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现代绘画艺术赏析之表现主义绘画【摘要】表现主义(Expressionism),是指艺术中强调表现艺术家的主观感情和自我感受,而导致对客观形态的夸张、变形乃至怪诞处理的一种思潮,用以发泄内心的苦闷,认为主观是唯一真实,否定现实世界的客观性,反对艺术的目的性,它是20世纪初期绘画领域中特别流行于北欧诸国的艺术潮流,是社会文化危机和精神混乱的反映,在社会动荡的时代表现尤为突出和强烈。
本文将从表现主义绘画的兴起与特点和表现主义绘画的情感释放两个方面进行介绍。
【关键词】表现主义绘画兴起情感释放自由精神【正文】一、表现主义绘画的兴起表现主义(Expressionism)是20世纪初源于北欧的一场艺术运动,涉及绘画、诗歌、小说、戏剧等诸多领域。
作为一种思潮,它反映了特定时空的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生活背景,且影响深远,甚至在表现主义的社团停止活动以后很久,表现主义的美学思想和艺术手法对德国和其他西方国家的许多艺术家仍然有很强的吸引力。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在德国和奥地利流行最广。
它首先出现于美术界,后来在音乐、文学、戏剧以及电影等领域得到重大发展。
表现主义绘画作为现代主义美术发展初期的重要流派之一,主要据点在德国,有其复杂的历史渊源和时代动因。
它继承了中古以来德国艺术重个性、重感情色彩、重主观表现的特点,在造型上追求强烈的对比,追求扭曲和变形的美。
19世纪末德国哲学家和美学家的许多理论,对表现主义运动也起到了推动作用。
1911年希勒尔在《暴风》杂志上刊登文章,首次用“表现主义”一词来称呼柏林的先锋派作家。
1914年后,表现主义一词逐渐为人们所普遍承认和采用。
在德国1905年组织的桥社、1909年成立的青骑士社等表现主义社团崛起。
它们的美学目标和艺术追求与法国的野兽主义相似,只是带有浓厚的北欧色彩与德意志民族传统的特色。
表现主义受工业科技的影响,表现物体静态的美。
尼采通过对古风艺术的批评在表现主义形成的过程中起了一个疏导和关键的作用。
在他的《悲剧的诞生》中,尼采将古代艺术分为两类,阿波罗式的艺术是理智、秩序、规则和文雅的艺术;狄俄尼索斯式的艺术是恶毒、混乱和疯狂的艺术。
阿波罗式的艺术代表着理智的理想,而狄俄尼索斯式的艺术则来自于人的潜意识。
这两种艺术形式与代表它们的神一样:两者都是神的儿子,互不相容,又无法区分。
尼采认为任何艺术作品都包含这两种形式。
表现主义的基本特征是狄俄尼索斯式的:鲜艳的颜色、扭曲的形式、绘画技巧上漫不经心、平面、缺乏透视、基于感觉,而不基于理智。
广义地说表现主义是指任何表现内心感情的艺术。
当然所有的艺术品都表现艺术家的感情,但是有些作品尤其强调和表达艺术家的内心感情。
尤其在社会动乱的时期这样的作品尤其常见,而在欧洲历史上从15世纪开始这样的动乱时常重复:宗教改革、德国农民战争、八年战争等等,所有这些动乱和压迫均在印刷作品中留下了其痕迹。
虽然这些作品一般从艺术角度不引人注目,但是它们通过它们所描述的恐怖始终能够在其观众中引起强烈的感情。
在西方文化艺术中,表现主义象征着个性、自我、激进和批判。
表现主义源于主体观念,在审美创作过程中表现出一种强烈的主体情感色彩,始终代表着一种在特定历史条件下人类的自我挣扎、恐惧的呐喊与自身的觉悟。
表现主义既意味着对情感世界和人类心理状态的探索,又包含着对客观世界现状的怀疑、抗议和反思。
因此,在一定程度上,表现主义绘画可以被看成是由于现代人内心充满矛盾并试图解脱矛盾而产生的一种绘画现象。
二、表现主义绘画艺术的特点——情感释放与传统西方绘画艺术不同,变现主义者大都相信主观是唯一的真实,总是在意图发展能表现艺术家内心情感而非外部世界的绘画艺术形式。
一般地,表现主义艺术抛弃了写实主义和印象主义以自然的客观属性作为模仿对象的前提,不在将对作品视觉外真实感的要求和个人对生命的观念作为艺术的目标与内容。
表现形式上,表现主义艺术作品通常以诡异的造型元素解释内心世界的冲突。
从某种程度上看,强烈的主观因素为人们提供一种崭新的语言,让艺术家能够并且事物的客观方面而探索精神世界本和内在形式,通过对心灵创伤的发泄去描述生命中无法逃脱的痛苦,借此放映艺术家内心丰富跃动的情感世界。
表现主义艺术家表达自我内心感受的同时,更加注重“人”的自然和社会属性。
随着这种观念的不断进化,是的我们对艺术这种人类创造出的独特的语言方式有着更加迫切的需求。
正如康定斯基所说:“表现主义艺术之所以产生,是出自一个人的“内心需求”——即无言的洞察力、无法用语言表达的直觉、基本感情,以及对所有组成精神世界生活的东西。
”当艺术主要目的是为人内资啊需要服务的时候,人们首先考虑的就不仅是一个片面的视觉影像,而是一种“精神状态”,他决定于一个人的精神理想追求。
表现主义绘画摒弃了赏心悦目的色彩和抒情的节奏,希望为内心强烈的情感找到一个更加直接的宣泄方式,不断的在追问人与世界的关系中诠释生命本质的状态。
