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财政收入的比较分析
(2)大体上与财政收入原则相同,如 70年 代末的原则:
a.兼顾需要与可能,有利于国家高速积累资金; b.贯彻党的经济政策,有利于国民经济的发展; c.区别对待、合理负担等。
2.西方的税收原则
(1)效率原则:
a.最少干预私人经济,避免引起资源配置的扭曲 b.税收造成的效率损失应最小,因为几乎所有税收都有效率损失 c.税收的征收费用最低
2.对财政收入的影响
(1)对我国财政收入至关重要
a.过去大体占1/2 b.改革开放前期几乎没有,但考虑企业亏损补贴,还是数额庞大 c.目前有出现庞大国有企业利润,但主要不是竞争性行业的,而 是垄断行业的
(2)对西方财政收入微不足道
西方国有企业收入→扣成本→扣公司所得税→还政府贷款利息→大 体留给企业,还不够,还要政府贷款,尤其是隐性补贴
(1)从财政收入对经济发展的影响看:
a.我国的财政增收能促进经济发展 b.西方的财政增收将阻碍经济增长
(2)财源建设与财政收入的关系看:
a.我国靠财政收入安排直接投资开拓财源 b.西方主要靠财政收入不干预、扭曲市场活动, 由市场开拓财源
2.经济体制的影响
(1)从我国看,国家所有制加计划经济,才能在整个 社会“兼顾三者利益”,这实际上是国民收入都是国家 的,国家怎么分的问题 (2)从西方看,国家也有国民收入分配政策问题,但 严格地说,不是国家和财政在“兼顾三者利益”:
(1)预算上的差异:西方的公债不列为预算收入,预 算收入大体只有税收。而我国的公债曾经是列为预算 收入的
(2)财政收入上的差异:我国的财政收入还有利润上 缴和预算外收入,而西方基本上没有这一收入
(3)财政理论差异:只有税收才是公共产品价格,才 是市场经济下真正的和基本的财政收入,其他的如特 权收入,国有经济收入,都是非正常的,是封建收入 的残余
3.起着不同的作用
(1)对我国来说:利润上缴和利润留成等方式,对整 个经济直接起着重要经济杠杆作用 (2)对西方来说:对整个经济作用很有限(没有收入 就无所谓调节)
4.不同的企业亏损补贴状态
(1)大量的和一定的补贴。 (2)全社会性的和部分行业的补贴。 (3)盈亏相抵的和大致只是补贴的。 (4)计划经济的直接杠杆和市场经济的间接杠杆。
第二节 利润上缴形式
一、中西方差异
1.有无该形式的差异
(1)我国存在着该形式 (2)西方基本上不存在
a.严格意义上的利润上交形式是计划经济式的,即我国 式的统收统支的利润上交形式,西方没有 b.西方的利息、股息等上交,是市场式的,不是国家自 己经营的结果,而是所有者的收益 c.不是如我国那样的基本经济形态
2.经济模式的影响: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 (1)不同的经营体制:
a.我国当时国家也是企业的经营者,能够统收统支。因为指 令性计划经营,也必须统负盈亏。
b.西方政府不是经营者,不能全取走。 (2)不同的运行模式:
a.我国国家直接全面安排指挥整个经济活动,大部分的利润 也不能留在企业,否则难以指挥和支配企业活动。投资是关键。
二、差异原因
1.从所地位,利润上交是国有制体 现,整个社会的利润集中到财政手中,当然占财政 收入比重大。 b.西方私有制,利润主要是私人的,也主要应留 给个人,不能成为主要的财政收入形式。
(2)国有企业不同的盈利状况来看:
a.我国国营企业主要是营利性的,而绝大部分企 业是国营企业,正常情况下整个社会应当是营利的, 所以国营企业本身就能够营利并追求营利目标。 b.西方国有企业主要是非营利性的:一是处于市 场失效领域;二是政府主要目标是社会目标,而不 是利润目标。
资本经营预算问题?
第三节 税收原则
一、中西方的差异
1.中国的税收原则 (1)大体上停留在古典学派水平
a.平等原则:人民根据自身纳税能力来承担政府经费开支。 b.确定原则:人民根据税收条例纳税,内容、时间、地点、 手续都应明确。 c.便利原则:征税应尽量从简。 d.节俭原则:征税应尽量减少不必要开支,减少征管费用。
三、西方做法对中国的借鉴意义
1.关于“开拓财源”的问题。发展经济来增加财政收 入是对的,但不应当直接开拓财源
(1)关于“经营财政”的问题 (2)关于“效益财政”的问题
2.关于“兼顾三者利益”问题 3.关于“区别对待”问题
(1)计划经济时期的“区别对待”问题,是否应当结合利润上 缴来认识? (2)改革开放时期的“区别对待”如何看?
第七章财政收入的比较分析
2.西方的原则
(1)没有明确提出“收入原则” (2)安排收入的考虑
– a.先考虑支出规模,以支定收 – b.从公共产品价格的角度来看待,以市场方式
来分析 – c.依据公共选择论分析,从政治制度和政治程
序看问题 – d.大体上以税收原则来取代财政收入原则
二、差异原因
1.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的决定性影响
b.西方国家不能直接控制安排整个社会的经济活动,也无 所谓取走企业利润的问题。微利可以留在企业。
三、西方经验对中国的借鉴意义
市场经济下,利润上缴是否可以成为主要的财 政收入形式?
我国国有企业曾经的大规模亏损和目前的大规 模赢利,应如何看待,如何处理?
为什么说利润上缴是计划经济的典型表现之一 ? 如何从利润上缴及其再投入的角度,看待国有
(2)公平原则:
a.横向公平:使税前具有相同福利水准的不同纳税者,税后仍拥有相同的福 利水准 b.纵向公平:税前具有不同福利水准的纳税者,应交纳不同的税收,作出同 等的效用牺牲 c.受益原则:纳税人应根据所享受的公共产品边际效用纳税(税收价格、实 际的效率原则) d.支付能力原则:即具有相同纳税能力的人们应交纳相同的税金,而具有较 高纳税能力的人则应交纳较多税金的原则
a.个人收入,市场决定 b.公司积累,资本决定 c.政府再分配政策调节
3.从“区别对待”看
(1)中国是典型的计划经济的做法,它服务于 全面国有化 (2)在市场经济下,税收应当一视同仁,不应 区别对待
市场活动→公平竞争→双方条件的公平→税收平等
4.公共选择论看,反映了政治运作体系和方 式的不同
5.西方的税收原则代替财政收入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