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永康五金产品出口结构及优化问题研究[文献综述]

永康五金产品出口结构及优化问题研究[文献综述]

毕业论文文献综述题目:永康五金产品出口结构及优化问题研究一、引言对于出口结构及优化方面的研究,主要是从产品结构,产业结构,市场结构,贸易方式等几个方面进行。

各出口贸易结构的动态变化随时随地的影响着五金产品出口贸易的发展,进而影响经济的增长。

永康经济建设取得喜人的成就,凭借传统五金工业的优势,放手发展民营经济,基本形成了“强项在工业,特色在五金,优势在民营,活力在市场,后劲在科技”的经济发展格局。

但同时,永康五金出口结构问题日趋严重,制约着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在分别了解中国及永康五金出口贸易情况的基础上,整体分析其发展趋势;就商品结构,贸易方式结构,区域结构,市场结构等对永康五金出口结构进行分析;根据以上的分析提出关于优化永康五金出口结构的建议以及在优化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二、国外关于出口结构理论的研究出口商品结构是指一国在一定时期内各类出口产品在整个贸易总额中所占的比重,其中蕴含着经济结构、产业结构、资源结构以及贸易政策。

出口商品结构理论隐含在各种国际贸易理论中。

如以比较优势论和要素禀赋学说为代表,建立在比较优势基础上;以幼稚产业保护理论为代表,建立在产业结构升级基础上;以新贸易理论为代表,建立在国际市场份额基础上等。

不同理论有不同的适用条件,应遵循的原则包括:国家利益原则和产业结构与出口商品结构联动原则。

[1](一)比较优势理论大卫•李嘉图在其代表作《政治经济学及赋税原理》[2]中提出了比较成本贸易理论(后人称为“比较优势贸易理论”)。

比较优势理论认为,国际贸易的基础是生产技术的相对差别(而非绝对差别),以及由此产生的相对成本的差别。

每个国家都应根据“两利相权取其重,两弊相权取其轻”的原则,集中生产并出口其具有“比较优势”的产品,进口其具有“比较劣势”的产品。

比较优势贸易理论在更普遍的基础上解释了贸易产生的基础和贸易利得,大大发展了绝对优势贸易理论。

一国在两种商品生产上较之另一国均处于绝对劣势,但只要处于劣势的国家在两种商品生产上劣势的程度不同,处于优势的国家在两种商品生产上优势的程度不同,则处于劣势的国家在劣势较轻的商品生产方面具有比较优势,处于优势的国家则在优势较大的商品生产方面具有比较优势。

