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美学视角下的审美主体研究——以《生命礼赞》为例摘要:翻译美学研究的是翻译审美主体,审美客体和审美意识活动三者辩证统一的关系。
审美客体即翻译的原语文本和目标语文本,审美主体即译者。
审美主体不仅要进行语言的解码和编码,还要成功地再现美学效果,审美主体在整个美学效果再现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因此,审美主体如何发挥其主观能动性对美学视角下的翻译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审美主体;审美客体;美学效果;翻译美学美学是研究人对现实的审美关系和审美意识,美的创造、发展及其规律的科学。
根据研究,“美学的诞生可以追溯到18世纪德国的启蒙思想家、哲学家和美学家鲍姆加登,他的《美学》著作的问世标志着一门新的学科“美学”的诞生。
”[1]美学在中国五千年文化中也经历了漫长的时期,像老子,孔子,孟子,庄子等哲学家都对“美”提出过自己的看法。
最初发展起来的美学与人的感性,与艺术有密切的联系。
美学发展到今天,研究范围已经扩大到了生活的各个领域,当代美学家韦尔施评论:“美学必须超越艺术问题,涵盖日常生活、感知态度、传媒文化以及审美和反审美体验的矛盾。
”随着人们对翻译这门学科研究的深入,翻译学科已经和很多领域进行了结合,为翻译实践工作者和理论工作者提供了新的研究视角和成果。
在所有的翻译实践中,文学翻译,尤其是诗学翻译,是最富挑战性,也是最富有争议性、最艰难任务。
“文艺文体不仅‘样式’或‘体裁’很多,言语等级也是最多,文艺作品辞藻婉雅、丰富乃到诡异、驳杂,风格因人而异,莫可穷极。
”[2] 翻译和美学的联姻绝非最近才兴起,早在中国古代佛经翻译中,就已经和美学以及哲学相联系了。
翻译是对原文语言进行解码以及对目标语言进行编码的过程。
我们将翻译和美学相结合,或者用美学理论来研究翻译过程,这就形成了一门新的学科——翻译美学。
所以,翻译美学的研究对象是翻译中的审美客体(原文、译文),翻译中的审美主体,翻译中的审美活动,翻译中的审美判断,审美欣赏,审美标准以及翻译过程中富有创造性的审美再现等等。
文学作品,尤其是诗歌和散文,无论是语言形式还是所要表达的意境都是一种美的体现。
如何让原文作品中的美在译文作品中再现,这就是审美主体的任务。
本文基于翻译美学的相关理论,以朗费罗的《生命礼赞》为例阐述了审美主体如何在译本中再现“美”。
一英语语言中“美”的体现语言的功能和作用一直是学者们深入探讨的问题,“韩里德曾经在早期的作品中提出了语言运用的七大功能,胡壮麟在韩里德的基础上进一步说明了这七种功能,虽然没有正式把语言的审美功能列入其中,但是他也提到语言的审美功能的确不能忽视。
”[3] 《生命礼赞》是朗费罗最著名的抒情诗之一,它是一首训教诗,用词口语化,琅琅上口,易于让普通读者阅读并引发他们的共鸣。
因此,此诗自发表以来一直广为传诵,深受各国读者的喜爱,而且本诗也是第一首被译为汉语的欧美诗歌。
在这一章中,我以这首诗为蓝本对英语语言到底美在何方这个问题进行探索。
(一)音韵美英语语言之美首先体现在音韵上,而音韵之美又主要体现在修辞手法Alliteration(头韵)上。
头韵是指两个以上的词的词首辅音相同,而且,头韵是英语所特有的,这种修辞主要表现在诗歌,成语以及散文上。
头韵的使用使文字富有音乐感,读者读起来朗朗上口,便于读者记忆和背诵,因此,头韵给语言增添了一种音韵美。
在《生命礼赞》这首诗中第三行、第六行、第八行与第十七行中的soul and slumbers,grave and goal,spoken and soul,broad and battle等都是典型的头韵。
这些头韵的使用使整首诗歌给人留下更深刻的印象。
元韵(Assonance)是指谐音或发音相似,尤指词中元音相似。
和头韵一样,元韵的使用可以增加语言的音韵美,元韵可以使一个句子前后连贯,增加语言的音乐感,能够充分发挥语言的表达效果。
在这首诗的第四行,第八行,第十四行以及第十五行的not和what,was和not,spoken和soul,our和stout,以及muffle和drum都运用了元韵。
伴随着头韵,这些元韵的使用增强了听觉效果,给人一种和谐的音乐美。
尾韵是指两个单词的元音和尾辅音完全相同。
韵尾周而复始,错落起伏,韵脚回环照应,把文章连成一体,给人一种和谐与凝重之美。
《人生礼赞》这首诗采用传统格律诗中最常用的四行诗节形式,诗行则主要采用抑扬格四音步(有一部分是三音步),一轻一重的音节在同一行诗里出现四次。
此诗韵律整齐,采用a-b-a-b,c-d-c-d,e-f-e-f这样的隔行韵形式,而且脚韵还穿插了单韵和双韵的变化,奇数行用双韵,偶数行用单韵,如第一小节中一、三行的“numbers” “slumbers”,二、四行的“dream”“seem”。
双韵幽婉明快,单韵则强劲有力,两者的交叉使用无疑进一步增强了该诗抑扬顿挫的节奏感。
英语语言中头韵,元韵,和尾韵的应用使得没有生命的单词变为有生命的跳动的音符。
《生命礼赞》经久不衰深受读者喜爱的其中一个原因就是离不开语言的韵律美。
作者通过使用这三种语言手段,使读者读起来妙不可言,美不胜收。
(二)词汇美现代英语词汇学认为,词汇之意,大而言之,可分为两类:本义(Denotation)和转义(Connotation),转义又可以进一步划分为比喻义(Figurative Meanings)和联想义(Associated Meanings)。
根据毛荣贵教授所说的,转义词具有便捷美,丰腴美,形象美以及委婉美,而且还是提升汉译英审美价值的必由之路。
