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治疗进展
药物和化学制剂
相关疾病 胰岛素受体异常 遗传性综合症 其他
例如: 胰腺切除术,血色素沉着,胰腺囊性
纤维化,慢性胰腺炎肢端肥大症,胰 高血糖素瘤
某些抗高血压药,噻嗪类利尿剂,糖 皮质激素,含雌激素药物,神经激动 剂,儿茶酚胺,戊烷脒
例如: 黑棘皮病 高脂血症,肌营养不良,亨廷顿舞蹈病 营养不良
糖尿病分类
胰岛素
糖尿病
需胰岛素 需要胰岛素
控制血糖
生存
1型糖尿病 自身免疫 特发性
2型糖尿病* 胰岛素抵抗 胰岛素分泌减少
其他特殊类型*
妊娠糖尿病*
*在少数情况下,这类型患者(如Vacor中毒,妊娠时1型糖尿病)可能需要胰岛素存活 WHO糖尿病诊断和分型报告(1999)
诊断标准(WHO1999年诊断标准)
1. 糖尿病症状+任意时间血浆葡萄糖水平 ≥11.1mmol/L (200mg/dl) 或
2型糖尿病的发病机制
基因变异
胰岛素受体 (靶细胞)
GLUT2,4 (肝、脂肪、肌肉)
IRSS等 (受体后信号转导)
胰岛素抵 抗 高血糖
β细胞代偿性增
干预
高
NGT IGT β细胞功能衰
环境因素 (高热量饮食、体力活动减少
等)
糖尿病
胰岛素抵抗与分泌缺陷
胰岛素 敏感性
30% 50% 70% 100%
胰岛素 分泌
妊娠DM
在妊娠期间出现或 第一次被诊断的DM
和IGT
如何判定糖尿病的类型
西太区2型糖尿病治疗指南,1999年
1型糖尿病 或 2型糖尿病
Yes
1型糖尿病
No
2型糖尿病
发病年龄<30岁 发病急 中到重的症状 明显的体重下降 瘦
酮尿或酮症酸中毒 C-#43;) IA-2(+)]
>7.5 >140/90
M27 F26 6.0 <0.9 2.2 >4.0
这些数据来自欧洲,体重指数和血脂应在各自国家人群的正常值范围内
2型糖尿病治疗的进展
血糖目标控制进一步改进
个体化达标. 老年人的特殊性
HbA1c < 6.5 %, < 7.5 % 联合用药的必要性 多重危险因素控制的意义 强调2型糖尿病是冠心病的等危征
TNF-a:
由脂肪细胞分泌,与其膜受体(55K)作用 丝氨酸磷酸化IRS-1,反过来抑制INSR、 TK活性,与INS作用相反,诱发IR:
脂肪细胞分化
INS刺激葡萄糖转运
GLUT-4和PPAR表达
PC-1是II级膜糖蛋白,降低INS-R-TK活 性及INS敏感性
胰岛素第一时相分泌的临床意义
(细胞膜上的胰岛素等待释放)
胰岛素受体底物 (IRS) Insulin Receptor Substrates
IRS-1的发现、分离、鉴定为胰岛素作用机制受体后过程 的重大突破
IRS-1被称为 " 船坞蛋白 " (Docking protein)其中有20~22
个酪氨酸磷酸化位点 这些位点可为细胞内含SH2区段蛋白质的结合部位 IRS-1被胰岛素受体酪氨酸激酶激活后,有8个以上的酪氨 酸被磷酸化,这些酪氨酸都处在下面的基序中:YMXM (Y酪氨酸,M甲硫氨酸,X任何氨基酸,) 两个M的存在有 利于Y被胰岛素受体磷酸化
50% 70% -100%
150% 100%
2型 糖尿病
糖耐量低减
血糖代谢 受损
正常糖代谢
大血管病变
50% 40% 10%
2型糖尿病的发生(经瑞典S. Karger AG和Basel的同意,引自Groop L.C 的文章:非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的病因。文章出处:Leslie RDG等,于1997年 编著的《糖尿病发病的分子机制》一书的第22章,131~156页。)
胰岛素信号转导 (Signal transduction)
胰岛素生物学效应通过信号转导而实现 分为以下几个层次
胰岛素受体 (IR) 胰岛素受体底物 (IRS) 含SH2区段蛋白质的连接 级联反应 生物学效应
可大致
胰岛素的信号传递途径
PI-3’-激酶途径(磷脂酰肌醇-3’-激酶) MAPK途径(丝裂原活化的蛋白激酶) GPI-PLC 途径(糖基化-磷脂酰肌醇-特异性磷 脂酶C )
磺脲类药物
瑞格列奈 (36 kD)
那格列奈
Kir 6.2
去极化
磺脲类药物受体
磺脲类药物受体
ATP 格列美脲(65 kD)
格列本脲(140 kD)
双胍类降糖药
双胍类降糖药物的作用机制: 二甲双胍改善胰岛素抵抗和低血糖主要通过四 个机制:
减少肝脏葡萄糖输出 促进外周葡萄糖利用,尤其是肌肉降低脂肪和葡萄 糖的氧化 增加小肠葡萄糖转换 越来越多的研究还证实,二甲双胍能减少肝糖分解 和糖酵解,减少肝脏胰岛素抵抗