两个国家分工专业化生产和出口其具有比较优势的商品,则两国都能从贸易中得到利益。

比较优势理论的假设条件:(1)假定贸易中只有两个国家和两种商品(X与Y商品),这一个假设的目的是为了用一个二维的平面图来说明这一理论。

(2)两国在生产中使用相同的技术。

即:如果要素价格在两国间是相同的,两国在生产同一商品时,就会使用相同数量的劳动。

由于要素价格通常是不同的,因此,各国的生产者都将使用更多的低价格要素,以降低生产成本。

(3)模型只假定在物物交换条件下进行,没有考虑复杂的商品流通,而且假定1个单位的X产品和一个单位的Y产品等价(不过他们的生产成本不等)。

(4)在两个国家中,商品与要素市场都是完全竞争的。

(5)在一国内要素可以自由流动,但是在国际间不流动。

(6)分工前后生产成本不变。

(7)不考虑交易费用和运输费用,没有关税或影响国际贸易自由进行的其他壁垒。

但是,在贸易存在的条件下,当两国的相对商品价格完全相等时,两国的生产分工才会停止。

如果存在运输成本和关税,当两国的相对价格差小于每单位贸易商品的关税和运输成本时,两国的生产分工才会停止。

(8)价值规律在市场上得到完全贯彻,自由竞争、自由贸易。

(9)假定国际经济处于静态之中,不发生其他影响分工和经济变化。

(10)两国资源都得到了充分利用,均不存在未被利用的资源和要素。

(11)两国的贸易是平衡的,即总的进口额等于总的出口。

(二)新古典的H-O要素禀赋理论要素禀赋论即H-O理论(赫克歇尔-俄林理论)[3]以要素分布为客观基础,强调各个国家和地区不同要素禀赋和不同商品的不同生产函数对贸易产生的决定性作用.要素合作型FDI是该理论的扩展,其基本原则是转移可流动要素与不可流动要素的结合,提高各类生产要素的利用效率.(1)赫克歇尔—俄林定理。

李嘉图从跨越国界的资本的相对稳定性发现了对外贸易的原因,用各国劳动生产率,长期存在的差别解释了世界贸易的商品构成;根据相对商品价格随相对劳动成本变动而变化的假定,他表明了自由贸易将导致每个国家出口那些具有相对价格优势的物品,而这种贸易的结果将是各国都从中得到比自给自足国更多的好处。

没有试图去解释国际间生产率的重要差异,这种差异致使各国间比较成本的不同,并由此引起国际贸易。

在现代赫克歇尔—俄林理论中,这些生产率差异本身被归因于各国初级要素拥有量的差异,这种初级要素拥有量的差异实际上肩负了解释国际贸易的全部重任:比较明显的对外贸易商品构成的原因,如要素质量的国际差异以及同一产品生产函数的差异等,都通过假设前提而精心排除了。

赫克歇尔—俄林的理论最终形成了现在众所周知的国际贸易模型的赫克歇尔—俄林定理(HOT):一个国家出口用其相对富足的要素密集生产的那些物品,进口该国相对稀缺的要素密集生产的那些物品。

(2)萨缪尔森的要素价格均等化定理。

[4]赫克谢尔和俄林看法对他们认为非常重要的许多变量,如需求条件和规模经济,均未作讨论,而他们对理论的进一步发展则在相当大程度上偏离了两位先行者自己确立的解释实际观测到的外贸结构这一目标。

由于把国际贸易看作国际要素流动的一种形式,赫克谢尔和俄林均推测,自由贸易将使要素稀缺程度、从而世界要素价格均等化,但不管怎么说,俄林还发现了这种过程达不到完全相等的许多原因。

萨缪尔森则把他的主要精力放在HOT的推论上,即要素价格均等化定理上。

在一系列特定条件下,自由贸易将使要素价格基本上完全、而不是局部均等。

这些特定条件包括:完全竞争、无交换成本、不完全专业化、无外生经济、在所有相对要素价格上相对要素密集程度不变、要素质量相同、要素数量不大于商品数量。

这种绝妙的阐述最后推广到了n个国家、n种要素和n种物品。

HOT则没能做到这一点,它至今仍只是一个讨论两个国家、两种要素和两种商品的定理。

(三)国家竞争优势理论1990年,哈佛商学院的迈克尔·波特(Michael Porter)出版了他的《国家竞争优势》[5]一书,书中提出的“国家竞争优势”理论(也称“波特钻石理论”),便是这一系列国际贸易理论中的最新成果。

波特认为,一国的贸易优势并不像传统的国际贸易理论宣称的那样简单地决定于一国的自然资源、劳动力、利率、汇率,而是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于一国的产业创新和升级的能力。

由于当代的国际竞争更多地依赖于知识的创造和吸收,竞争优势的形成和发展已经日益超出单个企业或行业的范围,成为一个经济体内部各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一国的价值观、文化、经济结构和历史都成为竞争优势产生的来源。

