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高新技术企业绩效评价研究综述

高新技术企业绩效评价研究综述

高新技术企业绩效评价研究综述 摘要:高新技术企业具有高成长和高收益特征,智力资本对其发展影响大。如何对高新技术企业进行绩效评价还没有达成共识。本文对相关文献进行了总结,以期为创建高新技术企业的绩效评价体系提供参考。 关键词:高新技术企业 绩效评价 特殊性 有效性 一、引言 20世纪90年代的美国新经济政策促进了高新技术企业迅速发展,并成为推动世界经济发展的生力军。高新技术企业是以知识和智力等无形资产为主要经营资源,但现有的企业绩效评价模式没有考虑高新技术企业在资本构成、生命周期和技术创新能力等方面的特殊性,不能客观考核其业绩与发展潜力,对公司高管的经营战略制订和投资者的投资决策产生误导。如何合理评价高新技术企业的绩效给理论与实务工作者带来了巨大难题。自卡普兰和诺顿(1992)首次在其平衡计分卡评价(balance scorecard,bsc)模式中提出用学习与创新非财务指标来评价企业的发展潜力之后,国内外有许多学者开始关注高新技术企业的绩效评价问题。现有的研究成果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一是在理论上分析高新技术企业业绩评价指标的特殊性;二是对各种评价指标的有效性进行实证分析。 二、高新技术企业绩效评价指标特殊性研究 ( 一 )高新技术企业绩效评价指标与传统企业的差异 高新技术企业具有高成长性、高风险和高收益的特征。因此,国内外研究 者认为高新技术企业绩效评价的指标应涉及多方面,特别要体现企业的研发能力和创新能力。grkki k.laitinen(1999)提出高新技术企业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应包括内部与外部两个方面,外部因素是财务绩效和竞争,内部因素是成本、生产流程、工作效率、产品和收入。fang mei tseng et. al(2007)认为高新技术企业绩效评价指标应包括财务业绩、生产能力、创新能力和供应链关系等方面,共17个财务和非财务指标。chia-chi sun(2010)构建的高新技术企业绩效评价指标包括生产能力、供应链能力、创新能力、财务运作能力、人力资源能力和服务质量能力等方面。陆正飞和施瑜(2002)认为高科技、高成长企业与传统企业应用不同的财务评价指标体系。因为传统企业的价值主要体现在具有稳定的高盈利能力和低风险性,而“双高”企业的价值主要体现在高成长性和高风险性。通过对投资者发放调查问卷,发现评价“双高”企业特有的财务比率指标倾向于总资产增长率、持续可能成长率和总资产周转率。 ( 二 ) 体现高新技术企业特征的指标选择 高新技术企业的高成长可以从财务数据进行判断,如销售规模和利润的快速增长。但高风险性体现在技术上高投入却不一定带来高的回报。而研发和创新能力是形成高新技术企业竞争优势的核心和保持高成长性的源泉,应是绩效评价的关键内容。就此问题,国内外学者提出了诸多的评价标准。除了grkki k.laitinen(1999),fang-meitseng et. al 2009),chia-chi sun(2010)等学者在指标体系中提出专门设 置创新能力、人力资源能力反映高新技术企业的创新能力外,john hagedoorn和myriam cloodt(2002)发现更多的指标能够较好体现企业创新业绩,如研发投入、创新行为规模、新产品的质量和推广水平,组织电子系统效率和沟通程度指标也可以辅助说明。游达明、杨文峰(2003)认为高新技术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可以从技术创新投入能力、技术创新研发能力、技术创新产出能力和技术创新组织能力等方面体现,具体指标包括技术开发费用占销售收入比重、新产品技术领先度和技术创新的风险评估能力等指标。梁莱歆、刘建秋(2004)认为高新技术企业r&d也可以反映其技术创新情况。r&d绩效评价指标体系涵盖投入和产出方面,投入方面包括研究开发人员占企业员工比重等指标,产出方面包括企业拥有专利数等指标。骆珣、张振伟(2007)设计的高新技术企业技术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包括企业家综合能力、企业组织文化、员工综合水平、资源获取能力、资源配置能力、研究开发能力和市场环境及营销能力等方面,具体指标包括企业精神文化和研发效率等。这类研究都考虑使用财务指标与非财务指标对高新技术企业创新能力进行绩效评价。我国高新技术认定政策里特别强调考核高新技术企业的成长性。有学者建议在考核体系内直接设定反映高新技术企业高成长性的指标。赵天翔、李晓丽(2003)认为投资者会关心高新技术企业不同发展阶段的具体表现,应设置成长性评价指标对高新技术创业企业的种子、初创阶段进行评价,包括人力资本和产品与市场两方面因素,建议设置管理者和员工素质、产品技术特性和市场销售能 力方面指标;对成长、扩张阶段进行定量财务分析。