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中医药治疗消化性溃疡
发表时间:
2012-11-15T13:54:21.250Z 来源:《中外健康文摘》2012年第26期供稿 作者: 李仁堂
[导读] 探讨中医药防治消化性溃疡研究要点。
李仁堂(河南省商丘市梁园区中医院
河南商丘 476000)
【摘要】目的
探讨中医药防治消化性溃疡研究要点。方法 归纳总结古代医籍及现代医学相关文献资料对命题进行论述。结论 临床采用中
医药治疗的同时若重视病因病机分析
,因人因地施治;整体辨证与局部用药相结合,注重长期治疗;结合组织学微观变化,加强机制研究;实施健康
教育
,可有效防治消化性溃疡复发。
【关键词】消化性溃疡
中医药治疗 综述
消化性溃疡( Peptic Ulcer,PU)主要指发生在胃和十二指肠的慢性溃疡,即胃溃疡和十二指肠溃疡,因溃疡的形成与胃酸、胃蛋白酶
的消化作用有关而得名。近年来中医药在治疗消化性溃疡病方面取得了很大的进步,本文从病因病机、辨证分型、基本方加减、验方效
方、单味药物治疗等方面综述众医家治疗消化性溃疡的临床经验。
1
病因病机
1.1
本虚标实,正虚邪恋 各种原因损伤脾胃导致脾胃虚弱,或素体脾胃不足者,易受饮食不节、劳倦、情志失调以及气候变化等外来
不良因素的影响,引起或加重脾胃功能失调,酿成溃疡病的发生或复发
[1]。幽门螺杆菌是导致消化性溃疡发病的重要原因,属中医邪气的
范畴,脾胃虚弱是
HP 侵袭的前提之一,而HP又可损伤脾胃,进一步加重脾胃虚弱,最终使病程迁延不愈,反复发作。总之,脾胃虚弱是
导致消化性溃疡发生的根本原因,而邪之所凑,加剧其本虚,表现为虚实杂夹。
1.2
情志失调,木郁乘土 消化性溃疡的病因主要是情志失调、饮食不节[2]。情志失调则伤肝,肝木乘土,横逆犯胃; 饮食不节直接损
伤脾胃功能。王幼立结合中医
“天人相应”理论,认为在春气升发之时,若木郁而不达,疏泄失常,乘及土位,则令中焦气机壅塞不通,脾胃
升降失和,日久气血瘀阻,损伤胃络,终发为溃疡
[3]。
1.3
痰湿蕴结,气滞瘀阻 长夏之际,气候炎热且多雨,水气升腾,潮湿充斥,加之近年全球性气温升高,致外界湿热邪气复加,起居
调摄稍有不慎,即可导致湿热从外而入,加之人们为了享受,山珍海味,辛辣滋腻叠进
; 又由于各方面原因,饥饱失常,餐饮无规律,进餐
过快等皆能损伤脾胃,运化失司,湿困中州,聚而成痰,痰湿热中阻,湿热内生,损伤胃膜而病发溃疡
[4]。
2
临证施治
2.1
辨证分型 用溃疡煎剂( 白及、薏苡仁、白蒺藜、甘草、海螵蛸为基础方药)治疗消化性溃疡,并据脾胃湿热、肝郁乘脾胃、脾胃
虚寒、肝胃郁热型不同进行辨证加减。结果总有效率为
92.8%[5]。罗秀珍将124 例消化性溃疡患者随机分为2 组: 对照组给予奥美拉唑、阿
莫西林、克拉霉素三联疗法
; 治疗组予以中医辨证施治: 气滞血瘀型予以失笑散合丹参饮加减,肝郁气滞型予以柴胡疏肝散加减,脾胃虚寒
型予以黄芪建中汤加减,胃阴亏虚型予以一贯煎合芍药甘草汤加减,肝胃湿热型予以化肝煎加减。结果治疗组临床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
组,且幽门螺杆菌的根除率、胃镜下溃疡愈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而复发率低于对照组
[6]。
2.2
基本方加减 用愈疡汤加减( 木香、砂仁、吴茱萸、黄连、大黄、白及、槟榔、厚朴、黄芪、白术等)治疗消化性溃疡患者,偏热
者重用黄连
: 偏寒者重用吴茱萸、加干姜; 气虚甚者加党参、升麻、柴胡; 胃阴虚者加石斛; 兼血瘀者加三七粉。治疗效果显著[7]。
3
单味中药治疗的实验研究
3.1
大黄 大黄粉能够直接粘附于溃疡部位,促进血液凝固,保护消化道粘膜,从而起到较好的促进溃疡愈合,预防溃疡出血等作用。
3.2
黄连 现代医学研究发现,黄连可能具有独特的抗PU作用,其主要成分为小檗碱和黄连碱。该作用可能与其抑制胃酸分泌、提高
胃粘膜屏障功能、改善胃粘膜血流供应、调节植物神经系统功能、抑制敛炎因子的产生、抗
Hp和抗脂质过氧化等有关。黄连及其生物碱被
