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晚清和民国时期的中外领事关系

晚清和民国时期的中外领事关系


二2、中国在外国设领之始
(1)明清时期的传统思想是不管国外的华侨,因此没
有在国外设领的考虑。 红溪惨案
明廷:“所杀华人皆系私自出洋,罪在不赦。” 乾隆:“ 天朝弃民,不惜背祖宗庐墓,出洋谋利, 朝廷概不闻问。”
二2、中国在外国设领之始
(2)外国要清政府到国外设领。 1860年,同俄国签订《北京续增条约》 第八条规定:“俄罗斯国可在通商之处设立领事馆,以便管
而实不知其来历。”
二1(4)鸦片战争后清政府被迫接受外国领事
南京条约规定外国可以在华设立领事:
1842年8月29日签订南京条约。共13条。 第一条:“大清大皇帝、大英国君主永存平好,所
属华英人民彼此友睦。” 第二条:“自今以后,大皇帝恩准英国人民带同所
属家眷,寄居大清沿海之广州、福州、厦门、宁波、 上海五处港口,贸易通商无碍大英国君主派设领事、 管事(superintendents)等官住该五处城邑,专理商 贾事宜,与各该地方官公文往来。”
Hale Waihona Puke 二1(1)、鸦片战争前西方国家对中国的几次敲门
1719年 俄国 1793年 英国 1816年 英国
二1(1)鸦片战争前西方国家对中国的几次敲门
1719年俄国派团来华拟与清签约、设领 留下一人做常驻领事 1722年康熙时期被逐。
1793年英派马戛尔尼代表团来华
“尔使臣所恳各条,不但于天朝法制攸关,即为尔国王 谋,亦俱无益难行之事,”如今后英商“将货船驶至 浙江、天津地方,欲求口岸交易……定当立时驱逐出 洋”。
——薛福成 1890年 《通筹南洋各岛添设领事保护华民疏》
“西洋各国领事之在中国,权力犹大。良由立约之初,中国 未谙洋情,允令管辖本国寓华商民,与地方官无异。洋人每有人 命债讼等案,均由领事官自理,往往挚我地方官之肘。从此中国 各口之枝节横生,亦实由于此。”
“盖领事一官,在彼外洋,虽无管辖华民之权,实有保护华 民之责。纵令妥订条约章程,必得领事随所见闻,与彼地方官商 办,则洋官亦得借以稽查,而土人不敢任意苛虐。即驻洋使臣欲 与外部辩论,亦必以领事所报为凭,方能使洋官有所顾忌。此领 事一官所以不能不设之由,而已设领事之处,未尝无显著之效 也。”
•清朝在外设领情况
1877年 新加坡 胡璇泽
胡璇泽
(1816-1880)
原名亚基、玉玑,
,号琼轩,
别号南生。英文名字是Mr.Wh
ampo(黄埔)。广东省番禺县
(今属广州
市海珠区)人。
1878年任命范锡朋为驻日本横滨领事; 陈树棠为驻旧金山领事。
1879年任命刘亮源为驻哈瓦那领事。 1885年任命黄锡铨为驻纽约领事。 至1911年清灭亡时共在外设40多个领馆。
国和欧洲国家直接友好往来的最早记载。
一2、唐代的蕃长制 被视为中国领 事制度的渊源
“诸化外人,同类自相犯者,各依本俗法;异类相犯者, 以法律论。”
——公元737年《唐律》
在外国人聚居的地方任命伊斯兰教长一人,依照伊斯 兰教风俗对进行管理。
“海外诸国人聚居之所设蕃坊,置蕃长一人,管理蕃 坊事务,以及招邀蕃商入贡之事”。
晚清和民国时期的对外领事关系
一、 中国领事制度的渊源 二、晚清时期 三、民国时期
一、 中国领事制度的渊源
1、中外官方交往的历史始于汉朝 2、唐代的蕃长制 被视为中国领事制度的
渊源
一1、中外官方交往的历史始于汉朝
西汉时(公元前206年-公元24年)张謇出 使西域。
东汉(公元25年-220年)班超出使西域。 公元97年班超又派甘英出使大秦。 公元166年,大秦王派使臣来中国——中
二1(4)鸦片战争后清政府被迫接受外国领事
第一位被清政府正式承认的英国领事
1843年11月8 日,根据南京条约,英国原驻印度马德 拉斯军队上尉巴富亚以英国首任领事身份上任,成为 第一个被清政府承认的外国领事。
之后,西方国家纷纷向中国派遣领事。
二1(5)诸列强在华攫取“领事裁判权”
1843年《中英五口通商章程》 第13条规定,英领事在华享有领事裁判权,即中英两 国国民在中国境内发生民事诉讼,由英国领事调解 之后十几国列强纷纷效尤。 英、美等国还在华设立法院。 此情况持续一百多年。
——蒋廷黻《中国近代史大纲》第9页
•再用数字来说明问题
据1935年的《外交年鉴》,当时共有77个 国家在我国大47个城市设了196个领馆和办公 室,遍布各省包括西藏、新疆。其中日本有44 个、英国22个、法国15个、荷兰10个。连一些 穷乡僻壤都有外国领馆。如吉林省的洮南县, 日本早就在这里设了领馆。
——薛福成 1890年 《通筹南洋各岛添设领事保护华民疏》
薛福成就外国阻挠中国设领一事指出:
“然之所以议之稍久,迄少就绪者,盖因 立约之初,中国未习洋情,并不知华民出洋之 众,于是单给彼在中国设领之柄,而无我在外 洋设领之文。又各国开荒岛为巨埠,专赖招致 华民,而洋人实属了了。一经我设立领事,彼 不免喧宾夺主之嫌,又碍其暴敛横征之举,所 以始必坚拒,继则宕延。”