周志丹(2007)以宁波高新技术企业为样本,从定量和定性两个层面设置成长性指标体系。定量指标包括发展状况、盈利水平、经济效率、偿债能力和营运能力方面指标,定性指标体系包括创新资源、创新投入、创新产出和管理能力方面指标。 张俊瑞、李彬(2009)建议运用长期偿债能力、短期偿债能力、股东回报能力、盈利能力、营运能力和发展能力等财务指标。屈文彬(2012)针对湖北省上市高新技术企业成长性问题,建立了高新技术企业成长性评价指标,包括业务扩张性指标、盈利增长性指标和资金运用潜力指标方面具体指标。创新能力是高新技术企业的原动力。智力资本和知识资本对企业的贡献主要体现在研发能力和创新能力上,这些贡献不可能全部形成当期的生产能力,对当期利润有贡献;相反,智力资本转化成生产能力可能会导致大量的现金流出。因此,国内外学者建议在考核体系中增设创新能力指标。如fang-mei tseng et. al(2007)在bsc评价指标体系中专设创新能力方面指标;chia-chi sun(2010)也专设了反映创新能力和人力资源能力方面的指标。王光杰、钟裕敏、刘国新(2002)在bsc中的内部业务流程指标中设置了包括创新过程及创新能力评价等具体指标;在学习与成长能力指标中设置了有关科技人员的具体指标。也有学者采用模型方法将有关指标作为变量对样本企业进行评价。崔总合、杨梅(2012)将企业创新能力评价体系分为技术创新、管理创新、市场创新和制度创新4个维度。张俊瑞、李彬(2009)的二项logistic回归分析模型中包含了企 业发展能力指标。这类研究多从不同维度对高新技术企业的研发能力和创新能力进行评价,但指标体系不统一,在实践中难以运用。同时,指标的过度细分给高新技术企业的信息披露带来新的压力。 三、高新技术企业绩效评价指标的有效性研究 ( 一 )指标的有效性 指标能否体现高新技术企业的特征,取决于各指标与企业研发和创新能力之间的驱动关系。国外学者较多地关注bsc的综合反映能力。grkki k.laitinen(1999)以芬兰中小科技公司为样本进行实证研究发现,这些公司在绩效评价时关注员工创新、顾客满意度、产品盈利、公司利润和流动性及资本结构等层面,证明竞争、生产流程和工作效率指标能够反映高新技术企业的创新能力。john hagedoorn et. al(2002)实证研究发现:研发投入、创新行为规模、新产品的质量和推广水平,组织电子系统效率和沟通程度指标都可以说明企业的研发和创新能力。fang -meitseng et. al(2007)认为财务业绩、生产能力、创新能力和供应链关系方面财务和非财务指标可以全面地对高新技术企业绩效进行评价。chia-chi sun(2010)运用ahp和topsis方法检验了生产能力、供应链能力、创新能力、财务运作能力、人力资源能力和服务质量能力方面指标,认为该指标体系可以有效地对高新技术企业绩效评价。harel eilat et. al(2008)、teresa garca-valderram et. al(2009)认为dea方法与平衡计分卡融合,可以合理全面地评价企业研究开发项目的效果。但这些研究没有针对高新技术企业的特点,缺乏具体指标,无法引领信息用户关注企 业的研发和创新能力。eddy cardinaels et. al(2010)的实验说明这一问题。第一个实验发现: 当企业绩效差异主要体现在财务方面时,相对于未使纳入bsc的指标,评价者会更多关注在bsc中的财务指标;相反,当绩效差异在非财务方面时,无论指标是否纳入bsc内,对评价者进行绩效评价都没有影响。第二个实验发现,当绩效考核标准指标加入bsc后,相比未纳入bsc的指标,评价者会侧重于采用任何一项反映业绩差异的bsc指标进行评价。研究说明企业应慎重组织和表达绩效评价指标才能得到预期的考核效果。hao chen huang et. al(2009)对台湾的高新技术企业运用结构方程模型进行实证研究,发现在学习和成长能力、客户层面和财务层面之间存在着积极驱动;内部业务流程调整了学习和成长能力先行与财务层面滞后之间的关系。这说明时间滞效对财务和非财务指标有强烈的影响,并影响公司整个战略运行过程。 ( 二 )指标权重分配 在运用各种指标对高新技术企业进行绩效评价时,各种指标的权重分配对评价的结果有重大影响。学者们对高新技术企业的成长、研发和创新能力各类指标重要性的不同理解决定权重分配的差别。这是导致评价结论不可比的重要原因。但目前的文献中没有专门涉及指标权重分配问题。而且在指标应用的研究中,即使涉及权重分配问题,也笔墨不多。国外的文献显示,指标权重分配基本遵守bsc原理,认为研究权重分配问题显得老调重弹。在国内的文献中,对于权重分配的关注主要出现在新的评价模型构建研究中,采用较多权重赋值方法是德菲尔法、熵值法、层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