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卷第4期 2013年12月 浙江工商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Journal of Zhejiang Business Technology Institute V01.12 No.4 Dec.2013
翻译美学视角下《大中华文库・楚辞》英译研究
曾杭丽
(浙江大学城市学院,浙江杭州 310015)
摘要:《楚辞》是我国诗歌的源头之一,但其英译研究相对滞后于其他经典作品。从植根于中国本土的翻译美学角度研究 《楚辞》英译是可行且有意义的。翻译美学涉及神似和形似这对美学命题,具体内容涉及意象、意境、格律及风格等诸多方 面。从卓振英译的《大中华文库・楚辞》中看出,“以诗译诗”是可行的,也是必要的,为了全值再现原诗所蕴舍的美,译者应 该采取诗化译法。 关键词:翻译美学;《楚辞》英译;意象;意境;格律;风格 中图分类号:104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1—9565(2013)04—046—04
Translation of Library of Chinese Class ics・Chu Region Description Centered
Poems under the Vision of Translation Aesthetics
ZENG Hang-li (City College of Zhejiang University,Hangzhou 310015,China) Abstract:The Chu Region Description Centered Poems is one of the sources of Chinese poetry.Its translation
study,however,is lagged behind that of other Chinese classics.It’S feasible and meaningful to study the
translation in the vision of Chinese characterized translation aesthetics.Translation aesthetics involves two rules of “similarity in spirit’’and“similarity in form”,with image,artistic ideal-realm,metrics and styles as its main
contents.With a view of Zhuo Zhenying’S translation of The Chu Region Description Centered Poems,it is
accessible and necessary to translate poems in the form of poetry to reproduce the beauty of the original poems. Key words:translation aesthetics;English version of the Chu Region Description Centered Poems;image; artistic ideal—realm;metrics;style
1 引言
《楚辞》是中国第一部浪漫主义诗歌总集,它创造了骚
体诗。它与《诗经》是我国诗歌的两大源头,不同于《诗经》
的四言诗,《楚辞》很大程度上丰富了诗歌的表现形式,对
后代的诗歌创作产生了重要的影响。然而其英译研究却相
对滞后于其他经典作品。现阶段的《楚辞》英译本研究中有
以下几个关注点:一是翻译风格研究,如郭晖的“典籍英译 的风格再现一小议《楚辞》的两种英译;二是《楚辞》英译本 得失对比研究,如杨成虎的“典籍的翻译与研究一《楚辞》 几种英译本得失谈;三是翻译技巧和翻译策略的研究.如
李贻荫的“霍克斯英译《楚辞》浅析;四是从译者主体性、跨
文化交流等视角研究,如刘威的《楚辞》英译研究;五是《楚
辞》翻译中的疑难考辨,如卓振英,杨秋菊的“典籍英译中
的疑难考辨一以《楚辞》为例”等。这些研究都极大地丰富
了《楚辞》的英译研究,并为以后的研究提供了非常宝贵的
参考资源。然而,《楚辞》的英译研究还有待拓展。本文拟运
收稿日期:2013—11-21 作者简介:曾杭丽(1986一),女,浙江温岭人,浙江大学城市学院助教,主要从事典籍英译与比较文学方面研究。
・46・
第12卷第4期 2013年12月 浙江工商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Vol_12 No.4 Dec.2013
用植根于中国本土的翻译美学,对《大中华文库・楚辞》英 译进行研究。
2翻译美学
1995年,刘宓庆所著的《翻译美学导论》构建起了现
