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第二节 中国人性思想的发展

第二节 中国人性思想的发展

第二节中国人性思想的发展我国现代学者在研究我国思想史时常用“重人事,轻自然”一句话概括其研究特点,的确,考察我国古代思想史有关人性的论述和研究便可发现,我国古代关于人的研究及其人性的论述有着极其丰富的思想理论资源。

近代以来,“西学东渐”,我国人性研究的主要特点是除了继续我国古代人性研究的理路的同时,也介绍西方的人学思想,并作简单的阐发,没有很有影响的学说或流派。

一、中国先秦时期的人性观在中国古代思想史上,由于众多的理论家人性观点是与其善恶评价联系在一起的,因此,在现实研究中,许多学者多从这一维度来考察和研究我国古代学者的人性学观点,由此,把我国中国古代关于人性论的观点总结为四种:一是性善论者,以孟子为代表,二是性恶论者,以荀子和韩非子为代表,三是性无善无恶论者,以世硕为代表,四是性亦善亦恶论者,以扬雄为代表。

但是这种考察远未穷尽我国古代学者关于人性研究的思想。

这里我们主要介绍以上四种思想,但也介绍其他一些有关人性思考的观点。

我国的远古时期,我们的先祖就开始考虑人性问题,那时的人们认为人性是善的,这种善性是上天赋予的。

这种人性观可以称为天降善性论。

在古籍《尚书·汤语》记载:“惟皇上帝,降衷于下民,若有恒性。

”(见《十三经注疏》,第162页。

)恒即常,恒性就是常性。

常性可以有两种理解,常作普遍的意思,那么常性就可以理解为人有共同的本性。

常如果作不变的意思,那就可以把常性理解为不变的人性。

《孔氏传》:“衷,善也。

”孔颖达疏:“天降善于下民……与善于民”。

古人把“衷”解释为“善”。

这就是说,上天把“善”赋予人民,使他们有了善的本性。

这大概就是最早的人性论。

(一)孔子的人性论孔子从共同性与差别性、自然性与社会性、应然性和实然性以及智与愚的角度来说明人性。

首先,他认为,作为人“性相近也,习相远也。

” (《论语·阳货》)对此,有学者这样理解:“第一,从人之性对犬之性、牛之性来看,人与人为同类,所以说‘相近’。

‘相近’表明人有共性。

第二,从人类自身来看,人与人虽属同类,但智愚壮羸léi万有不同。

所以应当说‘相近’,不应当说相同。

这表明人又有个性。

总之,二者都是指人的自然性而言。

‘习’则不然。

‘习’是指人的社会性。

”1其次,在孔子看来,人和动物的区别就在于人的道德性,这就是“仁”。

“仁者,人也。

”这里,“仁”被孔子规定为人之为人的本质,仁是一种具有“善”质的道德规范或境界。

但孔子并没有说人性天然就是“仁”或者善,而是站在理想主义的立场上认为人的本质应当是仁,人性应该朝着“仁”的方向去培养,换言之,孔子“人性论的关键不在于对某种‘实然’状态的描述,而在于对人性‘应然’存在的讨论”2再次,孔子强调“上智与下愚不移”,这种观点似有否定“性相近”之疑,对此,有学者这样解释:“孔子以为人之生也,大体不远,而等差亦见,故必济之以学,然后归于一路。