他们追求生命力,每个艺术家都以自己独特的方式诠释着生命力。
就像早期表现主义先驱梵高一样,借助绽放强硬的造型特征撕碎了我们习以为常对人物造型的认识,感性认知被仪式感知却带了,在打破之后建立了一个被我们忽视的真是世界,这个世界充满了未知的危机和恐惧,这些危机和恐惧来源于我们的意识,探寻我们更深层次的内心世界。
总之,显现主义是西方现代绘画艺术长河中对“人的本质”这个问题的最佳诠释。
这种对“人的本质”的不断追问与探寻是西方传统精神中能够不断自我批判和反省的延续。
表现主义绘画之所以能够彰显其强大的生命力和力量,正是基于对精神感的不断追求,再一次证明了精神表现是所有伟大艺术的终极目的。
表现主义绘画艺术的第二个特征对传统的批判。
这种批判不简单的体现在一种形式上标新立异,正准确的说是一种文化上的反思。
表现主义艺术家主张艺术岁人们的生活应当有更加直接的冲击,从艺术观念的角度来看,他们认为学院派死板教条和程式化的模仿,完全抹杀了创造力和个性。
他们不仅把矛头指向这种僵硬的学院派艺术,海拔拼盘的矛头指向了现代机械文明,尤其是针对资本主义大工业时代社会造成的劳动异化和极端的贫富差距,造成真的人的价值在现代社会中的沦丧不去与忽视,人们空虚孤独,极大地摧残了人性,大量表现主义绘画作品正是揭示了这样一种氛围下的人的精神上的痛苦和心灵创伤。
这种观念同时也决定表现主义美学的基调。
所以我们在欣赏表现主义的作品时,总是带给我们强烈的心灵上的震动与某种奇特的共鸣,这些恰恰是作品中批判力量的揭示和率真的对内心情感世界的表达。
对于表现主义的分类,本文是指以蒙克为首的,包括席勒、莫迪里阿尼、苏丁等艺术家。
西方艺术从传统艺术一直发展到印象主义之后,艺术家的内心情感、个性才智才更充分地在绘画作品中体现出来,其中比较突出的有:塞尚、凡高和蒙克。
而说到表现主义绘画不得不提到这位挪威画家:蒙克(Edvard Munch,1863-1944)。
蒙克的一生大都围绕着“疾病”和“死亡”,所以他的作品所表现出来的也都是这种内心痛苦和恐惧的独白。
我想,对他来说颜料不只是画面的涂饰物,而是他精神释放、情感表达的媒介,他所描绘的正是他自己的病痛,以及他对死亡、对世界的恐惧和无奈,因此每当欣赏他的作品时,那简直就是一次视觉和精神上的痛苦感受。
他不仅在人物形态和表情方面表现得极其夸张,而且还在他的笔触运用和色彩表现方面展示出了无比强烈的、震撼人心的力度。
比如说他的代表作《呐喊》,我想这正是蒙克对疾病、对死亡、对孤独的内心展现与情感释放。
另外在表现主义艺术中极其重要的、也是我个人比较喜欢的一位画家是:苏丁(Chaim Soutine,1894—1943)。
苏丁是出生在俄罗斯一个贫困的犹太人家庭,他从小就喜欢画画,但在他的成长历程中,疾病与贫困始终没有离开过他的家庭,这也养成了他的双重性格,天生胆小敏感,极其内向,有时沉默寡言,有时狂燥不安,而这些性格直接影响着他的绘画。
在我看来他的作品最突出的便是:他那对比强烈、极其突出的色彩和那自由、奔放、不受任何理性技法约束的笔触,以及那一个个触目惊心的形态,这一切都让我为之激动、心里微微颤抖。
他笔下的人物总是带有某种特别的心理信息,总是显露出某种不安和狂躁,甚至会让你感觉它带有某种神经质。
而所有的这些其实都与他在现实生活中缺乏光明与心灵的开放有关,因此他所能做的便是在绘画中借助那些颜料、那些笔触、那些颜色来释放他的这些精神压抑。
像莫迪利阿尼的人物画一样,苏丁的所有肖像画都传达了一种痛苦的情绪,但与莫迪利阿尼表达的淡淡的哀愁相比,他所表达的情感更为强烈、更为深刻!那是一种会令人浑身颤抖的恐惧和不安。
不仅如此,苏丁所画的树木、房屋、群山、道路等等都是夸张扭曲、撕裂破碎的。
那些被狂风摇晃的树枝,在毁灭前狂乱挣扎,它们都被赋予了“苏丁式”的人性情感。
那飞跃的笔触,强烈的色彩,充满了直觉与表现的力量。
无论是人物、风景还是静物等其它题材苏丁所描绘出来的形态和色彩,都是他真切的情感释放,是他成功的直觉的表现。
同样的在中国,明代画家徐渭,他的写意花鸟极具个性,画风奔放,笔墨飘逸,常以狂草般的笔墨释放强烈、抑郁、沉闷的内心情感,而这也是中国写意画的特点――“借物抒情”。
从古代社会发展到现代社会,中国写意画的这一特点依然存在。
例如当代画家李孝萱便以特写场面中人物造型的怪异和荒诞的图式表现了现代都市的混乱感、压迫感和失重感;还有当代画家刘庆和则是将一种都市中日常化的场景进行强化,以一种戏剧性、调侃性的方式表现出都市生活中的朦胧的伤感,释放着自己对都市生活的不安情感。
【参考文献】[1]吕顺表现主义绘画得精神性大众文艺 2012/05/15[2]苏宇论20世纪处德国表现主义绘画的产生与发展山东大学 2009[3]佛雷德利克·詹姆逊文化转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00[4]李宇瑭浅谈西方现代主义美术中表现主义绘画的情感释放 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