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国传统思想的演变

中国传统思想的演变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总体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出现和儒家思想形成;汉代经董仲舒改造后成为正统思想。

宋明时期融合儒释道而形成理学(新儒学);明清之际进步思想家批判地继承,儒学新发展。

百家争鸣一、含义:指春秋战国时期知识分子中不同学派的涌现及各流派相互争辩、相互辩驳的局面。

所谓“百家”:是泛指,意为数量多,主要分为:儒家,墨家、道家、法家、阴阳家、杂家、名家、纵横家、兵家、小说家等十家。

所谓“争鸣”指当时代表各阶层,各派政治力量的学者或思想家都希望按照本阶级的利益和要求,对宇宙、社会对万事万物作出解释,于是他们著书立说,广收门徒,争相发表自己的见解。

【补充】阴阳家(阴阳五行,解释天地运行)齐国的邹衍名家:代表人物公孙龙(白马非马)纵横家:著名的有苏秦(主张“合纵”,即六国团结抗秦)、张仪(主张“连横”,即瓦解六国的团结,使之分别奉事秦国)。

这两类策士统称“纵横家”。

杂家:战国至秦汉间杂揉各学派思想的一部分学者,代表著作为《吕氏春秋》、《淮南子》农家:战国时反映农业生产和农民思想的学术流派。

二、百家争鸣的文化背景【材料】春秋战国时期文化辉煌,最根本的原因是由于社会大变革时代为各个阶级、集团的思想家们发表自己的主张、进行“百家争鸣”提供了历史舞台;同时,它也有赖于多种因素的契合。

-------礼崩乐坏的社会大裂变,将原本属于贵族最底层的士阶层从沉重的宗法制羁绊中解放出来,在社会身份上取得了独立的地位,而汲汲于争霸事业的诸侯对人才的渴求,更助长了士阶层的声势。

士的崛起,意味着一个以“劳心”为务、从事精神性创造的专业文化阶层形成,中华民族的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注定要受到他们的深刻影响。

--------激烈的兼并战争打破了孤立、静态的生活格局,文化传播的规模日盛,多因素的冲突、交织与渗透,提供了文化重组的机会。

---------竞相争霸的诸侯列国,尚未建立一统的观念形态。

学术环境宽松活泼,使文化人有可能进行独立的、富有创造性的精神劳动,从而为道术“天下裂”提供了前提条件。

---------随着周天子“共主”地位的丧失,世守专职的宫廷文化官员纷纷走向下层或转移到列国,直接推动私家学者集团兴起。

正是如上种种条件的聚合,为中华民族的精神发展创造了一种千载难逢的契机。

气象恢弘盛大的诸子“百家争鸣”,正是在这样的文化背景下应运而生的。

-------------《中国文化概论》背景归纳:三、代表学派、代表人物及其主张:(一)儒家学派:1、孔子:(1)政治思想:A、“仁”的思想——核心①含义:②方法:子贡问曰:“有一言可以终身行之者乎?”(有没有一句话可以终身奉行呢?)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先生说:“大概就是‘恕’了,自己不想要的东西,不要强加给别人。

”)“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忠”)③“仁”的表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拱)之。

”子曰:“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欤?”B、“礼”的思想:①含义:狭义:周礼(西周建立的以分封制和宗法制为核心的等级名分制度)广义:总的社会规范和行为准则。

②礼的实践方法:a、于社会:建立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社会秩序b、于个人: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探究】孔子之政治思想------如何看待孔子的“仁”、“德”、“礼”?(2)、哲学思想:重人事轻鬼神(如何理解?)(3)教育思想:①教学行动:②教育对象:③教学方法:④教学目标:(4)整理文献:【探究】孔子思想对后世的影响:2、孟子:孟子曰:“省刑罚、薄税敛”。

孟子曰:“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 ” 材料反映了孟子的什么思想? ① ②③伦理观:主张“性本善”(仁、义、礼、智)④倡导“养浩然之气”强调先义后利,舍生取义,要求人们应该具有“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人格精神。

3、荀子的思想“行一不义,杀一无罪,而得天下,仁者不为也。

” “从道不从君”“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

水则载舟,水亦覆舟。

” (1)政治:“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 (2)伦理观:主张“性本恶”;(3)哲学:“天行有常”、“制天命而用之”等唯物思想。

【资料链接】荀子继承儒家思想,认为治国应以礼教为主,同时也吸收法家思想,主张礼法并施,王霸兼用,但以王道为主。

他认为,要实现王道必须先有霸道。

荀子打破“儒者不入秦”的惯例,亲自到只讲霸道的秦国去考察。

他当着秦王的面,赞扬秦治安政绩和官吏奉公守法。

然后荀子劝其更上一层楼,实行王道,但秦王没有接受他的建议。

(秦长期以法家思想治国,秦国宰相李斯和秦王嬴政非常欣赏的法家代表韩非,均是荀子的学生。

所以,许多儒家学者不认同荀子是儒家学者。

) 【比较孔子、孟子、荀子思想的异同】 (1)时代 (2)目的 (3)观点【儒家学派的特征】由孔子开创的儒家学派,以“仁”为学说核心,以中庸辩证为思想方法,重血亲人伦,重现世事功,重实践理性,重道德修养。

