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厉以宁:建立市场经济为何如此艰难

厉以宁:建立市场经济为何如此艰难

厉以宁:建立市场经济为何如此艰难?
2008-6-10 2008年5月18日,由北京大学、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会主办,北京大学人事部、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北京博士后联谊会承办的“中国改革开放30年暨博士后科学论坛”在北京大学百周年纪念讲堂隆重召开。

新浪财经全程直播本次论坛的盛况。

以下为北京大学民营经济研究院院长、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名誉院长、国民经济学专业博士生导师厉以宁的演讲:
今天我讲两个问题:第一,为什么计划经济体制转向市场经济体制竟如此艰难?改革是体制的创新、制度的调整,要让中国的经济体制从计划经济体制转向市场经济体制,比当年建立计划经济体制难得多,原因何在呢?
1、上世纪50年代,中国在当时由不发达、也很不完善的市场经济体制转入计划经济体制,相对容易。

到了80年代,计划经济已经高度发达了,由此转入市场经济体制一定困难得多。

换句话说,计划经济体制这时候已经形成了一个庞大的体系了,要改革这个体制一定困难重重。

2、上世纪50年代,中国经济转入计划经济体制,主要依靠行政力量的运用,比如说农村的统购统销,城市的物资统配,城乡二元体制的形成,人民公社制度的建立等等,都是运用行政手段推进,阻力很小。

然而到了80年代,当经济从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变的时候,必须减少政府对经济的控制和直接干预,让企业和农村、城市居民在市场上有自我发展的机会,这样,市场经济的建立只可能是渐进、缓慢的过程。

3、计划经济体制之下,经济中存在着各种刚性,比如说价格、工资、福利、住房、就业、户籍等等,都具有刚性。

不但如此,企业本身的地位和企业领导人的职务也都没有灵活性,企业一经建立似乎就注定要长久存在,即使是亏损企业,除非主管部门让它关闭,就会照常经营下去,所以由计划经济体制转入市场经济的道路不是通畅的,计划经济体制下所形成的各种刚性,自然而然地成了改革的阻力。

4、上世纪50年代,当中国经济转入计划经济体制的时候,主持这个大规模行动的主体就是政府,并且只可能是政府,而且权力主要归政府,政府可以利用得到的资源,从事自己所希望从事的各种事业。

可是进入80年代以后,当中国经济准备从计划经济体制转向市场经济体制的时候,尽管政府依然是主持这一行动的主体,但制度创新的阻力究竟有多大,权力主要归谁,对于政府下面的各个部门和机构来说,始终是不确定的。

政府下面的部门和机构不一定从大局考虑,有些部门和机构很可能成为改革的阻力,这样,政府在行政选择中必然不像当初建立计划经济体制时敢于决策,有时会迟疑、拖延不决。

5、当初建立计划经济体制的时候,只有政府是真正的行为主体,其他的行为主体实际并不重要,一切听命于政府。

但是从计划经济体制转向市场经济体制的时候,虽然政府依然是主要的行为主体,但已经不是唯一的行为主体了。

企业就是另一个重要的行为主体,个人无论作为劳动者、消费者、投资者,也是行为的主体,于是政府和其他主体之间的关系就变得复杂多了,这就增加了改革的困难。

6、最大的困难还在于观念的陈旧和对改革本身的认识远远不足。

在开始实行计划经济体制和计划经济体制确定以后,政府所遵循的理论是:只有计划经济体制才符合马克思主义原理,只有计划经济体制才是社会主义;违背了计划经济的原则,就等于放弃了社会主义,滑到了资本主义道路上。

全国上下统一的思想认识,使计划经济体制不仅能顺利的实现,而且一直牢固地存在。

如果在经济实践中出现了问题,很少有人把问题和计划经济体制联系起来,而只是归咎于对计划经济体制领会得还不够深刻、没有真正的把握计划经济理论。

但在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
制的转轨过程中,却缺少必要的理论认识,包括负责推行市场经济体制的某些领导人,对什么是市场经济体制的理解也不深刻。

普遍的想法,是在文化大革命结束后,都感到再也不能沿着过去的老路子走下去了;但对于怎样改革,既要符合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又要符合基本的国情,把计划经济一步一步转变为市场经济的体制,认识是不清楚的。

