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钢挡渣 随着用户对钢材质量要求的日益提高,需要不断提高钢水质量。减少转炉出钢时的下渣量是改善钢水质量的一个重要方面。在转炉出钢过程中进行有效的挡渣操作,不仅可以减少钢水回磷,提高合金收得率,还能减少钢中夹杂物,提高钢水清洁度,并可减少钢包粘渣,延长钢包使用寿命。与此同时亦可减少耐材消耗,相应提高转炉出钢口耐火材料的使用寿命,还可为钢水精炼提供良好的条件。
转炉吹炼结束向盛钢桶(钢包)内放出钢水而把氧化渣留在炉内的操作。出钢时使氧化性渣和钢水分离是炉外精炼的要求。钢包内的二次精炼适于在还原条件下进行。采用挡渣出钢,避免出钢带渣对提高炉外精炼效果是重要保证。出钢时,随着钢水面的下降,当钢水深度低于某一临界值时,在出钢口上方会形成漏斗状的汇流旋涡,部分渣子在钢水出完以前就由出钢口流出,这是渣、钢分离不清的根本原因。另外摇炉过快,有部分渣子由炉口涌出;但这可通过细心操作而避免。挡渣出钢技术主要是针对汇流旋涡下渣而开发的。有挡渣球、挡渣塞、高压气挡渣、挡渣阀门、下渣信号检测等各种方法。
挡渣球 挡渣球由耐火材料包裹在铁芯外面制成,其密度大于炉渣而小于钢水,因而能浮在渣钢界面处。出钢时,当钢水已倾出3/4~4/5时,用特定工具伸入炉内将挡渣球放置于出钢口上方。钢水临近出完时,旋涡将其推向出钢口,将出钢口堵住而阻挡渣子流出。(图1)为了提高挡渣球的抗急冷急热性能,提高挡渣效率,又研制了石灰质挡渣球。先在铁芯外包一层耐火纤维,用于起缓冲作用;球的外壳以白云石、石灰等作原料,用合成树脂或沥青等作黏接剂制造。挡渣球法成功的关键:一是球的密度恰当,即4.3~4.4g/cm3;二是出钢口维护好,保持圆形;三是放置球的位置对准出钢口。但由于挡渣球的体形,极易随钢流飘浮而离开出钢口,从而失去挡渣作用。 挡渣出钢
挡渣塞 将挡渣物制成上为倒锥体下为棒状的塞(图2a)。由于其形状接近于漏斗形,可配合出钢时的钢水流,故比挡渣球效率高。有的在挡渣塞上部锥体增加小圆槽而下部改为六角锥形(图2b),以增加抑制旋涡的能力。出钢时用专用机械将挡渣塞吊置在出钢口上方,缓缓加到钢水面上。挡渣塞能堵住出钢口而阻挡炉渣流出。 挡渣出钢
高压气挡渣 是奥钢联开发的技术。如图3所示,当有出渣信号时即将一铸铁喷嘴插入出钢口,向出钢口喷射高压(1~1.6MPa)氮或氩,喷嘴与出钢口耐火材料间的缝隙可将空气抽引进入,喷射的气流和吸入的空气共同将渣堵住。
挡渣出钢
挡渣塞图2挡渣塞及其挡渣过程“一挡渣位置;6一改进的挡渣塞图3高压气挡渣示意图1一转炉;2一出钢口;3高压气体(Ar或N2)4炉渣信号检测器;5一气动挡渣器
挡渣阀门 在转炉出钢口外安装耐火材料制造的滑动阀板,其结构和钢包底部的滑动水口相类似。(图4)当有下渣信号时,将阀门插上阻止渣子流下。但出钢口环境条件比钢包恶劣,阀板滑动性能不易保证。电弧炉炉底出钢时应用开闭式阀门,结构如图5,当钢水放出后用旋转臂关闭阀门阻止下渣。
挡渣出钢 挡渣出钢 下渣信号检测由于汇流旋涡的作用,在钢水没有出完时,部分渣子已在钢流内流出。因此靠肉眼观察不能准确判断开始下渣时间。应用电磁式渣信号检测器能早判断渣子流出信号,及时启动各种挡渣设施。检测器原理如图6。将线圈埋在出钢口外,在出钢口形成电磁场,由于金属和渣的透磁性不同,影响线圈内感应电流。信号放大后可判断是否有渣出现。
