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医药治疗消化性溃疡的进展

中医药治疗消化性溃疡的进展

中医药治疗消化性溃疡的研究进展--2011中西医结合临床张聪z2011005 【摘要】:消化性溃疡(PU)主要是指发生在胃和十二指肠的慢性溃疡,因溃疡的形成与胃酸、胃蛋白酶的消化作用有关而得名。

消化性溃疡是临床常见病、多发病。

随着H2受体拮抗剂和质子泵抑制剂的不断出现,溃疡病的近期愈合率大大提高,但停药后极易复发。

临床上运用中西医结合的方法在治疗消化性溃疡在缓解症状、缩短病程、降低复发率方面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本文从病病机、辨证分型、单味药物、基础方加减、中西医结合治疗等方面总结了多数医家对治疗消化性溃疡的临床经验,指出应进一步探究本发病机理、治疗方法加以改进。

【关键词】:消化性溃疡;中医药治疗消化性溃疡主要是指发生在胃和十二指肠的慢性溃疡。

本病归属中医学“胃脘痛”、“嘈杂”、“痞满”等范畴。

目前溃疡病治愈后的高复发率至今仍未能得到根本解决,溃疡病愈合后一年内的复发率在50%一70%,而五年内的复发率则达80%一100%[1]。

临床资料显示,不论坚持中药或西药进行维持治疗,均可明显降低其复发率,由于服用西药时间过长,难免有不同程度的副作用,故追求中医治疗消化性溃疡在临床上越来越被人重视。

1.消化性溃疡的病因病机传统中医学认为,消化性溃疡病机是由于忧思恼怒,七情刺激,肝失疏泄,横犯胃腑;脾气郁结,运化失常;饮食失节或偏嗜,损伤脾胃;或湿热壅结中焦,胃膜受损;以及长期体力或脑力劳动过度,伤脾耗气,运化迟滞,气血失畅,胃膜不生。

有些学者[2]认为脾胃损伤,清阳不升,阴火郁结是消化性溃疡的基本病机。

国医大师单兆伟[3]认为溃疡病具有由气及血、由实转虚、寒热转化或寒化伤阳或热化伤阴等病机特点。

临床多表现为虚实夹杂之证。

溃疡病复发实为本虚标实、湿热、气滞、血瘀等邪实兼夹并现,然标实终因中虚而生,必以脾胃虚弱为本。

故健脾助运为治疗大法,或佐以清化,或兼以行气、活血,随证辨治。

2.消化性溃疡的治疗2.1中西医诊断标准《实用内科学》消化性溃疡诊断标准:有不同程度慢性周期性或节律性反复发作上腹剑突下疼痛、嗳气,反酸,呕吐或黑便。

经 X线钡餐检查或胃镜检查证实有龛影或溃疡。

中医症见胃脘痛,痞满,腹胀,嗳气、纳差, 舌质淡红,舌苔白腻或黄腻,脉濡滑或弦滑。

2.2中医辨证分型部分医家将中医外科学的“消、托、补”理论与消化性溃疡的辩证分型相结合:消化性溃疡初期,热毒壅结者,当清热解毒,方用仙方活命饮加减,此均属于消法;在溃疡病中期,正虚邪胜,不能托毒外达,故当用托法,使正胜邪去,方用柴胡疏肝散加减;在溃疡病后期,虽毒邪减轻或邪去,但正气受损,气血虚弱,脾胃功能失调,运化无力,溃疡难以愈合,故当用补法,以扶助正气,助其生肌,方用阳和汤加减。

从患者主症上将其分为:(1)肝胃不和型:方以芍药甘草汤合旋复花汤加减健脾柔肝,调气止痛;(2)脾胃虚弱型:方以黄芪建中汤合良附丸加减益气健脾温中;(3)胃阴不足型:方以一贯煎加减养阴益胃,辅以柔肝和脾;(4)寒热夹杂型:方以甘草泻心汤加减辛开苦降,寒热平调;(5)血热妄行证:方以黄土汤益气摄血,温脾和肝。

刘夏[4]等人认为溃疡分期中活动期以脾胃湿热证多见,愈合期及瘢痕期则以肝胃不和证及胃阴不足证多见,并且认为HP阳性率在不同中医证型中的高低为:脾胃湿热证>肝胃不和证>脾胃虚弱证>胃阴不足证,其中,Hp阳性者以实证多见。

