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目录1、概述 (1)1.1工程概况 (1)1.2计划工期 (1)1.3工程地质 (2)1.4、施工特点分析 (2)1.5主要施工技术及要求 (3)2、编制依据 (3)2.1规范、规程 (3)2.2其他资料 (4)3、施工布置 (4)3.1混凝土拌和站 (4)3.2施工道路 (4)3.3施工平台 (4)3.4泥浆系统布置 (5)3.5泵管、水、电管线布置 (5)4、主要施工方案及方法 (5)4.1施工工艺流程 (6)4.2施工平台 (6)4.3先导孔施工 (7)4.3导墙施工 (7)4.4泥浆制作 (9)4.5槽段划分 (9)4.6截渗墙成槽施工 (9)4.7接头施工 (10)4.8成槽过程中突发事故的处理 (11)4.9清槽 (11)4.10终槽验收 (12)4.11成槽质量控制措施: (12)4.12砼浇筑 (13)5主要施工机械设备配置 (14)6、施工安全保证措施 (15)7、质量保证措施 (16)8 施工工期保证措施 (18)9 文明施工及环水保措施 (19)10 存在问题及建议 (20)基坑防渗墙施工方案1、概述1.1工程概况拟建的杭埠河倒虹吸位于距杭埠河入巢湖口1.6km处的杭埠河左侧,小合分线桩号5+532~6+156段。
倒虹吸设计引水流量为300m3/s,进口设计水位5.75m,出水设计水位5.35m,倒虹吸为钢筋砼箱涵结构,总长415.0m,共28节。
倒虹吸进、出口高程分别为0.25m、-0.15m,进出口分别设置检修闸。
杭埠河倒虹吸基坑处上部土层主要为⑤层重粉质壤土层,该土层底高程在-2.2m左右。
基坑处下卧砂层⑤2层顶高程在-4.0m左右,在倒虹吸涵洞段该层大部分出露,拟采用墙厚0.3m的混凝土防渗墙截断该层地下水,实现干地施工目标,防渗墙墙底进入⑥层含砾粘土内2m,防渗墙顶部空槽段采用粘性土回填至地面,防止施工期坍塌。
为防止防渗墙渗水、砂性土中的滞水以及大气降水等因素引起砂层地下水抬高,防渗墙范围内的⑤2层土应采取措施控制地下水位低于建基面0.5m 以上。
倒虹吸进出口检修闸、下游防冲槽建基面均坐落于⑤层重粉质壤土中,建基面高程分别为-1.05m、-1.45 m和0.30m,施工期间需采取有效措施降低下卧砂层地下水位,防止发生渗流破坏。
杭埠河倒虹吸箱涵段基坑截渗墙沿基坑四周布置,墙体厚度0.3m,截渗墙距倒虹吸箱涵两侧边线不小于30m,进出口端布置在检修闸护坦处,墙底进入⑥层2.0m,墙顶高程-1.45~3.5m。
截渗墙顶部空槽段采用粘性土回填至地面,防止施工期坍塌。
1.2计划工期倒虹吸基坑防渗墙开工时间2019年2月21日,具体开工时间以监理工程师下达开工令为准,计划施工时间55天(2019年2月21日~2019年4月15日)。
1.3工程地质根据勘探孔揭露,将勘探深度范围内地层分为以下几层,描述如下:人工填土(Qml 4):以中、重粉质壤土为主,灰黄色,软可塑,稍湿,局部夹轻粉质壤土及少量细砂,属中等偏高压缩性土,厚0.60~7.70m,层底高程为5.22~7.45m。
①层中、重粉质壤土(Qal 4):褐黄、灰黄色,软可塑,湿,局部夹薄层砂壤土,属中等偏高压缩性土,层厚0.40~3.40m,层底高程为0.70~6.14m。
①1层淤泥(Qal 4):灰色,流塑,饱和,局部夹淤泥质重粉质壤土,属高压缩性土,层厚0.20~2.60m,层底高程为3.30~5.05m。
①2层轻、中粉质壤土(Qal 4):灰黄、褐黄色,软可塑~可塑,湿,局部夹薄层砂壤土及粉细砂,属中等偏高压缩性土,层厚0.60~4.50m,层底高程为0.27~3.83m。