挡渣出钢 转炉出钢挡渣方法 1 前 言 随着用户对钢材质量要求的日益提高,需要不断的提高钢水质量。减少转炉出钢时的下渣量是提高钢水质量的一个重要方面。转炉出钢时进行有效的挡渣,可以减少钢水回磷,提高合金收得率;减少钢中夹杂物,提高钢水清洁度;可以减少钢包粘渣,提高钢包包龄;同时可减少耐材消耗;也可为钢水精炼提供良好的条件。为提高转炉挡渣效果,国外在挡渣技术方面作了深入研究,自1970年日本发明挡渣球出钢挡渣方法以来,各国为完善挡渣技术,发明了几十种挡渣方法。本文对国内外转炉出钢挡渣的一些主要方法作一介绍。
2 转炉出钢挡渣的方法 2.1 挡渣球法 1970年新日铁发明了挡渣球,利用其比重介于钢、渣之间,在出钢将完时堵住出钢口以阻断渣流入钢包内。但由于挡渣球通常是以随波逐流的方式到达出钢口,而由于钢渣粘性大,挡渣球有时不能顺利到达出钢口,或者不能有效地在钢水将流尽时堵住出钢口;另外又由于圆形挡渣球完全落到出钢口上,出钢口过早封堵的几率显著增加,降低了钢水收得率,故挡渣球法的可靠性难以令人满意。但由于挡渣球法操作简单,故目前国内多数钢厂仍都采用挡渣球挡渣。 2.2 挡渣塞法 1987年Michael D.Labate总结了西德挡渣棒在美国使用的经验,发明了具有挡渣和抑制涡流双重功能的挡渣塞[1],见图1。该装置呈陀螺形,粗端有3个凹槽、6个棱角,能够破坏钢水涡流,减少涡流卷渣。其比重与挡渣球相近,在4.5~4.7 g/cm3之间,能浮于钢渣界面,伴随着出钢过程,逐渐堵住出钢口,实现抑制涡流和挡渣的作用。 图1 能抑制涡流的挡渣塞 挡渣塞为一带杆的可以导向的圆锥体耐材,该法挡渣成功率可达95%左右。 西德曼内斯曼胡金根厂在220 t转炉上用挡渣塞挡渣。武钢1996年开发设计了类似的陀螺形挡渣塞[2],见图2。其上部为组合式空心结构,下部为带导向杆的陀螺形,与挡渣球类装置相比,具有可灵活调节比重、且能自动而准确地到达预定位置、成本低、成功率高的特点。
图2 陀螺形挡渣塞 1.导向杆 2.挡渣塞本体 3.耐火材料 4.杆芯 5.芯片座板 6.芯片 7.芯片盖 8.耐火材料
国内外不少钢厂在挡渣器件的结构、形状及其投放方式等方面都进行了不少探索和改进,都取得了一定效果。例如:用倒四面体、立方体的挡渣体、陶瓷挡渣块以及四周开槽的标枪式浮动芯棒等器件取代挡渣球挡渣,挡渣效果都好于挡渣球。用投放车并不断改进来取代人工投放挡渣体,减轻了操作者的劳动强度,提高投放准确率,从而提高了挡渣效果。 2.3 挡渣料法 此法也称硬吹或干渣吹炼法。它是在吹炼结束时喷射一种固态混合物,提高渣稠度,使渣局部或全部凝固,以改变渣的流动性来挡渣;或在出钢口上部渣面投入粒状耐火材料,形成块状堵塞物,防止渣流出。如:加古川制铁所在1978年试验过喷吹石灰法挡渣[3],新日铁曾用过固化炉渣法来挡渣。 2.4 避渣罩法 1988年美国阿.勒德隆钢铁公司发明避渣罩挡渣法[4]见图3。避渣罩砌筑在出钢口处,出钢时,钢水经耐材制成的避渣罩侧孔流入出钢口出钢,由于避渣罩顶部呈封闭形式,阻碍了出钢口上方涡流形成的条件,能有效地防止涡流卷渣