在天道观上,儒家宣言“畏天命,畏圣人言”,同时又对神灵崇拜做淡化处理,把超自然的信仰放到了现实人事的从属地位。

在历史观方面,它标榜“信而好古”,每每试图恢复“周公之礼”,将捍卫三代典章文物当作自己的神圣使命,同时亦不排斥对不符合时代潮流的礼俗政令加以适当的变通修改。

在修身治国方面,它设计出一整套由大及小、由近及远的发展人格和安定邦家的方案,为巩固政教体制提供了切实可循的途径。

守旧而维新,复古而又开明,这样一种二重性的立场,使得儒家学说能够在维护礼教伦常的前提下,一手伸向过去,一手伸向未来,在正在消逝的贵族分封制宗法社会和方兴的大一统国家之间架起了桥梁。

着就是为什么儒学在当时能成为“显学”,以及虽然于变革动荡的形势下显得迂阔难行,而到新社会秩序巩固后又被捧上独尊地位的原因。

汉代以后,儒学几经变化,礼教德治的精神始终一贯,从而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正宗。

---------------------《中国文化概论》思考:儒家学派为什么能够“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正宗”?(二)道家——老庄之学 道家学派的整体特点:这一学派以“虚无”的“道”为世界的根本,以因循自然的“无为”、“逍遥”为处世的方法。

1、老子:①“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 —《老子》 “有物混成,先天地生。

…… 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老子》②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盈,音声相和,前后相随。

……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

③“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 。

” —《老子》 ④使民复结绳而用之。

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

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⑤“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智,强其骨,常使民无知无欲(4)他在文学艺术上,如寓言、散文上有深邃的哲理智慧和神奇浪漫主义风格,对后世有深远影响。

【战国时期,道家学说中又产生了追求治身(养生)和治国的黄帝之学,倡导“无为而无不为”的“积极无为”的哲学观。

它与老子的学说统称黄老之学。

黄老思想是西汉前期(汉高祖到汉武帝时)政治上的指导思想,是休养生息政策的思想基础。

黄老政治使西汉社会经济得到恢复,但不能适应强化中央集权的需要。

】小结:从春秋到汉武帝治国思想是演变经过:(三)法家:【战国时期的法家】法家思想是由儒家和道家分化发展而来的。

战国时期法家主要有两派:一派以李悝、吴起、商鞅为代表,他们主张用法制代替礼制,强调法的重要性;另一派以申不害为代表,他们主张“循名责实”,要求统治者以权术控制臣下,统治百姓。

韩非在总结两派观点的基础上,吸收荀子的某些思想,构建了一整套法、术、势相结合的君主集权理论。

(1)李悝推行“尽地力之教”提高农业产量,从而增加国家田租收入;他主张用严酷的刑罚确立起新的政治秩序,以加强君权。

他所著的《法经》,是中国古代第一部较为完整的法典。

(2)商鞅在秦国两次实行变法,废除世卿世禄制度,根据军功制定尊卑爵秩的等级,奖励耕织,废除井田制度,并加强中央集权,使秦国的势力逐渐强大起来。

(3)韩非子韩非子:战国后期思想家,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者。

将法、术、势相结合,而法律是处理政事的基本,权术是君主控制群臣的工具,势力是君主的权威,从而建立起一个君主专制的中央集权国家。

反对儒家“以古非今”的历史观,认为社会是不断发展变化的,主张变法革新。

1、理论来源2、观点主张:集权观:法治观:3、作用4、发展趋势:汉代以来,独立的法家学派逐渐消失,其法治思想被吸收到儒学体系中,成为维护专制政权的工具。

(四)墨家:1、核心思想:2、思想主张:非攻尚贤尚同非乐非命节葬节用3、墨家风气:①学术团体以纪律严明著称;②提倡刻苦简朴的精神;③具有苦干和自我牺牲的精神;④讲求实际功利(实用)的精神。

4、认识论与逻辑学方面:“三表”:判别知识的三条标准,即“上本于古者圣王之事”,“下原察百姓耳目之实”,最后“观其中国家百姓人民之利”“取实予名”“察类明故”类比推理:通过类比的归纳形式来说明万物之间的因果关系,建立了由个别到一般的归纳推理的方法论基础。

四、百家争鸣的意义先秦时期的诸子百家,在经济、政治、法律、哲学、军事、外交、文学艺术和自然科学等众多领域内所形成的思想理论,对后世文化学术的发展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其中,儒家思想孕育了我国传统文化中的政治理想和道德准则;道家学说构成了2000多年传统思想的哲学基础;法家思想中的变革精神,成为历代进步思想家、政治家改革图治的理论武器。

它们共同构造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