②层淤泥质重粉质壤土(Qal 4):灰色,软塑,饱和,属高压缩性土,层厚0.90m,层底高程为3.86m。
⑤层重粉质壤土(Qal 3):灰、灰黄、棕黄色,硬可塑~硬塑,湿。
属中等压缩性土,层厚2.90~10.0m,层底高程为-7.70~-1.12m。
⑤1层轻粉质壤土(Qal 3):灰黄、褐黄色,硬可塑,饱和,夹中粉质壤土。
属中等压缩性土,层厚0.80~3.90m,层底高程-6.89~-2.10m。
⑤2层中细砂夹粗砂、小砾石(Qal 3):灰黄、黄、灰白色,中密~密实,饱和,上部主要为中细砂,下部夹砾石,局部夹少量粉质壤土。
属低压缩性土,该层未揭穿,已揭露最大厚度23.40m,最深层底高程-28.97m。
⑥层含砾粘土(Qal+pl 2):灰、灰白色,硬塑,湿,以砂砾石含粘土渐变为粘土含砂砾石,砂砾石直径0.5~3cm,含量由70%变为20%,该层未揭穿,已揭露最大厚度3.40m,最深层底高程-31.58m。
1.4、施工特点分析(1)、截渗墙厚度较小(只有30cm ),由于抓斗宽度受墙体厚度限制,重量轻,钻孔效率大大降低。
(2)、钻孔地层中部为中细砂夹粗砂、小砾石,透水性强,稳定性差,易发生漏浆、槽孔坍塌等事故,施工难度大。
(3)、工期紧张。
防渗墙为控制性工程项目,其影响后面诸多工序,工期非常紧张。
1.5主要施工技术及要求(1)固壁泥浆:固壁泥浆由冲击钻在孔内用粘土造孔成浆,泥浆性能指标满足有关规程、规范技术要求。
合格泥浆重复使用。
槽孔内泥浆浆面保持在槽口顶面以下30~50cm范围内。
(2)槽孔口应高出地下水位2.0m。
槽孔平整垂直,孔位中心允许偏差不大于3cm,槽孔垂直度不大于0.3%。
(3)防渗墙深度确保深入⑥2层2.0m(4)槽孔清孔换浆结束后1h,孔底淤积厚度不大于10cm。
(5)防渗墙墙体砼性能。
①抗压强度:R=15MPa, W8;28②初凝时间大于6h,终凝时间不大于24h。
入槽塌落度20~24cm,扩散度34~40cm。
(6)防渗墙混凝土浇筑采用泥浆下直升导管法,槽孔砼上升速度不小于2m/h。
(7)混凝土浇注完毕后的顶面,高出施工图纸规定顶面高程50cm以上。
2、编制依据2.1规范、规程《防洪标准》(GB50201-2014);《水利工程建设项目验收管理规定》(水利部第30号令)《水利水电建设工程验收规程》(SL223-2008)《水利水电工程施工组织设计规范》(SL303-2017)《水利水电工程天然建筑材料勘察规程》(SL251-2015)《水利水电工程等级划分及洪水标准》(SL252-2017)《水利水电工程混凝土防渗墙施工技术规范(SL174-2014)《水工建筑物水泥灌浆施工技术规范》(SL62-2014)《水电水利工程高压喷射灌浆技术规范》(DL/T5200-2004)2.2其他资料⑴本工程施工合同文件;⑵引江济淮工程(安徽段)引江济巢段小合分线施工组织设计;⑶引江济淮工程(安徽段)引江济巢段小合分线施工Y002标招投标文件及施工图;⑷本企业同类工程施工经验和技术资料。
3、施工布置3.1 混凝土拌和站根据现场情况和工程特点,由于本工程时间紧,本工程的就近采用商品混凝土,采用混凝土搅拌车运输。
3.2 施工道路截渗墙部位处于S351省道(六(安)舒(城)三(河)公路)左侧,位于滨光村稻田中,截渗墙沿倒虹吸箱涵段基坑基坑四周布置,呈规正长方型,长430m,宽为266.44m,截渗墙轴线长1112.88m。
截渗墙部位有一条4m宽村道贯穿与S351省道(六(安)舒(城)三(河)公路)相连,大型设备的进场需分次导运,需对既有的生产路扩宽、整平,并与环巢湖路相通并形成回道,便于施工车辆通行。
S351省道(六(安)舒(城)三(河)公路)现状为旅游观光道路具备通行一般社会车辆条件。
