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网络传播中的几个问题

网络传播中的几个问题

1什么是网络传播,其优势和劣势有哪些在回答什么是网络传播之前,首先需要研讨什么是传播。

即社会信息的传递或社会信息系统的运行”。

那么何谓网络传播中国现代媒体委员会常务副主任诗兰认为,网络传播有三个基本的特点:全球性、交互性、超文本链接方式。

因此,其给网络传播下的定义是:以全球海量信息为背景、以海量参与者为对象,参与者同时又是信息接收与发布者并随时可以对信息作出反馈,它的文本形成与阅读是在各种文本之间随意链接、并以文化程度不同而形成各种意义的超文本中完成的还有人认为,“网络传播”是近年来广泛出现于传播学中的一个新名词。

它是相对三大传播媒体国际互联网络信息革命我们认为,所谓网络传播其实就是指通过计算机网络的人类信息(包括新闻、知识等信息)传播活动。

在网络传播中的信息,以数字形式存贮在光、磁等存贮介质上,通过计算机网络高速传播,并通过计算机或类似设备阅读使用。

网络传播以计算机通信网络为基础,进行信息传递、交流和利用,从而达到其社会文化传播的目的。

网络传播的读者人数巨大,可以通过互联网高速传播。

网络传播的优势:传播与更新速度快信息量大内容丰富全球化和跨文化性的传播检索便捷多媒体超文本交互性1.信息多元化:网络信息中运用了flash、视频、音频等多媒体技术,这些技术不像网络上单一的flash、视频、音频等形式那样,而是通过组合的应用配以精彩的内容给读者带来了强烈的感观刺激和互动参与的欲望,这是单一的技术表现形式所不能比拟的,也是网络信息对读者的吸引力所在。

而正是基于此,网络聚集了庞大的用户群体,让用户在阅读内容、感受网络的感观刺激。

网络信息涉及到了游戏、时尚、服饰、汽车、音乐、体育、影视等多个行业,给受众带来强烈的冲击。

网上不仅可以平等地发布信息,还可以平等地开展讨论与争论。

报纸可以通过座谈的形式开展讨论,电视也有了话题节目供观众现场摆擂台,但这些讨论一不是任何人都可以参加,二不是随时可以参加,三不时所有话题都可以讨论,四还不能完全给参与者以“言者无罪”的保证。

然而,关于这个世界的所有话题,用户都可以在电子论坛里找到,并随时参与发表意见。

如新闻组作为因特网上个人向新闻服务器投递电子函件的集合,可以随时把网民的文章或贴子向世界范围公布。

在电子公告板上,用户则可以就不同的主题下贴帖子,参加讨论。

更关键的,这种参与是匿名性质的,即没有任何人知道用户的身份和个人资料,成为网上论坛极其活跃和可以畅所欲言的根本原因。

至于可以进行实时讨论的聊天室的功能,就更是传统传媒所望尘莫及的了。

聊天室的性质也是匿名的。

在聊天室里,每人都可以有一个化名,一群人就象入坐酒巴一样,七嘴八舌,各抒己见。

──性,在中国是不可以公开讨论的,但通过Usenet,你不难发现许多谈性而不用色变的场所2.表现形式立体化:网络新闻以互联网为基础,借助先进的传输技术,在新闻传播内容、形式、结构及便于阅读等方面,都很好地发挥了新闻宣传的舆论导向作用,收到了较强的立体化的新闻传播效果。

与传统新闻传播相比,网络新闻为读者提供了更为广阔的新闻信息量及阅读空间,它一方面通过内容安排、结构选择等方式,使新闻报道达到了"最佳状态",便于读者获得立体认识,更清晰更深刻地了解新闻;另一方面,读者的意见或态度可及时反馈给传播者,读者与传播者之间形成了一种互动关系,从而使新闻的立体传播效果,在网络传播的环境下,得到了更为深刻的演绎网络新闻顺应信息时代读者获取信息的心理,改变了传统媒体多年不变的新闻传播方式,把新闻展示方式变得更加立体化和层次化。