代翻译美学的理论框架。所谓现代翻译美学就是“运用现
代美学的基本原理,分析、阐释和解决语际转换中的美学
问题。”美学语言学与翻译研究的关系之紧密是符合逻辑
的。在美学与翻译研究之间已经存在了语言学这个中介,
以美学语言学为基石.翻译研究呼唤与美学联姻。2005
年,毛荣贵的《翻译美学》进一步加深了对翻译美学主体和
客体的研究,论证了语感同美感的关系,美感的生成要素, 译者的审美心理机构等。因此,翻译美学呼之欲出,它成为
翻译学科发展的一种趋势(隋荣谊李锋平,2007:55)。中
国的传统译论几乎所有的学说都有其美学渊源。例如,支
谦的“文质说”、严复的“信达雅”、林语堂的“美学论”、朱光 潜的“艺术论”、傅雷的“神似说”、钱钟书的“化境论”、许渊
冲的“三美论”等译论,都蕴含着丰富的美学思想,具有显
著的贵美倾向(党争胜,2010:96)。这是中国美学与译学
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结果。当代翻译美学研究就是一种 有中国特色的翻译理论研究,它是对我国传统美学译论的
继承和发扬.是针对汉语语言和文本的特点提出的适用于
汉外互译的翻译理论。它是中国翻译学中必不可少的组成
部分,是中国翻译学的重要特色,是中国翻译学的主体构
建之一(李洁2007:141,)。 3翻译美学观照下的《楚辞》译本研究
诗歌是按照符合人们普遍审美要求的一定艺术原则
构成的,节奏、音韵、形式等格律要素都是具有一定艺术含 义的符号。非诗化译法舍弃这些要素,是一种减值翻译的
方法。诗歌的翻译必须兼顾内容与形式,做到形神兼似,最 大限度地迁移或再现原诗的形式美、音韵美、节奏美、情感
美、意境美和风格美(卓振英,2002,35)。以诗化的形式翻
译中国古诗词.可以较为全面地还原或保持原诗的美学价 值。下文将从意象、意境、格律和语言风格等方面探讨译
文.但这里的译本是以卓振英译本为例的。
3.1意象层面 意象是诗歌的重要组成部分,赋予诗歌灵魂。它是诗 人赋予客观物体强烈情感所创造出来的一种艺术形象,是 诗人独特审美感受的产物。《楚辞》中含有丰富的浪漫主义 意象,如植物意象、动物意象、人物意象等。
例1.朝搴眦之木兰兮,夕揽洲之宿莽。——《离骚》 I pluck the Magnolia on the slope at dawn;
In山’eve on the sand-bar I pick the Winter—
Thorn. 搴是拔取的意思,毗,指大山,为楚地方言。木兰,香木
名,有去皮不死的生命特征;宿莽,草名,叶含香气,终冬不
枯的生命特征。屈原将这两种植物意象作为自己修身的决
心,并由朝至夕,表明内心追求的美好志向不会改变。该句 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把现实的情景与虚拟的幻境巧妙
地融为一体,传递出浓厚的浪漫主义气息。如何准确翻译 这些文化意象,传递意象背后的情感就变得非常困难。要
将《楚辞》中的花草名译成英文,必将花费译者不少时间。
存在两方面的困难,首先,很多古花草名与在英语国家没
有直接的对应。其次,即使有些花草有对应名,但相应的译 名只不过是些很拗口的植物名而已,并未能体现其意象之
意。尤金・奈达从语言学的角度出发,根据翻译的本质提出
“功能对等”,他指出“翻译是用最恰当、自然和对等的语言
从语义到文体再现源语的信息。”卓译将“木兰”译成英语
国家的对应词“magnolia”。Magnolia在西方人印象中是洁
白、端庄之意。跟中文意象相似。此译比较好地翻译了原文
的意象。“宿莽”在英语国家没有对应词。卓振英用意译的 方式将其译为“Winter—Thorn”,这两个词给人以画面感,
联想到此草在寒冬中的坚忍,体现它的耐严寒之意,且
“thorn”跟“dawn”押韵,可谓恰到好处。 3.2意境层面
例2.入溆浦余值徊兮,迷不知吾所如。 深林杳以冥冥兮,猿i穴之所居。
山峻高以蔽日兮,下幽晦以多雨。
霰雪纷其无垠兮,云霏霏而承宇。
哀吾生之无乐兮,幽独处乎山中。 吾不能变心以从俗兮,固将愁苦而终穷。——《涉江》
I enter Xupu,where 1 wander’bout,
Bewilder’d as to where I ought to go.
The deep and gloomy woods can be made out
T0 be the homes of apes.as the signs show.
・47・
第12卷第4期 2013年12月 曾杭丽:翻译美学视角下《大中华文库・楚辞》英译研究 Vo1.12 No.4 Dec.2013
The sun’S hidden by many a high peak,
And tousl’d clouds are off-times hanging low.
The weather’S rainy,and the place is bleak,
And at times th’world’s permeated with snow. Oh,what a life deni’d of happiness!
