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黑龙江高职高专建筑设计技术专业建设方案

黑龙江高职高专建筑设计技术专业建设方案

中央财政支持高等职业学校建筑设计技术专业建设方案黑龙江建筑职业技术学院二〇一一年十月目录一、行业背景与建设基础 (1)(一)行业背景与人才需求 (1)(二)专业建设基础与不足 (2)二、专业建设概况 (4)三、专业建设目标 (4)(一)专业发展目标 (4)(二)人才培养目标 (4)(三)教学质量目标 (4)四、专业建设内容 (5)(一)人才培养模式 (5)(二)教学模式 (5)(三)师资队伍建设 (7)(四)校内教学做一体化教学平台建设 (7)(五)校外实习实训基地建设 (10)五、专业建设改革举措 (11)六、专业建设保障措施 (12)(一)政策保障 (12)(二)组织保障 (13)(三)资金保障 (13)(四)师资队伍保障 (13)(五)实训条件保障 (13)(六)教学成果保障 (13)(七)专业建设质量控制 (14)七、资金预算与预期成果 (14)(一)建设项目资金预算 (14)(二)专业建设进度与绩效考核指标 (16)中央财政支持的高等职业学校专业建设项目重点建设专业名称:建筑设计技术申报重点建设专业领导小组组长:李志伟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院长教授级高级工程师副组长:刘远孝哈尔滨方舟建筑设计有限公司总经理教授级高级建筑师寇胜平大庆高新技术开发区规划建筑设计院院长教授级高级建筑师刘继学黑龙江省标准建筑设计院院长高级建筑师成员:蔡慧芳(教授)田立臣(副教授、国家注册规划师)曹茂庆、刘殿阁、艾瑞海、辛艺峰(4人均为高级建筑师、国家一级注册建筑师)、温和(博士)、徐婧、张妍、李锐、徐宏伟、祁丽丽、董娉怡、戚余蓉(7人均为硕士)、王天禹(硕士、国家注册规划师)、马龙、刘万昱一、行业背景与建设基础(一)行业背景与人才需求我国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国民经济的快速增长,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建设活动持续保持在一个较高的水平上,社会对于建筑设计人才的需求量越来越大。

而在中国目前建筑业内,只有相当于国际平均水平的1/10的设计师来做相当于国际同行人均5倍的设计任务,并且其中有很大一部分非建筑设计专业的人在从事建筑设计工作,因此对于专门人才需求的缺口很大。

自1995年,国家推行注册建筑师制度,这一与国际接轨的做法对建筑设计的人才培养模式提出了更新的要求,同时这一职业准入制度也将对现有从业人员进行优胜劣汰,因此社会亟需补充更多的建筑设计人才。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二五”规划纲要中提出,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建设农民幸福生活的美好家园,建设多样的适合新农村农民居住要求的新型住宅,黑龙江地域“十二五”规划期间打造区域名镇,因此需要大量建筑设计专业方面的人才。

黑龙江省地处北方边陲,建筑设计人才流失严重,通过对企业访谈、行业专家座谈以及毕业生回访,了解黑龙江省各建筑设计单位对建筑设计专业人才的需求情况,调查结果显示:县级城市建筑设计院所方案设计和施工图设计人员缺口达到80%;地、市级城市具有乙级资质的建筑设计院缺少30%的方案设计人员和50%施工图设计人员;地、市级城市具有甲级资质的建筑设计院缺少30%的施工图设计人员。

调查结果表明:无论从国家战略上讲,还是从全省区域建设上来说,对建筑设计人才的需求量是非常大的,尤其是施工图设计人员,因此培养高等应用技术人才是建筑设计专业人才培养的目标。

(二)专业建设基础与不足1.专业基本情况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建筑设计技术专业创办于1987年,是我省首创建筑设计技术专业的高职院校,从1987年到2011年毕业生累计1000多人,现均已成为部门的骨干力量。

自创办髙职以来,建筑设计技术专业在继承我校优良传统的基础上,积极探索创新,坚持以社会需求为导向,行业企业积极参与的校企合作、产学结合、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办学机制,为专业建设项目的实施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建筑设计技术专业基本信息表序号内容现状1 师资条件专任教师共12人,具备“双师”素质教师7人,占比64%;其中国家一级建筑师4人,国家注册规划师1人高级职称7人,其中教授级高级规工程师1人,教授1人,副教授1人,高级建筑师4人,讲师2人,助教3人18人次的教师参加了中德师资班、香港理工大学、泰国易三仓大学和新加坡理工学院等境(国)外的师资培训现有硕士4人以行业企业专家和工程技术人员为主的兼职教师9人2 实训基地校内专用实训微机室2间,各类实习实训设备156台,大型设备1台,实验实训设备总值90万元。

现有4间借鉴CDIO模式下教学做合一的工学结合一体化的实训室现有稳定的校外实践教学基地14家,并与哈尔滨方舟建筑设计有限公司,黑龙江中美建筑研究院,哈尔滨北方建筑设计研究院,黑龙江省建筑设计研究院,黑龙江省标准建筑设计院,大庆高新技术开发区规划建筑设计院等多家企业形成紧密型校外实习基地。

3 科研与近5年来完成科研项目4项,在研项目1项,获奖科研3项,省级行业标准3部序号内容现状教材建设近5年来编写教材5本,主审教材3本。

4 论文近5年来在国家级刊物发表论文20余篇,在省级刊物上发表论文30余篇。

5人才培养质量在校生规模316名,近3年新生报到率达到96%,毕业生就业率达到98%2.校企合作的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初步形成建筑设计技术专业在人才培养模式开发、教学改革和课程设置等方面均有行业企业专家参与,企业与学校相互渗透,实现了学校和企业资源、环境的共享,有效发挥了学校和企业各自的优势,形成人才培养工作共同体的“互惠、双赢”的产学合作模式。