这的确是新闻传播媒体的一个伟大进步。

相信随着网络技术的不断进步,网络速度的不断加快,作为其直接产物的网络新闻,将以其立体化传播模式的独特的魅力,给广大读者提供更为方便、更加快捷的信息服务,吸引越来越多的网上读者3.传播互动化:信息传播的双向互动,是网络传播的本质特征和社会意义的集中所在。

报纸、广播、电视作为本世纪内的主体传媒,恰恰在这方面相形见绌。

双向互动式传播具有三个重要特征:信息的传者不再享有信息特权,与受众一道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平等交流伙伴;网络用户不仅可以平等地发布信息,还可以平等地开展讨论与争论;舆论监督功能在网络振荡中不断放大,具有无比的威慑力量。

互动式传播内含着天然的民主亲和力与自由召唤力,从而构成了对现有传媒的致命冲击,构成了对传统意识的日趋迫切的反叛与否定劣势:1.网上的信息良莠不齐,经常上网获取那些零散和不系统的知识.利用网络给手机发送短信息已经成为当下网络一族的时尚。

内容丰富的节日问候、脉脉情话、开心笑话以及开机画面往往让接受者心情愉快。

然而围绕网络短信的兴起也出现不少问题,一些内容低俗不堪的网络短信和新的恶作剧方式随之产生。

2.网络传播和以往媒体不同的是,它具有很大的隐蔽性,传播者处于一个极端隐蔽的地位,仅靠个人手段是无法在整个庞大的网络世界中找到恶意传播这的,这就无疑很大程度上刺激了,刺激了人们在网上恶意传播虚假信息的的欲望。

从这一点上面来看,现在整个网络为虚假信息所充斥也就无足为怪了。

这也就在很大程度上使网络传播的效果大打折扣,而且更为严重的是,现在网络上面充斥着许多色情、暴力的东西,而在许多地方,网络对未成年人是全开放的,没有丝毫保护意识,这样也就形成了许多家长反对小孩上网的局面,极端的不利于网络传播的健康发展,在很大程度上恶化了网络传播的人们心目中的形象3.利用传播学理论分析,网络传播属于“全通道”型的传播方式。

这种传播方式最大的缺点就是传播效率低下。

所谓浪费时间不讨好。

希望随着网络传播文化的发展,这种情况会有所好转。

4.网络传播在向人们展示外面的五彩世界时,却将人们封锁的电脑的旁边,许多原来内向的人因为上网而变的开朗、外向,善于和人交际,但是也有不少的人沉迷于电脑的虚幻世界,甚至对于现实世界产生了一种厌恶感,这样对于一个人的发展是极为不利的,而且发展到一定程度,会对社会造成一定的危害.5.即时交流工具是网络传播的一个重要途径,但是即时通讯工具的使用却不是对个人发展有利的,因为现在在网上的各个即时通讯工具,都有一个很热门的功能就是“群分”功能,即就是,有同一话题或者志同道合的人们形成的小团体,在这儿,人们围绕共同的话题来展开讨论,这无疑为专业研究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平台,但是经常上这样的地方,虽然可以满足一个人的爱好需求,可以满足一个人对交往需求的满足,但是却也对此人形成了一个无形的筐,不利于他的全面发展。

3网络传播的负效应及对策。

信息安全形势严峻知识产权屡遭侵犯信息泛滥网络犯罪网络恐怖主义网瘾症数字鸿沟政府控制法制管理道德伦理约束技术管理2中国政策对网络监管的现状。

一、网络商品交易监管存在问题(一)缺乏相关立法现有网络商品交易监管的实体法和程序法已不能适应新型监管的要求。

网络交易监管区别传统形式的执法监管,其具备较高的技术性和专业性,必须根据实际情况制订一系列的配套法规,如市场主体的认证制度,网络合同效力确定制度、网络合同交易的安全性保障制度,电子证据采信制度、网络合同争议仲裁制度等等。

