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中小学校的幸福教育
摘要:幸福教育是以培育人的情感为目的的教育,是培养能够创造幸福、享有幸福的全面发展的人的教育。
中小学校在实施幸福教育时,可以从课堂上、校园生活中、课外活动中等三个方面来引导学生获得幸福。
关键词:中小学校;幸福教育;内容;实施
2.引导学生在校园生活中获得幸福
开展幸福教育在某种程度上就是要求学校为学生营造出一个良好的文化氛围。
学校的文化环境可以促使学生充分地展示生命的潜能,让每个学生都拥有教育本身所带来的幸福的感觉。
(1)提升学校的文化品味。
丰富校园文化的内涵是和谐校园建设中的重要内容,换言之,在和谐校园中厚积优秀校园文化是学校发展的灵魂。
一些江南名校有深厚的文化内涵,厚重的历史积淀,让每一个人如沐春风。
而今,他们的学校校园文化更是千姿百态、意蕴丰赡。
在校园文化建设中,他们尤为注重突显学生的主体文化。
让学生走向书籍,在知识海洋里增长见识;让学生走向社会,在社会的大课堂中培植社会责任感;让学生走向“舞台”,在五彩缤纷的活动中展示真我风采;让学生走向世界,在文化交流中增强跨文化素养。
其间包涵着科学的真、伦理的善、艺术的美、师生的爱……让学生从中汲取和内化为向上的力量、进取的源泉,快乐感、幸福感当然也随之而来。
(2)营造高雅的校园环境。
校园环境通常包括建筑、设施、校园绿化、人文景观等,它是无声的教育载体,是学校文化的外显形态。
“景美则心旷,心旷则神怡,神怡则智清,智清则学佳”。
高品位的物质文化,能使人身心获得松弛、安宁和愉悦,更能产生净化心灵、升华道德、激励向上的作用。
近年来,一些学校的校园建设较多的采用了景观化设计和园林化布局,并尽可能与学校文化底蕴、文化个性和文化品质相融合,使之发挥出应有的教育文化功能。
这无疑给莘莘学子提供了一个求学问知、调谐心情的理想场所。
(3)优化人际环境。
“人生的美好是人情的美好,人生的幸福是人际交往的丰富”[7]。
在自然、和谐中体验交往的幸福是学生的需求,也是教师的职责。
教育事业是爱的事业,我们应把学生视为灵动的生命体,与学生进行心灵对话,提升学生的生命境界,培育其积极的人生态度,使教育这项工作闪现出人性的光辉。
我们还应着力建立相互尊重、民主融洽的师生关系,着力营造有利于师生心灵相通、情感共鸣、思想共振、信息畅通的教育氛围。
通过师生亲密合作,协调互动,为学生创造一个释放快乐、获得幸福的平台。
3.引导学生在课外活动中获得幸福
(1)引导学生克服困难。
活动中总会充满着各种各样的困难,活动过程本身就是克服困难、取得或功的过程。
教师要让学生从中体验到克服困难获得成功
的喜悦,并让其将这种体验迁移到生活的各个方面,最终形成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
(2)教育学生学会付出。
浙江省教科院普教所所长王健敏博士说:“道德意志的培养要从小抓起,从延迟满足开始,让学生从小学会等待,学会控制不合理的愿望,学会用自己的努力去克服困难获得成功,懂得只有付出才能享受,体验劳动是快乐之源。
”达·芬奇说:“一日的辛劳与汗水换得一日的幸福与安宁。
”[7]因此,要让学生懂得,一个人获得的快乐与付出是成正比的。
要让学生在参与游戏活动、劳动制作和社会实践中表现自己、善待他人,从而形成自信心、同情心,获得自尊感和满足感。
(3)把握竞争与合作的关系。
研究表明,学生在合作性课堂中更能体验到学习的乐趣,从而产生更强烈、更持久的学习动力。
只有在合作型同伴关系中,才能有更多的人体验到自我的价值。
因此,要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竞争与合作的乐趣,在活动中掌握社会通行的准则,在活动中获得和谐共处的生活智慧。
参考文献:
[1]郭颖.创造幸福:德育创新的价值追求[J].思想教育研究,2005(12).
[2]郑文樾.乌申斯基教育文选[C].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7.
[3]赵汀阳.论可能生活[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4.
[4]杜威.民主主义与教育[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0.
[5]钟启泉,崔允娜.新课程的理念与创新[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7).
[6]唐海明.课堂教学的新取向——基于日常生活培养学生幸福感受力[J].职业圈,2007(7).
[7]潘群敏.教育要为学生的终身幸福奠基[J].小学德育,200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