2.3中西医辨证分型治疗(1)中医辨证施治与西药相结合消化性溃疡病的病因病机不同,临床表现也各异,在治疗过程中,需要辨证施治,方能取得良好的疗效。

赵庆磊用痢特灵并据证分别配合运用柴胡疏肝散、黄芪建中汤、香砂六君子汤、益胃散、半夏泻心汤加味治疗63例,治愈56例,总有效率95.2%。

陈辉熊应用奥美拉唑配合中药黄芪建中汤治疗十二指肠球部溃疡50例,并与单纯应用奥美拉唑治疗的50例作对比观察,结果:中西医结合治疗组痊愈45例,好转3例,无效2例,1年后随访复发4例,明显优于单纯西药组(P<0.05)。

(2)经验方与西药相结合曾云革[5]等应用自拟暖中饮(制附子、干姜、桂枝、当归、丹参,党参、厚朴、苍术、枳壳、吴茱萸、延胡索、炒白芍)并配合硫糖铝片治疗消化性溃疡128例,治愈119例,好转9例,总有效率100%;沈永顺]自拟消疡汤(炙黄芪、党参、白术、甘草、白芍、半夏、黄连、元胡、海螵蛸、浙贝母)并合用胶体果胶铋胶囊治疗消化性溃疡。

56例,并与单用果胶铋治疗的56例作对比观察,治疗组总有效率91.cr7%,明显优于对照组6.78%(P<0.01)。

(3)中成药与西药相结合吕梦华[6]等运用中成药温胃舒(党参、砂仁、黄芪、肉苁蓉、附子、山楂、乌梅、肉桂、白术、山药、陈皮、补骨脂等)结合三联疗法(雷尼替丁、阿奠仙、甲硝唑)治疗脾胃虚寒型消化性溃疡合并Hp阳性患者30例,并与纯西药治疗的28例作对照。

结果治疗组主要症状缓解率、溃疡愈合率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O.05)。

周兵[7]等采用健胃愈疡颗粒加雷尼替丁治疗消化性溃疡患者20例,并与单纯西药治疗组与单纯中药治疗组作比较。

结果中西医结合治疗组在证候疗效、证候积分等的改善方面明显优于西药对照组(P<0.05)。

另有研究报道以疏肝理气健脾为主的香砂六君丸能够增加十二指肠溃疡患者的免疫功能,从而有效的预防溃疡的复发。

(4)以现代药理学知识指导组方用药4.1抑制胃酸、胃蛋白酶分泌:研究表明不少中药有很好的抑制胃酸、胃蛋白酶分泌的功能。

如:五灵脂对幽门结扎性溃疡有显著性抑制作用,能降低溃疡发生率,使平均溃疡面积减少,且能抑制胃泌素分泌,减少胃液量及降低胃液酸度,从而减轻胃酸对黏膜的损害。

党参提取物对大鼠应急性、幽门结扎性溃疡有明显抑制作用,并能降低大鼠基础胃酸分泌量。

4.2抗Hp抗Hp已成为治疗消化性溃疡的一个重要途径,但迄今为止,尚无单一的药物能有效根除Hp。

西药三联(雷尼替丁、阿莫仙、甲硝唑)对Hp的根除率很高但复发率也高,且副作用大。

中医中药在这方面有其一定优势。

徐州[8]等选取治疗脾胃病常用中药70味,进行体外Hp敏感试验,结果有17味中药对Hp有抑杀作用,其中黄连高度敏感,大黄、丹参、延胡索、生地黄、甘草中度敏感,白花蛇舌草、陈皮、石斛、白及、吴茱萸、知母、连翘低度敏感。

中药复方对Hp亦有抑杀作用,祛腐生肌消溃散(黄芪、没药、硼砂、象皮)临床应用不但能迅速愈合溃疡,而且Hp清除率也高,体外药敏试验提示,该方药液浓度达到1.56%n寸lip有良好的抑制Hp效果。

