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文化外交战略研究
文化外交是日本外交战略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随着时间和国内外环境的变化,其内容日趋丰富和多元化。
日本对华国际交流员项目是其文化外交战略的一个体现,对提升日本文化软实力发挥了重要作用。
该项目是日本招募国外青年进行外语教学指导项目(the japan exchange and teaching programme,简称jet项目)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1987年,作为日本文化软实力输出、文化外交的一个重要举措,为充实日本的外语教育,促进地方国际化的发展,在日本总务省、外务省和文部科学省的联合推动下开始实施jet项目。
26年来,该项目招募的各国青年活跃在日本47个都道府县、20个政令指定城市、市町村。
成立当初,参加者只有来自4个国家的848人,现在则已发展到了62个参与国,规模总计超过了55000人,成为世界上规模最大的国际交流项目之一,在国际上享有极高声誉。
该项目由外语指导助手、体育国际交流员和国际交流员三个职种构成,与其他两个职种相比,国际交流员一职有着独特之处,要求必须具有良好的日语沟通能力,他们主要供职于日本各县厅和市役所等地方政府行政部门,在jet项目中发挥着独树一帜的作用。
一、日本对华国际交流员项目的性质
(一)产生的社会背景
第一,国际化的需求。
进入上世纪80年代后,日本的国际化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由于日本一跃成为世界债权大国、投资大国、金融大国,企业界率先步入国际化进程。
大量日本企业进驻亚洲、美国及欧洲等国,日本式的经营方式和理念在受到肯定的同时,也受到了不少的质疑和反感,一种谋求相互理解和合作的愿望越发得到重视。
其次,日本面临着实现共生和共存的社会问题。
在国内,一方面,外国劳动力和留学生等外国人口大量涌入;另一方面,日本国内不仅存在着极少数的阿依努族和琉球族,还有很多战后被强制移居日本的朝鲜人和韩国人,面临着需要消除等级差异这一社会问题。
在国际上,由于日本国民生活水平的极大提高,去国外旅行的人数猛增。
提升国际形象,增进日本国民对异国文化理解等现实问题的解决迫在眉睫。
最后,日本的地方自治体和民间团体积极开展国际民间交流活动。
以中日关系为例,自中日两国恢复邦交正常化以来,上世纪80年代中日民间交流频繁。
1984年9月至10月期间,3000名日本青年到中国进行友好访问;1985年,500名中国青年乘坐中日友好之船访问日本,这些举措也从一个侧面促使日本加快迈向国际化的步伐。
第二,回归亚洲的经济战略需求。
进入上世纪90年代后,随着经济泡沫的破裂,日本进入了经济成长低迷期。
为了振兴经济,实现政治大国的战略意图,日本逐渐将战略中心从欧美转移至亚洲。
日本经济新闻社1991年第四季度的调查表明,2000年前,日本企业在亚洲最主要的投资国家中,中国位居第二。
这一时期的亚洲地区经济蓬勃发展,巨大的市场有助于日本经济的振兴。
在这样的背景下,中日地方间经济交流成为必然趋势。
第三,改善中日两国国民友好关系,实现经济利益最大化的需求。
中日两国分别作为亚洲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有着许多利益共同点。
众所周知,中国是日本的最大贸易国,良好的国家关系对于实现共同的战略利益和维护各自的国家利益意义重大。
良好国家关系的基础往往在民间,它离不开两国国民间感情上的和解和融洽。
因此,推动民间交流可以有效缓解两国间的历史积怨和感情隔阂。
第四,实现文化软实力输出的文化外交战略的需求。
软实力是由文化、意识形态、吸引力等体现出来的实力,是一国通过吸引和说服别国服从本国的目标,从而使本国得到自己想要的东西的能力,它能通过一个国家的文化、政治价值观和外交政策的吸引力而非威逼或利诱达到目的。
20世纪80年代,日本在成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经济第二大国后,越发认识到提升本国软实力对于增强国际竞争力及在国际政治舞台上话语权的重要性,并积极从软实力的角度思考、规划国家战略。
日本前首相中曾根任职期间(1982年-1987年)曾提出:日本要积极参与创造新的世界
文明,充分挖掘日本传统文化,使其成为科学体系,并向世界各国宣传,使日本真正成为一个国际性国家。
从中足以看出日本欲从文化吸收型大国转为文化传播型大国这一软实力文化输出的战略雄心。
日本欲通过其软实力输出的文化外交战略,推行日本的价值观,以减轻国际上的文化摩擦,增强国际社会对日本价值观的认同感和亲近感,为其在政治、经济等领域加分。
为了减少中日两国在意识形态和价值观等方面的冲突所带来的负面影响,日本政府认为有必要利用各种途径培养一批外国人成为知日派和亲日派,通过他们使日本文化得到积极宣传和输出,最终实现其文化外交战略。
(二)实施概况
据调查统计,与其他国家相比,日本jet项目在中国推行的国际交流员项目有着明显不同的特点。
jet项目成立之初,招募范围仅限于美国、英国、澳大利亚和新西兰四个英语国家,1989年扩展到德国和法国,2005年扩展到全世界。
最初招募人数只有848人,到2000年扩大至6000人,成为日本战后最大的国际交流组织。
从表1可以看出,日本jet项目的实施重心最初在欧美。
从二战后至上世纪80年代,日本一直将欧美作为实现自己各种战略利益的重心,日本jet项目也自然顺从了这一重心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