂田村镇公田的佃耕制》(《新中华杂志》1935年第2卷第8期)、鲍锡瓒《清代乾隆时云南省所属土司考》(《水陆地图审查委员会会刊》1935年9月第3期)、佘贻泽《清代之土司制度》(《禹贡(半月刊)》1935年第5卷第5期)和《明代之土司制度》(《禹贡(半月刊)》1936年4卷11期)②、童振藻《云南土司考略》(《新亚细亚》1936年6月第11卷第6期)、张览远《云南夷族北胜土司高玉柱女士毕业云南大学代表西夷二十一司来京请愿(照片)》(《汗血周刊》1936年第16期),专著有刘锡蕃《岭表纪蛮》(商务印书馆1934年)③,小说有文公直《女杰秦良玉演义》(上海环球公司1934年)。

刘锡蕃主要在蛮汉互动史中记录与研究土司,反映其民族史视野;④文氏小说系目前所知最早的土司武侠小说,塑造了秦良玉、周兹、来猎、文氏姐妹等女杰形象,讲述秦良玉传奇经历,“以赫赫战功实现了她为世上女子争取生存和报效国家的宿愿”,⑤旨在唤起全民抗日信念;佘贻泽则对土司制度进行明清断代研究。

抗日战争第一次内移阶段发表11篇论文,即林慰君《记西南土司代表高玉柱女士与云南夷民》(《现代青年》1937年第1期)、寄洪《夷族土司高玉柱女士访问记》(《妇女生活》1937年第4期)、《夷族土司高玉柱女士演讲述略》(《妇女新生活月刊》1937年第2期)、文阶《德格土司之过去和现在》(《康导月刊》1938年第1卷第1期)、邹国郴《贵州土司沿革考》(《贵州文献季刊》1938年5月创刊号)和《贵州土司沿革考(续)》(《贵州文献季刊》1939年第2、3期合刊)、江应樑《滇西僰夷的社会经济》(《西南边疆》1938年创刊号)和《滇西僰夷的土司政治》(昆明《益世报》史学周刊1938年第9、10期)、《西昌土司调查》(《康导月刊》1939年第12期)、《土司之子恒为土司》(《康导月刊》1939年第8期)、范维新《果洛番族土司(访问记)》(《黄埔》1939年第2期)。

其中《滇西僰夷的土司政治》一文从土司制度沿革、土司治下之行政组织、土司及职官、土司之承袭等方面对元明时期至民国二十六年滇西僰夷的土司政治进行专门研究,[2]将土司研究纳入民族史研究视野。

抗日战争第二次内移阶段发表10篇论文,它们是宓宪成《土司区域的土地问题》(《社会研究》1941年第19期)、《黔滇边境土司筹设公司开发黔西富源》(《边政公论》1941年第3、4期)、宓贤璋《瓦寺土司政治调查》(《西南边疆》1941年9月13期)、许公武《土司制度略考》(《中国边疆》1942年第1卷2期)、陈秉渊《青海土司世系考》(《西北日报》1942年12月20日)和《青海土司世系考(续)》(《西北日报》1943年1月30日)、朱祖明《改土前之天全土司》(《康导月刊》1943年第5卷第9期)、魏光大《德格土司之今昔》(《边疆通讯》1943年第10期)、《土司女公子之盛装》(《永安月刊》1943年第56期)、凌纯声《中国边政之土司制度(上)》(《边政公论》1943年第2卷第12期)。

其中,《土司区域的土地问题》一文是针对土司区经济问题的首次研究。

抗日战争第三次内移阶段发表论文12篇,出版专著1部。

论文有凌纯声《中国边政之土司制度(中)》(《边政公论》1944年第3卷第1期)和《中国边政之土司制度(下)》(《边政公论》1944年第3卷第2期)、陶云逵《十六世纪车里宣慰使司与缅王室礼聘往还》(《边政公论》1944年第3卷第1期)、任映苍《大小凉山之土官制度》(《中国边疆》1944年第3卷第3、4期)、万斯年《记武定土司那氐所藏雍乾间军务案稿》(《图书季刊》1944年第新5卷第1期)、纪孟《西南边疆的土司制度(调查研究示范之一)》(《群众周刊》1944年第9卷第1期)、维多《田坝上下土司成臻铭:时势造学:土司残留时期的中国土司学———1908~1959年土司研究理论与方法探源民族史学研究118与额润土目》(《边疆通讯》1944年第4期)、涤瑕《会见德格女土司》(《康导月刊》1944年第10期)、佘贻泽《中国土司制度》(《图书季刊》1945年新6卷第1、2期)、无畏《德格土司世传译记》(《康导月刊》1945年第6卷第5、6期)、朱祖明《明正土司之过去与现在》(《康导月刊》1945年第6卷第5、6期)、方壮猷《雷波屏山沭川等县土司家谱》(《边政公论》1945年第4卷第5、6期)。

专著有佘贻泽《中国土司制度》(重庆正中书局1944年)。

这些成果关注的焦点是中国西南边疆土司制度以及川、康、青、滇的土司。

其中,凌纯声研究边疆民族问题的系列论文《中国边政之土司制度》对我国土司的起源、土司的斟别、边缴卫所与土司制度,进行了系统讨论;⑥佘贻泽《中国土司制度》一书立足于西南地区土司政治存在的现实,追溯土司产生过程以及清代、民国土司的具体情况,提出改革现行土司制度的具体建议,[3]系我国土司制度研究的首部专著,构建了立足现实回溯传统的近现代土司志、土司制度史研究的基础。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