孔子认为尽人皆须有此外工夫,否则虽有良才,无以成器。

”3这就使说,人都有性,而圣人的境界不是勉强能达到的。

(二)世硕的有善有恶论世硕作为战国时期的思想家,他认为人性有善有恶。

据研究世硕是战国时陈国人,是孔子弟子的弟子,但史书无传。

著有《世子》二十一篇。

《汉书·艺文志》录之于儒家书,今已佚。

他主张性有善有恶论。

他著有《养(性)书》,认为人性有善恶,培养人的善性,使善发展起来,就成为性善的好人。

相反,如果培养人的恶性,使恶发展起来,那么,他就会成为性恶的坏人。

也就是说,人性都有善恶两个方面,至于人会变成好人或坏人,全在于培养。

王充在《论衡·本性篇》中说:“周人世硕以为人性有善有恶,举人之善性养而致之则善长;性恶,养而致之则恶长。

如此,则性各有阴阳,善恶在所养焉。

故世子作《养书》一篇。

密于贱、膝雕开、公孙尼子之徒,亦论情性,与世子相出入,皆言性有善有恶。

”(三)告子的无善无恶论告子作为战国时的思想家,他没有著作传世,其思想保存在《孟子·告子》中。

他主张人性无善无恶论。

首先,他把人性看成是人的先天本性,先天本性是自然的,没有善,也没有不善。

“告子曰:‘性无善无不善也’。

”(《孟子·告子》)其次,他认为,现实中人的善恶表现全是后天影响和引导的结果,所以他说,“性犹湍水也,决诸东方则东流,决诸西方则西流。

人性之无分于善与不善也,犹水之无分于东西也。

”(《孟子·告子》)这就是说,人性就象流水一样,你向东引,水就向东流,你向西引,水就向西流。

水不分东西,人性没有善恶,道理是一样的。

文王、周武王领导得好,人民就好善。

周幽王、周厉王胡作非为,上梁不正下梁歪,引导人民乱来。

告子又说:“性犹杞柳也,义犹杯锩也。

以人性为仁义,犹以杞柳为杯锩。

”(《孟子·告子》)这里是说,所谓仁义,人性中本来没有这种东西,1金景芳,吕绍纲,吕文郁.孔子新传[M].长春:长春出版社,2006:96.2赵明.先秦儒家政治哲学引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127.3刘梦溪.现代学术经典(傅斯年卷)[M].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1996:122-123.都是后天教育以后才有的。

人性就象自然生成的柳条,柳条经过加工可以编成筐。

人性经过教育可以变善。

如果说人性是善伪,那就是把柳枝当作柳筐了。

把自然物与人为加工的物相混淆了。

(四)孟子的性善论孟子主张“性善论”。

首先,孟子认为人生来就具有天赋的“善端”,这是人异于禽兽、高于禽兽的本质的特征。

因为人心天赋是善的,所以人性也是善的。

“人性之善也,犹水之就下也。

人无有不善,水无有不下。

”(《孟子·告子上》)其次,孟子认为人的善性表现为四端:“恻隐之心,人皆有之;羞恶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

”“恻隐之心,仁也;羞恶之心,义也;恭敬之心,礼也;是非之心,智也。

”再次,他认为人的本性的中的仁、义、礼、智之善性,天然地固有而存之于己,人只要内求于己,即可得之。

因此,他说,“仁义礼智,非由外铄我也,我固有之也,弗思而已。

”(《孟子·告子上》)只要我们求之用之,即在即有,即有即用,否则就会失去,“故曰‘求则得之,舍则失之’”(《孟子·告子上》)。

孟子主张性善论作为儒家的正统思想,传播广泛,影响深远,以至宋代启蒙读物《三字经》开篇就云:“人之初,性本善。

”为后世广为接受。

(五)荀子的性恶论荀子是性恶论的倡导者。

《荀子·性恶》中说:“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

今人之性,生而有好利焉,顺是,故争夺生而辞让亡焉;生而有疾恶焉,顺是,故残贼生而忠信亡焉;生而有耳目之欲有好声色焉,顺是,故淫乱生而礼义文理亡焉。

然则从人之性,顺人之情,必出于争夺,合于犯分乱理而归于暴。

”然而荀子的性恶与孟子的性善并非在一个层次上。

在《荀子·正名》中荀子说,“凡性者,天之就也,不可学,不可事”,“性者,本始材朴也”,“今人之性,饥而欲饱,寒而欲暖,劳而欲休,此人之情性也。

”可见,荀子所谓的“性”是人人生来具有的生理、心理方面的自然属性,既包括人们感官的能力,又指人的心理欲求与情绪冲动。

所以,荀子又把“性”细化为“性”、“情”、“欲”彼此关联的三个层面。

《荀子·正名》中道:“性者,天之就也;情者,性之质也;欲者,情之应也。

”“不事而自然谓之性。

性之好、恶、喜、怒、哀、乐,谓之情。

”可见,荀子说性恶是就性之欲上来说的。

荀子强调人性的恶,所以主张“化性起伪”,由于他并不认为人性中有善,所以必须外求以成就德性,《荀子·性恶》中“今人之性恶,必将待师法然后正,得礼义然后治”,“凡礼义生于圣人之伪,非故生于人之性也。

