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二十世纪马来西亚华人传统音乐文化的主题变迁

二十世纪马来西亚华人传统音乐文化的主题变迁

[收稿日期]2009204201[作者简介]王静怡,女,音乐学博士,青岛大学音乐学院副教授、音乐系主任、硕士生导师。①马来亚联合邦1957年独立后,1963年与新加坡、沙捞越、沙巴合并,称为马来西亚。本文所讨论的范围包括1963年以前的马来亚和此后的马来西亚,为行文简便,文中统称为马来西亚。

2009年9月第3期华侨华人历史研究OverseasChineseHistoryStudiesSeptember2009No.3

二十世纪马来西亚华人传统音乐文化的主题变迁王静怡(青岛大学音乐学院,山东青岛 266071)

[关键词]田野考察;马来西亚;传统音乐;华族音乐;多元文化;主题变迁[摘 要]在实地田野考察和搜集大量史料的基础上,对20世纪马来西亚华人传统音乐文化的变迁进行了梳理和探讨,论述了其从传统地方性到新式统一性再到本土化发展的内在联系。华人传统音乐文化的变迁,使得马来西亚华人传统音乐文化从华人移民音乐成长为华族音乐文化,成为当地多元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这个变迁中,社团起到了很重要的支持作用。[中图分类号]D634.333.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5162(2009)03-026-08

TheThemeChangeofMalaysianChineseTraditionalMusicalCultureinthe20thCenturyWANGJing2yi(MusicCollege,QingdaoUniversity,Qingdao266071,China)Keywords:fieldworkresearch;Malaysia;traditionalmusic;ethnicChinesemusic;multiculture;themechangeAbstract:Basedonthefieldworkresearchandlargeamountofhistoricalrecordsamassed,thisarticlegivesanaccountofthedevelopmentandchangesoftraditionalmusicalcultureintheMalaysianChinesecommunity,emphasizingtheintrinsiclinksthatdevelopedfromindividualtraditionallocalChinesemusictoaunifiednewmusicrepresentingtheethnicChinesecommunityasawhole,andtothecurrentlocalizedmusicalculture.ThechangeofChinesetraditionalmusicalcultureinMalaysiaenabledthetraditionalChinesemusictohavegraduallytransformedfromtheChinesemigrantmusictothemusicofChineseminorityinlocalsociety,becomingtheimportantpartoflocalmulticulture.TheauthorarguesthattheChinesevoluntaryassociationsdidplayakeyroleinsuchathemechange.

马来西亚①华人传统音乐文化,是在华人移民带到马来西亚的中国传统音乐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具有马来西亚华族特色的华人音乐文化。马来西亚的华人传统音乐是中国音乐文化对外交流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马来西亚多元音乐文化的一元。中国学者及新马等地学者对马来西亚华人传统音乐进行了研究,积累了一定的学术成果,但仍缺乏专门系统的研究。如中国国内还没有出现专门对于马来西亚华人传统音乐的研究著述。但是,在一些专题性的研究中包括了一些马来西亚华人传统音乐的内容。赖博疆先生的《东南亚华文戏剧概观》一书,从历史学的角度,对20世纪80年代以前东南亚的中国传统戏剧作了比较详细的

62介绍,其中包括马来西亚华人传统戏剧的内容。厦门市台湾艺术研究所的《歌仔戏资料汇编》,对1995年以前,歌仔戏在东南亚一带衍变发展的概况进行了介绍,其中主要包括新加坡、马来西亚、文莱等国的歌仔戏发展史料。还有些论文涉及相关研究。[1]另外,一些中国地方音乐的著述和文章,在音乐流传部分中提到了一些剧种、乐种在马来西亚等东南亚国家的流传简况。[2]马来西亚国内也没有关于华人传统音乐变迁发展的专著。但是,也有一些具体的类别研究涉及到了华人传统音乐。陈松宪对于古琴音乐和中国民族音乐也进行了一些探讨和研究。同时,陈松宪亲身经历了马来西亚华乐的发展历程,他对马来西亚华乐社团在吉隆坡的兴起与发展进行了翔实的梳理,给后人留下了宝贵的资料。[3]新加坡和马来西亚的密切地理和历史关系,新加坡的很多学者在做传统音乐、戏剧研究时往往涉猎到马来西亚的传统音乐文化。王忠林、皮民、赖炎元、谢云飞合著的《四大传奇及东南亚华人地方戏》中,有马来西亚的华人地方戏概况一节内容,对马来西亚的华人地方戏,特别是粤剧的历史与现状作了历史性的梳理,对东南亚华人地方戏的剧本、兴衰作了分析和总结。笔者从1996年起开始对这一课题进行了国内史料研究,搜集到了大量资料,对1950年以前东南亚各国中国音乐文化传播的国内史资料作了梳理和分析。2002年至今又先后四次赴马进行实地调查,力图在实地考察和大量史料的基础上,对马来西亚华人传统音乐的形成、构成进行系统的论述。本文主要对20世纪马来西亚华人传统音乐的变迁进行探讨,揭示它由华人移民音乐演变为马来西亚华族音乐文化的发展历程。一、地缘性:早期马来西亚华人传统音乐文化的主题 (一)地方音乐是华侨乡村社区的主要精神生活在华侨时期的马来西亚华人一般以地缘来认定自己的身份,他们称自己为广东人、福建人、海南人、客家人、潮州人,甚至更具体到家乡的乡镇。马来西亚起初的华侨大都居住在同一地缘、方言语系的村子和社区里。因此,

