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生理学重点)第十一章 神经系统_PPT幻灯片
(生理学重点)第十一章 神经系统_PPT幻灯片
节前乙酰胆碱,节后乙酰胆碱(多数)
安静时
动员机体潜力,提高适应能力, 应付环境急剧变化,维持内环境 稳定。
促进消化吸收,聚积能量,减少消耗, 加强排泄和生殖功能。
表8 自主神经节后纤维递质、受体及效应
神经器官 递质
去甲肾上
交 感
腺素(NE)
神
经
乙酰胆碱 (Ach)
副 乙酰胆碱
交 感
(Ach)
神
经
受体
脑和骶髓(Ⅲ、Ⅶ、Ⅸ、Ⅹ对脑神经
和S2~4)
在效应器壁内或附近(器官内神经节 或器官旁神经节)
节前长,节后短
较广泛(遍及全身绝大多数脏器)
节前乙酰胆碱,节后去甲肾上腺 素(大多数),乙酰胆碱(汗腺) 环境急剧变化时
较局限,主要限于头、胸、腹和盆腔 器官,皮肤血管、汗腺、竖毛肌及肾 上腺髓质无副交感神经。
β1 β2 a
α
M
M
主要效应 效应
α 心率加快,心传导加快,心收缩力增强 血管舒张,M支气管舒张
血管收缩
胃肠平滑肌舒张,胃α肠兴腺奋分泌减少 唾瞳液孔腺扩分大泌粘稠唾液β2舒张
汗腺分泌增加
M抑 心率减慢,心传导减慢,心收缩力制减弱
血管舒张 胃肠、支气管平滑肌收缩,胃肠腺分泌增多 唾液腺分泌稀薄唾液 瞳孔缩小
脑干网状结构:交感 神经活动中枢
重要高级中枢
边缘叶:影响情绪反 应(杏仁核),影响 摄食行为,参与记忆 活动,影响其他植物 神经反应,维持个体 和种族生存(整个边 缘前脑)
新皮层:对内脏活动 有调节作用
第一级神经元进入脊 第一级神经元进入脊
髓后换元
髓后,在同侧上行到
延髓换元
第二级神经元交叉到
对侧后上行
第二级神经元交叉到
对侧后上行
丘脑
丘脑
元向大脑皮质特定区 广泛区域投射。
域投射。
特点:弥散性投射
1.交叉投射
(头面部双侧)
特点:点对点投射 功能:不引起特定感 2.上下倒置
功能:引起特定感觉, 觉,但能维持大脑皮 (头面部正立)
突 上,兴奋性神 触 经元突触前膜 前 抑 释放兴奋性递 制 质减少,使突
A神经元末梢释放兴奋性递质
B神经元轴突预先去极化,膜电位 绝对值减小
触后神经元产 B神经元轴突发生兴奋时动作电位 生EPSP减小, 幅度减小,钙内流减少
从而发生抑制。 B神经元末梢释放兴奋性递质减少
突触前膜释放 兴奋性递质减 少,引起突触 后膜产生的 EPSP减小。
类型
(1)传入侧支性抑制
传入神经元轴突传导冲动的同时,经 侧支兴奋一抑制性中间神经元,继而 抑制功能拮抗的神经元。意义:使功 能拮抗的神经元出现相反效应。
(2)回返性抑制
传出神经元轴突传导冲动的同时,经 侧支兴奋一抑制性中间神经元,继而 抑制原先兴奋的神经元和功能相同神 经元。意义:使功能相同神经元活动 同步。
表2 神经元信息传递概况(二)
概念
传递过程
传递特征
非
神经元信息的
突
传递通过神经
触
性
元末梢曲张体
化 学
释放化学递质
传
作用于效应器
递
膜来完成。
动作电位传到末梢
曲张体释放递质 递质弥散
递质与效应器膜受 体结合
效应
不存在突触前膜与后膜的结构。 不存在一对一关系,一个曲张 体能支配多个效应器细胞。 曲张体与效应器细胞间距离一 般大于20mm,递质扩散距离 较长,作用时间较长。 递质能否产生效应取决于效应 器细胞膜上有无相应受体。
触发大脑皮质发出冲 质觉醒状态。 动。
3.投射区域大小 与体表感觉精细程度成
正比
项目
神经元发出部位
神经节位置 节前、节后纤维 长度 支配范围
神经递质
活动明显增强的 时间
主要整体功能
表7 交感神经系统与副交感神经系统比较
交感神经系统
副交感神经系统
脊髓胸腰段பைடு நூலகம்T1 ~ L3)
远离效应器(椎旁神经节和椎前 神经节) 节前短,节后长
脊髓
表9 各级中枢对内脏活动的调节
低位脑干
下丘脑
大脑皮质
初级中枢
基本中枢
完成血管张力反射, 延髓:生命基本中枢
发汗反射、排尿反 (心血管活动、呼吸、
射、排便反射
消化等)
脑桥:呼吸调整中枢
中脑:瞳孔对光反射 中枢
皮质下内脏活动高级 中枢
体温调节中枢、摄食 中枢和饱中枢
调节水平衡、调节垂 体激素分泌,影响情 绪活动
神经元信息的
电 突
传递通过神经
触
元间缝隙连接
传
递
的电紧张扩布
来完成。
一个神经元产生动作电位 缝隙连接两端形成电位差
局部电流通过。 双向传递。 传递速度快,几乎无潜伏期。
兴奋与末兴奋神经元间产生 局部电流
末兴奋神经元产生动作电位
概念
表3 突触抑制的概况
机制
特征
抑制性神经元
突
触 释放抑制性递
后 抑
质引起突触后
制 神经元产生
抑制性神经元突触前膜去极化 释放抑制性递质
递质与突触后膜受体结合
突触前膜释放 抑制性递质引 起突触后膜产 生IPSP。
IPSP,使该神 氯内流,突触后膜超极化
经元发生抑制。 突触后神经元产生IPSP
建立于轴-轴式
A神经元与B神经元构成轴-轴突 触,B与C神经元构成轴-胞(树)
突触结构基础 突触
C神经元EPSP减小,兴奋性降低
表4 各级中枢在感觉形成中的作用
脊髓和脑干
丘脑
皮质
浅感觉传导途径: 深感觉传导途径: 特异投射系统:
非特异投射系统: 第一体表感觉代表区
躯干和四肢痛、温、 躯干和四肢本体感觉、 源自丘脑感觉接替核、 源自丘脑髓板内核群 位于中央后回
触压觉
精细触压觉
联络核的第三级神经 的神经元向大脑皮质 投射规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