认为是治疗消化性溃疡和急、慢性胃炎的一种极有潜力的药物
[8]。
3.3
海螵蛸 王劲松研究发现海螵蛸可降低胃液总酸度,还能增进胃粘膜PGE 的合成及增加正常和应激大鼠胃组织cAMP 的含量,说
明该药物能有效地减轻应激性胃粘膜损伤的形成和促进溃疡的愈合
[9]。
3.4
两面针 庞辉等[10]研究结果证实两面针碱对实验性急性胃黏膜损伤具有明显保护作用,两面针碱可剂量依赖性地抑制动物模型的
胃黏膜损伤,并初步证实,两面针碱的这种保护作用与其抑制胃蛋白酶活性和抗氧化作用有关。民间常取其两面针根与金豆根、石仙桃适
量,水煎服,治疗胃、十二指肠溃疡
[11]。
3.5
川芎 丹参治疗PU可能存在如下机制: (1)清除氧自由基,抑制脂质过氧化,使胃及十二指肠黏膜免受损害而促进溃疡愈合。(2)
降低血浆
ET( 内皮素)水平,改善微循环,增加胃、十二指肠黏膜的血流量。近年研究发现,胃肠黏膜上皮细胞可产生ET,ET 致溃疡的机
制与其导致的胃、十二指肠血管收缩使黏膜缺血、缺,氧和酸中毒等有关,而缺血、缺氧及内皮细胞损伤又可刺激
ET 释放形成恶性循环
[12].
3.6
黄芪 黄芪为补中益气要药,甘微温,健脾补中、以其补气之功收托毒生肌之效,疮疡中期,正虚毒盛不能托毒外达,补气生血,
扶助正气,托毒外出。《神农本草经》
“主治痈疽,久败疮,排脓止痛……补虚”。黄芪能促进损伤组织修复,生肌力强。此外,还具有提高
机体免疫功能抗氧化、抗衰老及免疫调节作用,改善血液流变学异常,保护肝肾等作用
[13]。
4.
问题与展望
目前西医对PU治疗研究并未取得新的重大进展,因此大量研究方向转向中医药领域寻找突破口,目前针对中医药治疗PU的研究已取
得显著进展。临床证明中医药治疗消化性溃疡疗效确切,尤其近年来中医药在治疗难治性
PU及预防PU复发方面前景广阔,患者追求相对
安全的治疗途径也促进中医药研究快速发展。但是临床上中医药在
PU的辩证分型、具体用药方面个人主观因素过多,难以形成统一的行业
标准,后学者难以掌握,前人经验难以大规模继承,此外,中药质量、制作方法等因素也限制了中医药应有疗效的发挥。今后应该充分利
用现代科技手段,从不同角度着手,综合研究得出更全面、可靠、重复性强的治疗方法。
参
考 文 献
[1]
王静,李佃贵,米会平.消化性溃疡的病因病机及中医药治疗进展[J].河北职工医学院学报,2002,19( 3): 58 -60.
[2]
胡荣.中医辨治消化性溃疡[J].湖北中医杂志,2009,31( 5): 43-44.
[3]
王幼立.自拟疏肝消溃散治疗消化性溃疡58 例[J].中国中医急症,2010,19( 6): 1026.
[4]
王洪京,赵明.消化性溃疡脾胃湿热证的理论探讨[J].中医研究,2008,21( 4): 6 -9.
[5]
孙立杨,郭娜.溃疡煎剂治疗消化性溃疡42 例[J].辽宁中医杂志,2007,34( 5): 622.
[6]
罗秀珍.中医辨证治疗消化性溃疡临床观察[J].中国中医急症,2009,18( 8): 1242.
[7]
詹农高.愈疡汤治疗消化性溃疡84 例临床观察[J].中华现代中西医结合,2005,2( 1): 22 -23.
[8]
李备,周岐新.黄连抗消化性溃疡的药理学研究进展[J].中国药房.2005,16( 14): 1107 -1108.
[9]
王劲松.海螵蛸的研究概况[J].北京水产,2006,3: 56 -57.
[10]
庞辉,何惠,贾晓栋,等.两面针总碱对胃溃疡大鼠黏膜防御因子的影响[J].时珍国医国药,2007,l8( 3): 533.
[11]
刘华钢,黄秋洁,赖茂祥.中药两面针的研究概况[J].时珍国医国药,2007,l8( 1): 223.
[12]
杨卫文,黎莉,杨景林,等.丹参治疗消化性溃疡的疗效及机制探讨[J].中华消化杂志,2002,22( 7): 438.
[13]
刘汉丹,瞿佐发.黄芪的药理作用研究进展[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02,11( 18): 1861 -18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