干姜芩连人参汤治疗PU能取得很好的临床疗效,体外药敏试验证实,对Hp最低抑菌浓度为3.1%,最低杀菌浓度为6.2%。

(5)单味药物治疗目前临床研究认为乌贼骨含大量碳酸钙、磷酸钙。

能中和胃酸,减少过多的胃酸破坏胃粘膜屏障,有收敛、制酸止血,并促进溃疡愈合的药理作用;浙贝促进肠蠕动起缓泻的药理作用,能缓解乌贼骨易致便秘的副作用。

甘草有解痉缓急止痛抑制胃酸的药理作用。

黄甍不但生肌敛疮,利于溃疡愈合,且能利水消肿,防甘草易致水钠潴留造成浮肿。

延胡含延胡索乙素,有镇痛解痉药理作用,延胡索乙素片剂和针剂是临床上用于止内脏痛有效药物。

砂仁有理气止痛,健胃止呕之功。

柴胡所含的皂甙具有镇静镇痛的作用,白芍养血敛阴、柔肝止痛,白芍与甘草配伍,具有芍药甘草汤之意,增强止痛之效,调整并具有恢复胃的正常功能。

川芎的主要成分为川芎嗪,目前临床发现川芎嗪能明显减低老年消化性溃疡患者的血液黏滞度,缓解高凝状态,使血流加快,血液流量增加,改善微循环,从而改善胃黏液血供,也有利于溃疡的愈合,在帮助杀灭Hp及其他毒素也有相关的报导。

此外,川芎还能提高机体内源性SOD活性,抑制白细胞减少,减轻脂质过氧化物的损伤,从而维持细胞膜的完整性及渗透压,可增强胃黏膜保护作用。

同时减轻或终止炎症损伤。

(6)基础方加减治疗张珍先[9]总结使用柴胡疏肝散治疗消化性溃疡的168例的研究发现痊愈I临床疗效占83.93%,HP复查疗效占76.69%,总结出柴胡疏肝散加减在清除HP上作用比较明显,且对肝肾及造m系统无损害。

刘丰晓[10]总结使用大柴胡汤加减治疗肝胃不和型消化性溃疡70例研究得出临床疗效效为100%,胃镜疗效,痊愈58例,好转13例,未愈9例,总有效率为88.75%。

总结出大柴胡汤在治疗消化性溃疡方面亦有独特的疗效,且对肝肾的毒副作用较小。

吴怀皋、王国江[11]在使用健脾益胃汤治疗消化性溃疡过程中发现自拟的基本方(党参209、茯苓lOg、桂枝89、白芍209、瓦楞子159、海螵蛸89、枳实109、大枣159、甘草(炙)59、饴糖(烊化)209)治疗消化性溃疡的作用有以下几方面:①促进胃排空;②保护胃粘膜;③杀灭Hp;④促进溃疡愈合,修复局部组织。

此方的临床疗效、疗程及预防复发均明显优于H:受体拈抗剂。

余江平[12]在中医治疗消化性溃疡出血34例中使用基础方(三七109,白及109,血余炭109)。

对照组予奥美拉唑40mg静滴,每日1次,得出该方对治疗消化性溃疡出血具有很好的疗效。

(7)中西医结合治疗王文文[13]等在使用中西医二步法治疗HP相关性消化性溃疡55例中使用温中健脾汤加减后总结出中西医二步法对临床症状缓解迅速,可提高患者对本疗法的依从性,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王月芬[14]在中西医结合治疗幽门螺杆菌相关性消化性溃疡46例疗效观察中在对照组(服奥美拉唑)20mg。

每日2次;枸橼酸铋钾120mg,每El 4次;阿莫西林胶囊0.59g每日3次。

)上加用生肌愈溃汤(黄芪、蒲公英各309,云苓、乌贼骨各209,焦白术159,陈皮、半夏、白及、浙贝各129,黄连99,吴茱萸、木香、砂仁、甘草各69)加减治疗后发现治疗组在临床疗效及抗HP上明显优于对照组。

(8) 针灸治疗1:针刺法[15]取穴:中脘、内关、足三里。

肝气犯胃加期门、太冲;胃虚受寒加脾俞、气海、公孙,加艾条灸。

实证用泻法,虚证用补法。

2 水针疗法[15]取胃俞、脾俞、相应夹脊穴、中脘、内关、足三里,选用红花注射液、当归注射液、阿托品0.5mg或1%普鲁卡因注射液注射于上述穴位,每次1~3穴,每穴1~2mL。

3耳针疗法[15]胃溃疡取胃、交感、神门;十二指肠溃疡取十二指肠、交感、神门。

每日1次,每次捻转1~2min,留针20~30min。

4 其他赵贤兴等[16]采用穴位埋线结合中药治疗消化性溃疡172例。

取穴:双侧足三里、中脘透上脘、胃俞透脾俞、阿是穴。

每次取2~3个穴位,穴位埋线,每次间隔14~21日。

并用消疡胶囊每次3~6g,每日3次半空腹服。

结果:治愈141例,显效26例,总有效率97.1%。

鲁国强等[17]采用针刺加中药离子导入治疗消化性溃疡62例。

取穴:双侧足三里、内关、公孙、内庭、中脘。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