从职业分析入手,强调将学生的全面素质教育融入到专业学习过程中,制定了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方案,以真实的工作环境和实际项目为载体来培养学生的专业能力和职业能力。

3.专业课程体系建设相对完善建筑设计技术专业针对高等应用技术人才培养的特点,调整了课程结构和教学内容,以企业需要为依据完善课程体系,采用适于职业教育的教学方法,积极推广应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强化对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专业技能;同时加强课程改革与建设,突出了专业核心课程在专业教学中的地位和作用。

4.存在的问题与不足(1)工学结合的课程体系建设和教学内容改革应进行更加深入的研究、改革与完善,以适应高等应用技术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2)校内一体化实训平台需要进一步改善,以更好地满足专业人才的培养需要;(3)专任教师职业教育教学能力和实践能力应进一步提高,“双师”型专兼职教学团队建设有待加强。

(4)专业课项目化课程改改革深入度不够,3%没通过,50%没有真正实施。

(5)应用性科研能力差。

二、专业建设概况本项目专业为地方行业建设和发展为目标,借鉴国际CDIO工程教育模式,创建“校企结合、工学交替4211”人才培养模式,进行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的深化改革,实现专业教学目标与职业对接、专业主干课程与岗位对接、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创建从设计项目构思到设计实施的一体化教学平台;开发建设适应改革要求的一系列教学标准文件、教学管理文件,建设完成涵盖虚拟资源、网络资源的教学资源库,全面落实以实际工程项目为载体,通过任务驱动、项目教学等方法、结合顶岗实践等教学环节,加强与企业、社会机构、国际院校等之间的合作,在人才培养方案设计、课程开发与课程体系建设、资源共享、顶岗实践教学组织与管理、学生考核与评价、师资实践培训、聘请兼职教师、应用技术研发、教育理念方法创新、学历继续教育等方面开展实质性的合作,构建专业建设体系运行效果的自我评价机制,打造一支有专业带头人引领的年龄结构合理、职称结构合理、专兼结合、实践教学能力突出并能深入贯策落实行动导向教学方法的师资队伍。

建设教学做合一的一体化教学平台,实现知识、能力、素质教育目标,使毕业生有较强的执业能力和持续发展能力。

本项目建设总计投入资金240万元,其中中央财政投入200万元,企业投入40万元。

用于硬件建设115万元,占总投入比例为47.9%,用于软件建设125万元,占总投入比例为52.1%。

三、专业建设目标(一)专业发展目标以为建筑设计行业和高寒地区专业服务、发展为目的,借鉴国际CDIO工程教育模式,构建“校企结合、工学交替4211”人才培养模式,创建从设计项目构思到设计实施的一体化教学平台;以就业和创新为目标,培养学生构思、设计、实施、运作的能力;引进企业构筑“校中院,院中校”的校企合作模式;依托企业建设专兼结合的双师型教学团队;将本专业建设成为服务于区域经济发展的全国高职重点专业。

(二)人才培养目标培养拥护党的基本路线,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掌握建筑设计技术专业核心知识,具备建筑设计构思、设计、实施、运作实际项目的能力,勇于创新,具有较高的职业素质,能在建筑设计工程企业从事小型建筑方案设计、熟练绘制建筑施工图的高等应用技术人才。

(三)教学质量目标以实际工程项目为载体,通过任务驱动、项目教学等方法、结合顶岗实践等教学环节,通过三年的学习使学生掌握建筑设计岗位需要的核心知识,具备小型建筑设计方案和施工图设计能力,具备语言表达、团队合作、收集资料、转译创新的素质。

以建筑设计岗位群需要的能力标准和专业规范、标准作为监测指标,主要体现在教学督导合格率(95%)、教学文件资料齐全程度(96%)及相关教学资源的配备程度(90%)等作为考核授课教师、教学运行与管理的直接监测指标;制定多元化考核方案,以学生的学习成果、实践能力、职业素质等综合考核合格率(90%)作为教学质量效果的直接监测指标;以学生的初次就业率(96%)、初次就业对口率(95%)、年终就业率(100%)、学生及其家长对就业质量的满意度(95%)、企业对毕业生的满意度(93%)等作为人才培养的重要监测指标,并对毕业生毕业后五年内转岗、在岗及职位升迁情况、创业成果、薪酬、企业评价等进行持续的动态跟踪。

四、专业建设内容(一)人才培养模式“校企结合、工学交替4211”人才培养模式:“4”为4个学期,即前四个学期学生在校内从项目的构思到实施进行系统性的学习,以企业岗位工作过程为引导,建立实践教学环境,使核心课程理论与实践教学相互融合;“2”为第四和第五2个假期,即利用2个假期将学生送到企业,进行短期的生产性实训,第四个假期侧重于小型建筑的方案设计,第五个假期侧重于建筑的施工图设计;“1”为第五学期,即选用实际的工程项目,学生在校内与企业之间进行交替式综合训练;“1”为第六个学期,即学生到企业进行为期一学期的顶岗实习。

(二)教学模式项目导向+交替式综合实训+顶岗实习两年教学模式以项目导向为主、案例和任务教学为辅贯穿在整个教学中,聘请企业专家和工程技术人员参与教学,选派专业教师到企业参加工程实践,延伸与企业的合作,采取请进来走出去的方法,使专业核心课教学与企业工作岗位过程对接。

第五学期采用交替式综合实训,依托一个实际的工程项目,在学校和企业间交替式边实习边完成项目;后半年选送学生去企业顶岗实习,顶岗实习期间,按顶岗实习监控体系指标监控实习教学,达到人才培养的最终目标。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