目前,立法滞后,严重影响网络商品交易的监管力度。

这其中主要有四个方面的突出问题:1、主体登记难网络交易形式主要有B2B、B2C和C2C三种方式。

B2B是指企业和企业之间的交易,譬如知名网站“阿里巴巴”;B2C是指企业和用户之间的交易;C2C是指用户和用户之间的网络交易,典型的为“淘宝网”。

前两者因为有经过登记设立的企业参加,遵循传统交易习俗,其交易行为明显受到法制的约束和监督,交易风险相对较低。

对于C2C而言,网络的虚拟性、不确定性以及缺乏第三者的监督等情况,都会导致了交易行为存在较大的风险。

根据国家工商总局授权颁发的《经营性网站备案登记管理暂行办法》的要求,建立经营性网站,必须是经过工商部门注册并颁发了营业执照的公司或企业,才能在工商部门通过备案登记。

但除此之外,并未对实际交易主体相关资格登记,特别是C2C之间网络交易登记作出要求,缺乏行之有效的法律体系监督。

2、确定管辖难根据《行政处罚法》以及《工商行政管理机关行政处罚程序》,工商机关在监管中一般以属地管辖原则来确定管辖权。

由于网络交易一般无法确定其行为发生地、结果产生地,并且经营者身份和资信、资产状况难以确定,因此根据属地管辖原则来确定管辖权显然不太实际。

3、调查取证难网络交易活动无具体地点,无书面证据,更没有特定的表现形式,多数随时可变,加之电子证据易丢失,具有不可再生性,因而导致查找和确认相关证据资料时面临困难,调查工作常常无际可循。

4、处罚执行难在网络的虚拟使得违法责任人的确认也面临难题,特别违法当事人性质属于个人的,其流动性使得执行相当困难;有的空壳公司,出事后便人去楼空,根本没有承担责任的能力。

即使下达了处罚决定书,也因为无法寻找或寻找不到相关被执行人,处罚决定书等同于无效空文。

(二)执法基础偏低从人员素质上看,工商行政管理机关执法人员的水平和能力与目前网络执法监管要求还有一定距离。

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电子监管知识等有待进一步提高;从硬件上看,特别是基层工商机关自动化办公水平有待提高,需加强快速对网络市场信息进行有效的收集、分析和整理能力。

二、完善网络商品交易的监管(一)建立网络交易监管平台对网络交易的监管可按照经营者身份特性不同区分采取对应方法。

首先,在完善网络交易平台服务提供商、网络交易辅助服务提供商及自主开发网上交易平台的生产经营性经营者进行电子登记的同时,对于网络交易中实体店铺可按照行政区域网格责任划分纳入传统的日常巡查监管。

其次,一些成熟的网络交易平台针对C2C经营者的电子身份登记制度已经相当完善,因此对于无实体店铺的经营者,工商机关可加强与经营性网站信息互动,开展嵌入式电子工商登记,即经营性网站在相关网络店铺开设同时要求经营者申请办理电子工商登记,取得相应资格才能进行网络交易。

此外,对于各级工商行政管理机关应该对所辖区域的从事网络经营的经济主体相关信息在互联网上建立查询网站。

其中包括公众依法可以获悉的相关企业诚信等级、资金、企业产品质量、违法违规情况等信息,方便各类交易主体查询,以最大化实现交易安全。

(二)完善网络交易主体登记对各类经济户口在予以传统工商登记的同时还应登记电子营业执照副本,并逐步实现营业执照电子副本全覆盖。

营业执照电子副本即营业执照的电子版,是互联网上确认经营主体资格的证明件,显示基本的企业登记信息,并包含了数字认证技术,其效力等同与传统的纸质营业执照,但相比其又具备方便、高效防伪等优越特性。

工商机关应逐步为所有的市场经营主体建立唯一的电子数字身份证明,健全完善营业执照电子副本的防伪性及全系统查询验证体系,,实现网络交易真实身份的确认,并搭建面向社会的市场经营主体电子身份网络认证平台。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