在《生命礼赞》中虽然没有词类转化这一用法,但是,不容忽视词类转化中的词汇美。
英语拥有大量外来词,比如说源自希腊语、拉丁语和法语的词汇,这些词一般都是大词,庄重又典雅,带有很浓的书卷气,这是一种源自悠久历史文化传统,慢慢积淀,似乎与生俱来,挥之不去的贵族气质。
本诗中作者也用了一些大词,比如说mournful,slumbers,muffled,bivouac,sublime,solemn,forlorn等,这些词的使用可以传递庄重的气氛,这又恰好与诗的思想内涵珠联璧合,给人们带来一种奋发向上的感觉,具有极强的感染力。
(三)句美英语中的平行结构是英语中最富有表现力的修辞手法,结构相同、意义并重、语气一致的词组或句子排列成串,可以增强语势,提高表达效果。
在诗歌或散文中,作者为了达到一定的表达效果,经常使用平行结构。
在此诗中,not enjoyment, and not sorrow,Art is long , and Time is fleeting, Still achieving, still pursuing, Learn to labor and to wait,这些都是典型的词和句子的平行排列。
平行结构的审美价值除了形式上的美感之外,以平行结构叙事可以渲染气氛,制造意境;以平行结构议论可以说理评论,如层层剥笋,丝丝入扣,辩证而又透辟,情真而又意切;以平行结构抒情可以一抒胸臆,从容挥洒,尽情尽意。
二翻译的审美主体从美学的角度来看,翻译过程是一个由美的表现(原语文本),美的审视(译者)和美的再现(目标语文本)三者辩证统一的审美过程。
扮演对审美客体进行审美活动角色的人被称为审美主体;即译者。
译者的审美意识在美的审视和美的再现过程中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审美主体担任着连接原语审美客体和目标语审美客体桥梁的作用,只有译者发挥作用,才能把原文文本中的美在目标语文本中表现出来。
审美主体的审美活动首先开始于对原文美的认识,理解和掌握,然后通过审美主体本身所掌握的语言艺术把美在译文中再现出来。
也就是说,审美主体的审美活动开始于审美意识系统中的审美志度(包括情趣,意向,倾向,意志,观念等等)所形成的心理态势,这时,审美主体的审美活动有着双重任务:对美的认识和鉴赏以及对美的再现和创造。
翻译是一种跨文化的实践活动,译者作为翻译活动的实践主体,在翻译过程中具有不可或缺的重要地位。
出于两种文化之间的差异,原语和译语两种语言之间的差异,以及译者个人兴趣、需要、知识、经验、文艺修养、欣赏习惯乃至带有社会性因素的个人信仰等因素的制约,要把原文的意思及原作者要表达的思想完全地表现出来已经是一件具有挑战性的任务。
译者在意思表达完整准确无误的基础上还要把原文中的“美”在译文中再现出来更是难上加难。
在美学中,审美主体和审美客体是不可分离的两个概念,它们之间是辩证统一的关系。
在翻译美学中也一样,审美主体和审美客体不可分割。
译者既不是美学鉴赏家去分析美学,也不是创作者根据自己的素养创造美,译者要把美的鉴赏和创造融合到审美信息的解码和译语的编码中。
无论是中文,英文还是世界上其他任何一门语言,都有其美的不同体现,比如说英语中的抑扬格展现音韵美,汉语中通过声韵律(平仄和押韵)展现音韵美。
正因为不同语言在声韵美,形式美,词汇美,修辞美等不同方面所表现美的方式不一样,这些因素都制约着审美主体译者完美地在译文中成功地再现美。
所以,译者在文学作品,尤其是诗歌和散文的翻译中要完美地再现原语中的美学效果是一项艰巨的任务。
审美主体直接关系着美学效果的再创造,因此,如何体现译者的主体性在翻译美学研究中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三审美主体主观能动性的发挥翻译审美主体受制于审美客体,双语文化差异及艺术鉴赏的时空差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因此,在审美过程中,译者不仅要依据本身的知识水平,翻译经验,文学修养和美学素养等因素与原文本进行对话,而且还要兼顾原作者的意图以及文本本身所蕴含的美学意义。
那么,译者该如何发挥其主观能动性来实现美学的再创造呢?下文将通过《生命礼赞》的中文译本来分析审美主体如何发挥主观能动性。
译者首先要具备的是两种语言扎实的基本功,译者要能够熟练、准确无误地对两种语言进行解码和编码。
翻译的美学体现是翻译的最高境界,但是,前提是在翻译准确性的基础上实现。
所以,译者要透彻地理解原文的意思,并能够用目标语准确地再现原文。
尤其是在诗歌和散文的翻译中,有时作者为了达到某种效果会采取一些相应的手段或措施,比如说对句子结构进行调整或省略主语等,原语文化下的读者对有些作品都会产生一定难度,所以对非本文化下的译者来说这更是一种挑战。
毋庸置疑,这就需要译者具有深厚的语言功底,古今中外那些有所作为的翻译大家们无不都是语言大师。
“Not enjoyment, and not sorrow, Is our destined end or way; But to act, that each tomorrow .Find us farther than today.”[4]在《生命礼赞》的这节诗中,其句子结构及表达都和平时的英语语言不一样,第一,第二句的正常语序应该为“our destined end or way is not enjoyment, and not sorrow” [4],要是我们没有办法调整语序,将无法理解该句的含义,那就更不用说把它准确地翻译成中文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