”然而圣人亦是人,何以能起礼义呢?荀子解释道:“圣人积思虑,习伪故,以生礼义而起法度”,即圣人经过不断的思想和积累经验,而制定出礼义、法度,可见荀子依然强调德性是外求于人性的。

二、中国汉-唐时期的人性观汉唐时期是我国历史发展中两个文化发展的昌盛时期,这个时期有许多思想家都对人性问题作过论述,尤其以西汉董仲舒、杨雄,东汉的王充以及唐代的韩愈的论述最具代表性。

(一)董仲舒是神学人性论西汉思想家、儒学家董仲舒是神学人性论者。

他认为人受命于天,人性是从天那里得来的,即人性神授。

以此为基础,他柔和先秦时代孟子性善论与荀子性恶论的两大思想体系,提出了性三品学说。

他认为人性从总体上分为仁(善)和贪(恶)两大特性,是天意造成了仁和贪按照不同的比例附加到不同的人身上,由此形成了三种人或三种品性的人。

一种是先天性善、不教而成的上品之性,他称其为“圣人之性”;一种是先天性恶、教也不善的下品之性,他谓之“斗筲之性”;还有一种是先天有善有恶、教而后能善的中品“中民之性”。

他认为上等人就是圣人,他们的性不仅生来就是善的,并且是超过“善”的,人类社会“善”的标准和具体内容就是由他们制定出来的。

上等人是不多的,只包括帝王和制礼乐、定法度的当权人物。

下等的斗筲之人是指社会中最贫苦最“低贱”的劳动人民,他们的性生来就是恶的,根本上不算是人性,简直把他们排挤在人性之外了。

圣人生而知之,不必受教育;斗宵之人则是愚昧的,不能受教育的。

除了上下两种人以外,其余的都是中民。

中民具有善质,但必须受了教育之后才能成为善性。

董仲舒把中民之性当作一般的人性,他所说的性就是指中民之性而言的。

他认为性只是质材,它的本身还不能说就是善,必须“待教而为善”。

这就是说性只具有教育的可能性,受了教育之后,这种善的可能性才能变为现实性。

他《春秋繁露·实性》中说:“性比于禾,善比于米,米出禾中而禾未可全为米也;善出性中,而性未可全为善也。

……天生民性,有善质而未能善,于是为之立王以善之,此天意也。

民受未能善之性于天,而退受成性之教于王,王承天意,以成民之性为任者也。

……今万民之性待外教然后能善,善当与教,不当与性。

”(二)杨雄善恶混论西汉杨雄在调和孟子性善论和荀子性恶论的基础上,提出了人性有善有恶论,或称善恶混论。

对于他的人性观有记载的文字不多,仅见的扬氏直接谈人性的论述多以其《法言•修身》中的论述为依据,其中说:“人之性也善恶混,修其善则为善人,修其恶则为恶人。

”这就是说,他认为人性中既有善也有恶,而人为善为恶的关键在于人是修善还是修恶,修善则变得善,修恶则就变得恶。

因此,在他看来,后天的学习倾向是使人是善是恶的关键。

这似乎也在告诉人们,人生而有成为善恶的潜基,学善而善长,习恶而恶成。

所以,在《法言·学行》中说,“学者,所以修性也。

视听言貌思,性所有也。

学则正,否则邪。

”(三)王充的善恶三群等论东汉王充在人性论上的观点是人性善恶三群等论。

即王充把人性根据其所代表的对象分成三个群体,而这三个群体又是三个层次。

他认为,一些人生来就善,是中人以上的人;一些人生而就恶,是中人以下的人;而中人,无善无恶,或善恶相混。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