>88cm(女性)
*National Heart, Lung and Blood Institute(NHLB) of NIH published clinical guidelines on identification,evaluation and treatment of overweight and obesity in adults, 1998
治疗程序
肥胖和超重2型糖尿病患者的治疗程序
饮食 运动 体重控制
失败 加双胍类、格列酮类或α-糖苷酶抑制剂
失败 合用或加用磺脲类、苯丙氨酸衍生物
失败 加用或改用胰岛素
治疗程序
非肥胖2型糖尿病患者的治疗程序
饮食 运动 体重控制
失败
加双胍类、格列酮类或α-糖苷酶抑制剂或苯丙氨酸衍生物
失败
对对于于有有代代谢谢综综合合征征的的患患者 应者该应尽该早尽使早用使双用胍双类胍/格类列/ 酮格类列酮类
空腹: 非空腹:
良好
4.4 - 6.1 4.4 - 8.0
<6.5 <130/80
M<25 F<24 <4.5 >1.1 <1.5 <2.50
一般
7.0 10.0 6.5-7.5 >130/80<140/90 M<27 F<26 4.5 1.1-0.9 <2.2 2.5-4.0
不良
>7.0 >10.0
2 型糖尿病的治疗新进展
北京煤炭总医院内分泌科 李洪梅
糖尿病分类
临床分型
1型DM
2型DM
特点
B-细胞被破坏——胰岛素绝对缺乏 自身免疫 特发性 发病快——酮症、酸中毒起病 发病慢——缓慢进展
胰岛素抵抗,胰岛素分泌缺陷
妊娠糖尿病
妊娠期间出现或
第一次被诊断的糖尿病
和
IGT
其他类型糖尿病
继发于: 胰腺疾病 内分泌疾病
2型糖尿病合理治疗方法
100
OGTT时平均 80
胰岛素水平 60
(mU/l)
40
20 空腹血糖 (mg/dl) 0
80
120
160
200
病人教育
饮食控制
锻炼
二甲双胍 噻唑烷二酮
磺脲类
胰岛素
Matthaei S, et al. Endocr Rev 21:585,2000
2型糖尿病治疗策略
非药物措施不能控 制
60
40
20
0
-12 -10 -8 -6 -4 -2
0
2
4 诊断后6 年数
Adapted from UKPDS 16: Diabetes 1995: 44:1249-1258
2型糖尿病的病理生理
“β细胞的衰竭”
正常
2型糖尿病(空腹血糖mmol/L)
胰岛素:葡萄糖比率
胰岛素缺乏
2 型糖尿病自然病程
胞浆内含SH2区段的蛋白质
SH2约含100个氨基酸,其序列与可引发肉瘤(sarcoma)的病 毒癌基因的特定区段呈同源性( homology ),SH即为上述二 词的缩写 SH2以一特定的氨基酸序列与IRS-1上磷酸化酪氨酸相结合 含SH2的蛋白与IRS-1相结合具有以下意义 如其为酶,则被激活,例如PI-3K 如SH2蛋白不是酶,则起一种适配蛋白(Adaptor protein)的 作用,与另一信号蛋白相互作用后可将信号传递下去
血浆 葡萄糖 水平
126 mg/dL
相应的 细胞 功能
餐后血糖
空腹血糖
胰岛素抵抗 胰岛素分泌
患糖尿病的年数
Adapted from International Diabetes Center (IDC), Minneapolis, Minnesota.
2型糖尿病合理药物治疗
口服降糖药物分类
胰岛素促泌剂:SU及苯甲酸类衍生物(瑞格列奈) 胰岛素分泌模式调节剂:那格列奈(唐力) 增加葡萄糖利用、减少肝糖输出的药物:二甲双胍 α-葡萄糖苷酶抑制剂:阿卡波糖、伏格列波糖 胰岛素增敏剂:罗格列酮、吡格列酮 口服胰岛素 糖异生抑制剂 胰高血糖素拮抗剂 肾上腺素能受体阻滞剂 醛糖还原酶抑制剂 其他
2. 清晨空腹血浆葡萄糖水平 ≥7.0mmol/L(126mg/dl) 或
3. OGTT试验中,2小时血浆葡萄糖水平 ≥11.1mmol/L(200mg/dl) 或
2型糖尿病致病机理之一
胰岛素(效应)抵抗
肌、脂组织摄取利用糖障碍 肝摄取糖减弱,抑制肝输出糖减弱 胰岛素过多对其他组织、代谢的不利影响 存在,为胰岛素抵抗综合征的病因 病因:遗传因素 后天因素:代谢障碍、激素紊乱、药物、 应激等
副作用: Troglitazone肝损害 体重增加,水肿,贫血
优点:不产生低血糖 可与各类抗糖尿病药合用
噻唑烷二酮类药物
胰岛素增敏剂,促进胰岛素介导的葡萄糖利用 减轻胰岛素抵抗,降糖同时血脂、血压可有不 同程度的改善 单独和/或联合用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