二1(1)、鸦片战争前西方国家对中国的几次敲门
1655年 荷兰
“这两使节事事都顺从中国人的要求。他们带来贵重的礼物, 并且听凭这些礼物被人称为贡物,自己也竟这样称呼它,他 们也拜领了优厚的恩赐;他们俯伏在皇帝前面,他们在皇帝 的圣讳、诏书和宝座之前恭行了三跪九叩首的礼节;他们情 愿以一个亚洲藩属向宗主国来朝贡的使臣自居。他们希望用 这种行为在中国取得贸易特权,象他们在日本以同样的手段 所取得的一样,但他们所得的只不过是被准许每八年遣使一 次,每次随带商船四艘而已。” ——马士:《中华帝国对外关系史》,第1卷,三联书店1957 年版,第53页。
中华民国时期的领事制度
1930年《驻外使领馆组织条例》对各级领馆的组织做了比较明确的 规定,编制也有所扩大。
总领事馆,设总领事一人,副领事1至2人,随习领事1至2人, 主事1至2人,此外必要时增设领事1人。 ➢ 领事馆,设领事1人,随习领事1至2人,主事1至2人,此外必要时 增设副领事1人。 ➢ 副领事馆,设副领事1人,随习领事1至2人,主事1至2 人。
以及司法权都由外国操纵,形成“国中之国”,外国 领事成为“国中之国”的“太上皇”,使中国沦为半 封建半殖民地国家。
结论
西方的领事制度是作为帝国主义的侵略 工具进入中国的。 中国被迫接受了西方的领事制度。 西方的领事制度严重损害了中国主权。
“中西关系是特别的。在鸦片战争以前, 我们不肯给外国平等待遇;在以后,他 们不肯给我们平等待遇”。
二1(3)清政府为何不承认外国领事
长期的封建社会,特别是自明朝至清朝的海禁和闭关 锁国使中国的综合国力,包括生产关系、生产力、自然科学、 社会科学等在内都大大落后于西方。更可悲的是对此落后竟 一无所知,包括不知领事为何物。
乾隆:“天朝物产丰盛,无所不有,原不惜外夷货物 以通有无。”
乾隆:“民俗易嚣,洋商杂处,必致滋事。” 林则徐:“沿海文武员弁不谙夷情,震于英吉利其名,
薛福成(1838-1894)
薛福成,字叔耘,号庸庵, 1838年4月12日出生在无锡宾 雁里一个书香门第。
1889年5月,朝廷对薛福成赏 二品顶戴,以三品京堂侯补 的身份担任出使英、法、意、 比四国大臣。
著有《筹洋刍议》和《出使 四国日记》。
“臣窃思领事一官,关系紧要,而南洋各岛,华民繁庶, 若不统论全局,则一事之利弊无以明;若不兼筹各国, 则一隅之情势无由显。”“大抵外洋各国,莫不以商 务为富强之本。凡在他国通商之口,必设领事以保护 商人,遇有苛例,随时驳阻。所以旅居乐业,商务日 旺,即游历之员,工艺之人,亦皆所至如归。”
(1)鸦片战争前西方国家对中国的几次敲门 (2)西方单方面派领事未被清政府认可 (3)清政府为何不承认外国领事 (4)鸦片战争后清政府被迫接受外国领事 (5)诸列强在华攫取“领事裁判权” (6)诸列强在华各设租界
二1(1)、鸦片战争前西方国家对中国的几次敲门
1516 年 葡萄牙 1516 年(明正德11年)葡萄牙驻马六 甲总督派员到中国要求通商,后被允 许租下澳门——近代外国人到中国之 始。 《明史》《佛朗机传》的记载,“剽 劫行旅”、“掠卖良民”。
二1(4)鸦片战争后清政府被迫接受外国 领事
赔款里的第一笔是给英领事等
清政府共赔2100万两白银,其中第一笔就是给领事等: “因大清钦差大宪等于道光十九年二月间经将大英国 领事及民人等强留粤省,吓以死罪,索出鸦片以为赎 命,今大皇帝准以洋银六百万两偿补原价。”
第二笔300万赔偿商人。 第三笔900万赔偿军费。
——王先谦《东华续录·乾隆朝》 第118卷,宣统三年刻本
“天朝抚有四海,惟励精图治,办理政务,奇珍异宝, 并无贵重……其实天朝德威远被,万国来王,种种贵 重之物,梯航毕集,无所不有……然从不贵奇巧,并 无更需尔国制办物件”。
——[美]吉尔伯特·罗兹曼《中国的现代化》江苏人民出版社1995年8
1816年英国再派阿美士德谨见嘉庆,因 礼节问题被拒。
二 、 民国时期
领事制度的发展
对外领事关系
中华民国时期的领事制度
按照国际惯例,中国采纳了国际上通行的职业领事制度和名誉领事 制度。 1916年公布了《外交官领事官官制》 领馆分为总领事馆、领事馆、副领事馆3级 领事官分为总领事、领事、副领事、随习领事、通商事务员5等 3级领馆分别以总领事、领事、副领事为馆长,其下设副领事一 人(实际仅在总领事馆)或不设,随习领事1人或不设。 此外,每馆设主事1至2人,学习员不定人数。 就每个领馆的编制而言,与前清相差无几。
——宋.朱或.《萍洲可谈》
宋代蕃坊改为蕃坊司。
一2、唐代的蕃长制 被视为中国领 事制度的渊源
原因?
职务与作用与古希腊的“外国代表人”和罗马共和国 的“外国人执政官”非常相似
同享有治外法权的领事也有雷同之处
二、晚清时期
1、清政府被迫接受外国领事 2、清政府开始在外国设立领事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