这就是改革最大的问题。

第二个问题,当前政府职能的转换是非常重要的,而政府职能转换的过程中需要进一步解放思想,进一步创新理论。

在市场经济体制下,政府作为管理者,起着调节经济和管理经济的作用,起着服务企业和服务社会的作用;作为国有资产的所有者和投资者,政府起着保护和占有国家资产的作用;作为全体人民的代表者、国家利益的代表者,政府负有协调国家利益、集体利益、个人利益之间的责任。

三者利益不一致的时候,政府要从全局利益、长足利益出发,对不一致之处加以协调。

但是,这并不等于说,国家利益可以代替集体利益和个人利益,也不等于说,政府可以用有损集体利益和个人利益的方式,来增加国家的利益。

到现在为止,计划经济时代有关政府职能的若干观念仍然影响着我们的改革,大体上有以下几个旧观念:
1、政府无所不能。

在计划经济体制下,政府被认为是无所不能的。

法律虽然存在,但通常认为,有了法律政府反而束手束脚,法律被看成是多余的,在权力面前法律变成次要的,实际上就是权大于法。

不仅如此,各种违背客观规律的事情,也都在政府无所不能的思想指导下层出不穷,甚至碰得头破血流也不会改正。

2、政府应当支配一切。

在计划经济体制下,政府被认为有权力支配一切、有力量支配一切、应当支配一切。

在理论上,支配一切只有集权中央、集权政府计划经济才能贯彻,也只有集权中央、集权政府才能防止出现资本主义和修正主义,这样的政府与市场经济体制是不相容的。

3、凡是政府能做的都由政府做。

这是一种旧观念,是和市场经济体制截然不同的指导思想。

在市场经济体制下,指导思想应该是,凡是市场能做的都由市场做,政府只能做市场所做不到或者做不好的事情。

有哪些事情是市场做不好或者是做不到的呢?比如,个人收入分配的调节、地区经济发展差距的缩小、宏观经济调控、社会效益高而经济效益低部门的发展,这样的事情是市场做不到或者做不好的,政府应该做这样的事情。

计划经济下,凡是政府能做的都由政府做,只是由于政府目前的力量还不足,所以不得不让出一小块让市场作用。

有哪些事情是政府力量不够做不到的呢?比如说小商品的生产、钮扣的生产,还有街头的零售店、农村的小货郎等,政府力量不够,所以让出来地盘让小商贩去做,言外之意就是将来有一天政府力量够了,仍会取市场而代之,这种思想完全是计划经济的思想。

应该这样说,有些事情,政府可以做市场也可以做,市场能做就让市场做,政府只做市场做不好和做不到的事情。

决不是今天政府力量不够了才让市场做,有一天政府能做的就统统收回,这又回到了计划经济。

4、大政府是社会主义制度的特征。

在计划经济体制下,由于权力集中于中央,政府能做的,都由政府做,所以大政府就是不可避免的。

既然计划经济体制是社会主义的特征,所以大政府被认为是社会主义的制度。

这种观念是错误的。

在市场经济下,我们关注的不是大、小的区别,而是有没有效率的区别。

政府不在大小,而在于办事的效率;高效率的政府就是我们所希望的。

大政府未必有效率,小政府未必绩效低,关键是政府职能的划分,关键在政府必须要有精炼的、强干的班子,这样的话,政府的决策是快的,行动是快的。

5、政府的利益必定是全体人民的利益。

这同样是计划经济体制下对政府职能的理解。

这种理解是错误的,首先,这种理解忽视了市场经济体制下主体的多元性,在主体多元性的情况下,利益必定是多元的,政府的利益不必然代表其他所有行为主体的利益。

第二,这样的理解就设定了一个错误的前提,就是政府所做的一切都是符合全体
人民利益的。

其实实践一再表明,在计划经济下很多错误的决定,是以人民利益的名义做的,实践证明这些政策是违背人民利益的。

第三,这个观点往往成为某些政府部门损害人民利益的一种借口。

政府的所作所为,是否符合人民的利益,同样需要实践的检验,
这几个错误的旧观念,都是计划经济体制中遗留下来的。

如果用实践经验一一判断的话,我们可以说,政府职能转换仍然有很长的路要走,弄不好会走到错误的方向。

不破除旧观念,不切实转换政府职能,改革进行到一定阶段以后,就会墨守成规,不仅难以促进生产力的不断发展,难以实现共同富裕的目标,而且会使自由的经济逐渐丧失活力。

在纪念中国改革开放三十周年之际,我们要保持清醒,要懂得不进则退,我们决不能错过深化改革的时机,我们只有致力于继续解放思想、继续改革,使社会主义经济充满活力,社会主义中国才能够继续前进。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