3.3 施工平台施工平台防渗墙施工轴线施工平台位于水田,地表常年积水,依据地勘报告揭示及现场观察显示,地下水位深度为0.5m,由于施工机械较宽且重量大,为保证施工顺利进行,施工平台必须平整、密实;同时为保证槽孔安全,按照施工规范和设计要求导墙顶高程须高出地下水位2m,为满足规范要求,对轴线内侧16m 范围进行清表、清淤;外购自然密实的粘土,采取分层碾压,分层回填,填筑层厚控制在0.3m~0.5m,表面用废弃砖瓦填筑压实后铺上钢板,作为临时施工平台、弃碴临时道路。
为防止季节性雨水对平台的浸泡,沿轴线外侧构筑一条宽2.5m深为1.5m的截流沟,与排灌站相连,截渗墙轴线内布置数条导流沟,与截流沟相通,做好截流沟、导流沟、疏通工作,当有明水汇积时应及时通知排灌站进行抽排。
3.4泥浆系统布置防渗墙施工轴线周长1112.88m,根据资源投入计划,建1个制浆池,蓄浆量要满足六部成槽机同时施工需浆量,布置1个沉淀池,设于小道侧,浇筑时将孔内抽出的含有沉渣的泥浆送到沉淀池内,经沉淀净化后的泥浆从池顶溢流口溢出,并经循环沟返回供浆池继续使用。
沉淀池定期清理,池底沉渣采用反铲清挖。
3.5泵管、水、电管线布置施工用电主要为照明用电、维修用电、制浆用电,电源从排灌站变压器引至防渗墙外侧布设,并配备50千瓦发电机作为备用电源,确保施工期间电力供应。
施工用水因水源较远,不便铺设水管及电缆,施工用水取地表水和地下水。
泵管、浆管的布设:因道路问题砼车无法通行,混凝土浇筑计划采用地泵,泵管布置沿截水沟外侧与浆管,水管,泵管平行布置。
4、主要施工方案及方法杭埠河倒虹吸箱涵段基坑截渗墙厚度仅0.3m,采用SG40A型薄壁履带式液压抓斗成槽,泥浆护壁,间隔分序法施工。
4.1 施工工艺流程截渗墙施工工艺流程见图4-1。
图4-1 倒虹吸基坑截渗墙施工工艺流程图4.2 施工平台施工平台采用反铲开挖粘土装自卸汽车运输部位卸料,推土机平整,采取分层碾压,表面用废弃砖瓦填筑压实后铺上钢板,作为临时施工平台、弃碴临时道路。
4.3先导孔施工根据施工图纸和设计要求,防渗墙增加先导孔施工,孔距50-100m。
(1)测量放样。
先导孔严格按照设计要求布置位置测量定位,确保每个先导孔都在中心位置;(2)钻孔。
钻孔采用干钻,并保证岩芯质量,砂砾石层采用套管跟进,冲击钻成孔。
岩土芯样需装在箱内,并用岩心隔板隔好,填写岩芯牌,注明孔深、回次进尺、采取率、日期等,并进行照相。
(3)取用回转钻探,钻孔终孔孔径不得小于75mm。
钻探回次进尺不得超过2m。
(4)终孔。
终孔深度为进入⑥2层2m,终孔直径不小于75mm(金刚石钻具≥59mm);(5)自覆盖层开始取芯,并按顺序装箱编号,各种记录要清晰完整。
技术人员及时进行岩芯描述、作柱状图并对岩芯拍照登记造册,钻进过程中准确记录遇块石情况、基岩的具体深度,一个先导孔完成后作剖面图。
(6)根据现场素描资料绘制先导孔柱状图,并编写地质勘探报告,确定截渗墙底部高程。
4.3导墙施工导墙施工是防渗施工的关键环节,其主要作用为成槽导向,控制标高,槽段定位,防止槽口坍塌及承重的作用,根据实际情况,及施工导墙形式采用“”型,采用下图:图4-2 导墙施工剖面图因施工平台处于常年被水浸泡的水稻田,且地下水位高,为了保证成槽顺利导墙宽度放大至50cm深度为80cm,设三排主筋B14钢筋作为承重钢筋,箍筋为A10@200圆钢,与主筋绑扎连接,采用C25混凝土浇筑,导墙施工时,轴线定位必须准确,定位点间距控制在20m以内,经测量定位后开挖导墙沟槽,成型后导墙误差不大于30mm,导墙施工平直,垂直度不大于0.4%,导墙顶面平整度为10m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