作为第一代移民华侨的中国传统音乐从业者和爱好者,成为了中国音乐在马来西亚的传播者。他们所从事和爱好的音乐具有鲜明的地缘性和中国特色。他们的音乐崇尚故乡的原汁原味,同时兼顾马来西亚华侨的特殊需求。20世纪中叶以前,每年的几个重大节日,华人居住街区的公所都设置神棚(行宫),在其正对面扎戏棚,彻夜演戏。不同地源的华人会用各自家乡的地方剧种演出酬神戏。福建人演出闽剧、高甲戏、梨园戏,后来演出歌仔戏,潮州人演出潮剧,广东人演出粤剧,客家人演出汉剧,海南人演出琼剧,这些各派系的地方剧种都曾在马来西亚华侨搭建的酬神戏台上争奇斗艳。正如潮州八邑会馆董事潘农氏在其《新加坡华人古庙・粤海清庙》里描述的19

世纪中期以前的酬神戏情况:

“粤海清庙是新加坡潮、广、客、琼全粤人士所拜的神庙,香火颇盛。十九世纪二十年代以前,每年农冬十月间,例有请神及回銮盛举,游神之日,潮、广、惠、肇、嘉、茶阳人士联合参加游行,队伍壮观,有鼓乐、旗帜……为酬神编街段举行庆祝……这些街道演剧酬神极为热闹,这样的游神庆祝到了民国以后才逐渐消失成为历史陈迹。”[4]陈达的《南洋华侨与闽粤社会》中也提到:

“每逢重要的节日都要演戏,以资酬神,戏的种类不一,其号召观众的能力亦不同,以汕头(籍)的乡村论之,大别之有潮州戏,木头戏,及电影三种。”[5]可见,在华侨时代的马来西亚华人,无论在乡村还是城镇都是以各自的地方性传统音乐文化表演作为庆祝、娱乐的重要手段,可以说地方性传统音乐文化是早期马来西亚华侨的主要精神生活食粮。(二)地方音乐是华侨社团音乐活

动的主要内容1.地缘性会馆马来西亚的华人社会之庞大、华人社团之72多是其重要特征,在以华人人数较多的东南亚各国中也独具地位。马来西亚起初设立的会馆也是以地缘为主的,乡团性会馆许多有近200年的历史,其中广东籍的会馆就包括:冈州会馆、南海会馆、番禺会馆、顺德会馆等具体到各地区的会馆。因为华侨喜好和传承的中国音乐主要是他们家乡的传统音乐文化,所以各个地缘性会馆中设置的娱乐部和音乐组都以教习、演奏家乡的传统音乐和戏曲来联系、团结乡亲,因此地缘性中国传统音乐文化成为各个会馆音乐活动和传承的主要内容。例如,吉隆坡冈州会馆的粤剧组,马六甲同安金厦会馆的音乐组、潮州会馆的潮乐组,巴生的永春会馆的南音社,槟城潮州会馆湘竺儒乐社社、顺德会馆粤剧组、吉打州德教会济阳阁的潮乐组、吉隆坡真相剧社的粤剧组等历史悠久的社团,都是在20世纪中叶以前就建立起的著名地方性传统音乐部和音乐组,这些组织的活动内容分别是南音、潮州音乐、潮剧、粤剧、广东音乐等中国地方性传统音乐。2.非地缘性会馆社团由于早期马来西亚华人移民具有很强的宗乡观念,使得马来西亚华人经济行业也形成了较强的地缘特征,如:在城市里,福建人在交通业方面占有优势地位,广东人善于经营酒楼餐饮、机械修理,客家人称雄于药材店、当店、布店、裁缝和白铁店,潮州人在杂货业、陶瓷生意、蔬菜、家禽、水果和海产品的生产和销售行业中具有实力,海南人则多从事咖啡饮食酒吧业。[6]因此,在一些如行业社团等非地缘性社团里成立的音乐组也以地方性传统音乐为主要活动内容,如:著名的吉隆坡商业职员会馆、机关职员会馆、杂货行、建设行等会馆和工商行附设的业余戏剧组,吉隆坡潮属京果商工会儒乐社、渔业公会南音组、明星慈善社粤剧组等。3.音乐社团在马来西亚当地成立的华侨音乐社团也都是地方性传统音乐社团,如:1887年成立的“仁和公所”是新马历史最悠久的一个南音社团,随后,20世纪30年代成立了“沁兰阁”“云林阁”“桃园俱乐部”等南音社团。到了20世纪80年代,马来西亚还活跃着吉兰丹仁和音乐社、马六甲同安金厦会馆南音组、吡叻太平仁爱音乐社、雪兰莪适耕庄云萧音乐社、巴生雪兰莪同安金厦会馆南管音乐组、巴生雪兰莪永春公所南乐组、马六甲桃源俱乐部、太平仁和工公所、福建会馆联合会文化部南乐组等南音社团。还有,马来西亚各地方戏班艺人的行会组织八和会馆(粤剧)、琼崖优伶公会(琼剧),1908年成立的槟城的广福居俱乐部

中的“剧团乐公社”(粤剧社团),1919年成立的槟城“南洋华侨真相剧社”(粤剧社团),

1921年在吉隆坡成立的马来西亚雪兰莪商人的娱乐性组织人镜慈善白话剧社(粤剧科),

1925年成立的槟城菁华俱乐益群剧社(粤剧),马来西亚麻坪业余汉剧社、吉隆坡的小韵音乐研讨社(儒乐)等都是地方性传统音乐社团。而当时在中国盛行的京剧几乎没有社团成立兴趣小组。可见,20世纪中叶以前,地缘性的传统音乐文化是马来西亚华人社团会馆音乐活动和传承的主要音乐内容。(三)地方音乐是华侨爱国革命思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