图3 避渣罩挡渣法 2.5 滑板法 卢森堡、西德、日本在转炉上用大型钢包滑动水口挡渣,和一些示渣法相结合,可以有效控制下渣量,并能准确控制出钢时间。其原理是将类似盛钢桶滑动水口耐火材料系统移植安装到转炉出钢口部位,通过操作系统以机械或液压控制的方式开启或关闭出钢口,以达到挡渣的目的。这种装置挡渣效果较好,但其成本较高。同时由于出钢口所在的特定位置,使得安装与拆卸均不方便,且易受吹炼期间喷溅的影响。 德国G.Bocher等人的文章介绍了Salzgitter钢厂210 t转炉使用一种在出钢口末端用液压闸门的挡渣装置[5],见图4。该装置由3部分组成:驱动连接件、带保护箱的闸门、液压驱动系统。转炉装料时闸门为开启位置,转炉到出钢位置时闸门关上,出钢前闸门重新开启,闸门开关仅0.3 s,操作安全可靠。与挡渣球相比,钢包下渣量减少了70%,挡渣效果显著。但该装置设备复杂、成本较高。
图4 闸板挡渣装置示意图 2.6 气动挡渣法 奥地利、瑞典等国家研究成功了气动挡渣法,见图5。日本神户钢铁公司80年代末也使用了气动挡渣法,效果显著。
图5 气动挡渣法示意图 该法主要设备包括封闭出钢口用的挡渣塞和用来喷吹气体、起动气缸以及对主体设备进行冷却保护等所用的供气设备。挡渣时,挡渣塞头对出钢口进行机械封闭,塞头端部喷射高压气体来防止炉渣流出。即使塞头与出钢口之间有缝隙,高速气流也能实现挡渣的效果。这种挡渣法还采用了炉渣流出检测装置,由发送和接送信号的元件以及信号处理器件构成,通过二次线圈产生电压的变化,即可测出钢水通过出钢口的流量变化,能准确控制挡渣的时间。此法在迅速性、可靠性和费用等方面都有明显优点。 比利时Forges de Clabecq的LD—LBE厂在85 t转炉也采用气动挡渣塞和炉渣自动检测系统实现挡渣出钢,可手动或自动控制[6]。挡渣和气缸驱动挡渣塞头所用气体为高压压缩空气,设备冷却用低压压缩空气。加古川制铁所从奥钢联引进的气动挡渣塞,挡渣时喷吹气体为氮气,气缸驱动和设备冷却用压缩空气。另外还有不少钢厂采用了气动挡渣法,如:土耳其埃雷利(Erdemir)公司[7]、德国蒂森钢厂等。 宝钢第二炼钢厂转炉也采用了气动挡渣法[8],配有炉渣检测装置,实现了自动挡渣出钢。 2.7 电磁挡渣法 日本钢管公司发明了电磁挡渣法[9],在转炉出钢口外围安装电磁泵,出钢时启动电动泵,通过产生的磁场使钢流直径变细,使在出钢口上方钢液面上发生的吸入涡流的高度减低,可以有效的防止炉渣通过出钢口流出。该公司在250 t转炉上安装了能产生约1 500 G磁场的电磁泵,挡渣效果显著,出钢时间约20 min,钢水温度几乎不降低。
2.8 出钢口吹气干扰涡流法 日本钢管公司经多年研究发现,从出钢口流出的钢流中混入熔渣的原因,主要是出钢口上方引起的钢流吸入漩涡,这种吸入漩涡愈高,愈容易将熔渣带走,因此如降低通过出钢口流出钢水的相对流速,即可减低所产生的吸入漩涡的高度,因而能防止熔渣的流出。根据这些研究成果,日本钢管公司提出了这种方法,即在出钢口周围安装隋性气体吹管,当出钢时,通过惰性气体吹管往炉内喷吹惰性气流,可有效地阻止炉渣流出。韩国光阳厂也研制了类似的方法,即出钢时向出钢口上方的钢液面吹氩,吹散钢液面上的炉渣,同时形成一个“刚性”凹坑,抑制熔池涡流在出钢口上方形成,凹坑形状对阻止炉渣随钢水流入出钢口起重要作用。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