波特的国际竞争优势模型(又称钻石模型)包括四种本国的决定因素(country specific determinants)和两种外部力量。

四种本国的决定因素包括要素条件,需求条件,相关及支持产业,公司的战略、组织以及竞争。

两种外部力量是随机事件和政府。

生产要素包括人力资源、天然资源、知识资源、资本资源、基础设施。

需求条件主要是本国市场的需求。

相关产业和支持产业指这些产业和相关上游产业是否有国际竞争力。

公司的战略、组织以及竞争指企业的战略、结构、竞争对手的表现。

波特认为,这四个要素具有双向作用。

在四大要素之外还存在两大变数:政府与机会。

机会是无法控制的,政府政策的影响是不可漠视的。

三、国内关于出口结构理论的研究(一)比较优势基础上的出口结构理论李辉文[6]提出一个国家或地区要素禀赋的变化有两种方式,一是一个国家或地区自身的经济发展所导致的要素禀赋的变化,二是要素国际流动导致的要素禀赋的变化。

一个国家或地区随着经济的发展和要素的国际流动,要素禀赋将发生规律的变化,从而导致具有比较优势产品类型的变化,并进而导致出商品结构的变化。

在要素禀赋的动态变化及其与产业结构、商品结构的关系方面,林毅夫[7]等人的研究提供了一种新的论点。

他们认为,一国最具竞争能力的产业、技术结构是由其要素禀赋结构所决定的。

从根本上说,一个经济系统中的产业结构和技术结构总体水平的升级依赖于该经济中要素禀赋结构的变化。

完全依据比较优势原则确定主要出口商品并不断提升出口商品生产部门的要素生产率,并不能实现通过贸易来提高福利水平的目的,只有不断提升本国出口商品结构,改变在国际分工中的低层次状态,才能实现通过贸易来提高福利水平。

[8](二)产业结构升级基础上的出口结构理论幼稚产业保护理论的核心是产业结构与出口商品结构的联动。

即通过选择并保护幼稚产业实现产业结构的升级,再以产业结构升级为基础实现出口商品结构的升级。

欧美等经济强国的工业化历史表明,保护是促使产业成熟进而迈人自由贸易的必要阶段。

对于在国际分工中处于低层次的发展中国家来说,幼稚产业保护论在当前仍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关键是要针对变化了国际分工格局和国际贸易政策背景,有新的幼稚产业界定标准和新的合理保护措施。

[9] 在对幼稚产业的保护措施方面,世贸组织协议中的关贸总协定给“幼稚产业”的保护提供了一个法律框架,但它提供的保护是有针对性、时间性、强调经济合理性的递减保护。

一般认为,对幼稚产业直接采取生产补贴的办法要比贸易保护更可取,因为生产补贴只会造成生产扭曲,可避免消费扭曲,所以具有更低的保护成本。

[10]经济全球化的不断深入对幼稚产业保护提出了许多新的课题,有学者认为,到了经济全球化不断深入的今天,幼稚产业保护可操作的空间已越来越小、幼稚产业保护的代价增大、国外成熟产业以通过直接投资进入给幼稚产业的成长构成障碍。

[11]从总体看,幼稚产业保护理论在新的经济全球化背景需要有新的发展,幼稚产业的界定以及幼稚产业与战略性部门的关系需要更深入的研究,如何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实现对幼稚产业的保护更需要创新的思路。

(三)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的出口结构理论研究一国用什么商品参加国际交换可能获取最大贸易利得,以怎样的出口商品结构模式参与国际分工能够在国际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这始终是国际贸易理论和实证研究中力图解释的核心课题。

传统国际贸易理论强调贸易的动因源于商品价格上的差别,而价格的差别又源于劳动生产率、技术或者各国生产要素相对丰裕程度的差异。

因此,根据传统国际贸易理论,劳动力资源丰富的发展中国家与资本、技术资源丰富的发达国家相比,将永远处于国际分工的低端,优化贸易结构无从谈起。

[12]建立在规模经济、产品差异、不完全竞争假设基础上的新贸易理论强调在规模经济条件下,生产者和消费者对差异产品的追求是国际贸易产生的原因,对规模经济效果的追求是贸易产生的动力;同时企业还可通过借助外部规模经济效应,在自身企业规模不变的条件下获得经济利益。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