Forlorness in deep mounts I’m now to know
Unwilling to conform to worldliness,
I’m bound to suffer lifelong plight and woe. 此为《涉江》第三段,写进入溆浦以后,独处深山的情 景。描述了一幅深林杳冥,云气弥漫,极少人烟的景象。这
是对流放地的环境的形容夸张.也是对自己所处政治环境
的隐喻,为下文四句作好铺垫。除了“深林”,“冥冥”,“幽
晦”,“霏霏”等这些情景外,诗人所抒发的情怀对于意境的
创造起了重要的作用。“哀吾生之无乐兮”四句抒发了诗人 强烈的不快乐情感。然而就是这样.也绝不改变自己原先
的政治理想与生活习惯,决不与黑暗势力同流合污,妥协
变节。卓译“deep and gloomy woods”,“bleak”,
“forlornness”恰如其分地再现了原文清、冷、暗的意境,直
到Oh,what a life deni’d of happiness!这个感叹句将 诗人内心挤压的情感完全表达出来。 “unwilling to…”.
“I am bound to…”,表达诗人不愿妥协世俗,保持气节 的坚贞。
3.3格律层面 例3.青春受谢,白Et昭只。春气奋发,万物遽只。
——《大招》
Spring’be’ing’on’its’turn’,
The’sun’does’bright’ly’glow’.
The’earth’burst’ing’with’life’.
Things’印’pear’keen’to’grow’. 此句描写春天到,万物复苏的景象。原诗共四行,每行
四个字,结构工整统一,节奏轻快,每句以“只”结尾,形成
韵律。中文诗歌以字数为单位,但是在英语中,诗歌以音节
为单位。译文共四行,与原文结构一致,每行音节数相等,
为6个音节。且“glow”与“grow”形成押韵,再现了原诗的
样式美、节奏美和押韵美。
3.4语言风格层面
闺中既以邃远兮。
・48・ 哲王又不寤。
怀朕情而不发兮。
余焉能忍而与此终古?——《离骚》
Alas,the secluded boudoirs are beyond reach, And the king,wise as he is,seems Be’er to
awake.
Ere my mind finds a chance to be express’d by
speech.
Such a situation how can I for aye take? 原诗行文自然酣畅,简约有力,具有一种强大的悲愤
之情。从“邃远”到“不寤”,从“不发”再到“焉能忍”,再到最
后的修辞问句,勾勒出一张爱国无门,苦闷、孤独、愤懑的
画面。原诗风格刚烈有力,无望而决绝。译文以感叹词
“alas”为始,一开始就明确了原文哀叹的基调。“beyond”, “never”,“Ere(never)”再现了原诗的强烈情感:朝廷腐 败,君主昏庸,自己报国无门。“such a situation how can
I for aye take?”这一修辞问句将全诗情感推到一个高潮,
富于表达力。答案很明显,在失败的极端痛苦中,诗人还是
坚决不屈服,对于自己的理想、信念和人格操守至死不悔
的决心。“for aye”用词比较高雅,即忠实了原文,又再现了 原文风格。
4结束语
诗歌翻译大体分为非诗化译法、韵体译法和非韵体译 法三种方法。倾向于非诗化译法的学者主张.应该在再现
原作意象的前提下有伸缩变化的自由,在格律问题上不必
作茧自缚,实行自由调度。但是诗歌的神与形有着密不
可分的同构关系,神寓于形,形不在,神无所依。人类对于
诗歌的审美思维具有共性,例如,诗歌的音韵、节奏、意象、
意境能够普遍引起美的愉悦。英汉两种诗歌在形式上具有 近似性。两种诗歌都讲究诗歌语言的使用,英诗的节奏体
现在重读、非重读音节的规律性交替,汉诗的节奏则通过
平仄声的规律性交替来实现;英诗有韵脚,这种与汉诗类
似的押韵方式,这就使得汉诗英译与原诗的形似成为可能
(卓振英,2002,36)。汉诗英译的最高境界是形神兼似,以
诗译诗,诗歌翻译成败的关键在于多大程度上再现了原诗
的音韵美、节奏美、形式美、风格美、意象美和意境美。这需
要译者花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耐心去仔细推敲钻研。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