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现产学研协同创新的制度保障
目前,我国为了推动创新发展,实现国家科技强国的目标,从战略层面提出在各机关政府、各个企业及各大高校等组织中,共同建立产学研协同创新的新机制。
产学研协同创新作为一个系统工程,其主要特点就是多方联合,配合行动,因此,产学研协同创新的有效开展离不开制度保障。
本文将结合产学研协同创新的现状和问题进行分析,提出了实现产学研协同创新所需要的制度保障如何建立,以期为相关研究者提供参考与借鉴。
标签:产学研;创新;制度保障中图分类号:F124.3 文献标识码:B 收稿日期:2015-12-17
科学技术是衡量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关键因素,科技创新促进民族的进步。
在我国,产学研协同创新模式由于合作主体的不同,其合作类型也大不相同。
有政府主导的产学研协同创新模式,也有以高校和企业为主导的产学研协同创新模式。
基础性研究模式、应用型研究模式、合作开发研究模式这三种模式则是根据合作内容进行划分;还有根据组织模式进行划分的校企合作模式、董事会合作模式等。
我国产学研协同创理念的提出比较晚,其各项运行机制还不够完善,造成了在产学研协同创新发展过程中还存在许多问题。
因此,要保证产学研协同创新建设活动的有效开展,关键在于完善其制度体系。
一、产学研协同创新的现状和问题
1.产学研协同创新的现状
第一,面向科学前沿的协同创新中心。
这类型主要以自然科学为主要创新内容。
其组织模式以高校合作、科研所和学术机构合作为主。
其合作内容主要有量子物质、量子信息、量子科技、生物治疗、化学化工。
其目标是建立世界一流的面向科学前沿的协同创新中心,为我国培养更多科学研究人才。
第二,面向文化传承的协同创新中心。
这类型主要以哲学类的社会科学为主要创新内容。
其组织模式主要有高校合作、科研所合作、政府部门合作、行业产业和学术机构的合作。
根据其组织模式的划分,我国目前主要有中国南海研究协同创新中心以及关于司法文明的协同创新中心。
其主要目标是提升我国的文化软实力,增强中华文化在国际上的影响力。
第三,面向行业产业的协同创新中心。
这类型主要以工程技术学科为主要创新内容。
其组织模式主要有高校合作、科研所合作、企业合作。
其主要合作内容有宇航科学技术、先进航空发动机技术、轨道交通安全技术、有色金属的结构材料技术以及制造技术。
其目的是为了改造我国的传统产业,培育具有战略意义的新兴产业。
第四,面向区域发展的协同创新中心。
这类型主要以地方政府为主,其目的
是为了服务该区域经济的发展,从而促进整个社会的发展。
其组织模式主要有省内高校和当地重点企业相结合模式,还有省外高校和当地重点企业的联姻模式。
目前,以此形式发展起来的协同创新中心主要有以粮食作物为主的河南协同创新中心、以制药为主的长三角协同创新中心,以及以纳米科技和先进生物、化学为主的江苏协同创新中心。
2.产学研协同创新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第一,创新成果传播不快。
协同创新的关键在于知识的传播。
其存在和发展的前提是市场能够接受甚至喜爱这些创新成果,成果能够得到有效利用。
然而,在我国,创新成果的传播周期非常长,其原因表现为两方面:一方面,是因为在进行创新成果宣传时,其传播手段依然是传统的直接传播方式,信息网络技术在传播过程中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从而使得产学研协同创新的知识扩散路径单一和不畅通。
另一方面,是因为我国的信息产业基础还比较薄弱。
没有有效整合产学研协同创新中的内外部资源,从而导致其不能得到有效利用;对于技术和资本等生产要素、人际关系、政策支持等外部信息,也没有进行有效的融合,从而导致产学研协同创新的创新成果传播渠道不畅。
第二,创新竞争力不足。
协同创新要想产生巨大的创新成果,就需要协同创新竞争力的融入。
然而,在我国的产学研协同创新的合作中,对于合作中的问题和困难,各个合作主体都是站在自身的立场来考虑问题的:高校和科研所希望能从企业手中获得更多的资金来源,以便更好地进行科技创新;而企业基于自身的考虑,主要关心的是公司盈利情况,以期能够用最短的时间和成本,得到最大化的经济效益。
所以,相较于花费大量的时间和金钱去找合作高校、合作研究所,企业更愿意直接购买已经研发成功的技术或者产品。
这样做的结果是生产周期短,而且产品已经被市场所接受,市场前景更加广阔。
但是这样做就容易造成创新动力不足,整个合作模式向着市场化发展,违背了其合作理念,使得合作停留在表面,而不能取得实质性的进展。
第三,合作主体间的知识共享机制不健全。
只有在利益共享的前提下,才能真正实现知识的共享。
一旦知识共享不充分,合作主体对科技项目的选择就会产生错误的判断,在项目研究上也会产生错误的思维。
产学研之所以存在并且得到发展,其主要原因在于研究出来的科研成果具有创新意义。
然而,企业往往选择直接购买技术成果。
这一做法使得具有创新意义的科研项目得不到开发和研究。
另外,共享科研成果,实际上也是在进行显性知识的传播。
企业常常对那些市场应用性强,且短时间内就能被市场接受和喜爱的产品感兴趣,这种类型的产品常常会促进企业与高校的合作。
但是,多数情况下,科技创新产品不仅需要很长的时间来进行发明创造,而且在投放市场后,也需要一段时间才能才能被市场所接受。
如果这些科研项目不能有效吸引企业,其流转信息就得不到扩散,从而不能进行有效的知识共享。
第四,合作主体间的激励和约束机制不健全。
首先,在政策上,政府对于产学研协同创新模式的制定政策相对宽松。
政府为了发展产学研协同创新模式,通过税收和财政支持的方式引导合作,吸引人才。
但是这些激励政策同时也容易造
成一些机构和人员为了谋取更多的利益。
将已经完成的科研项目进行局部的修改,重新起一个新的科研标题,或者直接谎报科研项目和经费,造成项目的重复研究,不利于协同创新的发展。
其次,在协同创新合作中,缺乏有效的约束机制和监管机制。
但契约的履行多是依赖合作主体双方的自律以及道德约束才能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