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一地理必修一第三章地球上的水第
一节自然界的水循环
【教学设计】
一、课标要求
运用示意图,说出水循环的过程和主要环节,说明水循环的地理意义
二、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第三章《地球上的水》的第一节,是开篇内容,本节内容首先介绍水圈的构成及其特点,主要讲述了“相互联系的水体”、“水循环的过程和意义”两个知识点。
第一个知识点浅显易懂,是学生学习的基础知识,是为第二个知识点的学习作铺垫;第二个知识点是本节课的重点内容,通过图文和活动设置介绍了水循环发生的领域、水循环的类型、环节和意义。
图3.2 直观地说明各陆地水体之间的相互联系,本节活动题的设计旨在引导学生结合生活实际,关注生活、关注社会、学以致用,了解人类活动对水循环的影响。
三、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水圈水体的构成和各水体相互转化的关系
2、能绘制示意图表示水循环的过程,掌握其主要环节,运用水循环的原理知识,分析常见的人类活动对水资源的影响,理解水循环的地理意义
3、学会从地理图表、地理现象中获取有用信息,分析地理问题并尝试提出解决地理问题的方法和措施。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对潍河补给方和潍河与峡山水库相互补给关系式的分析,了解了各种水体间相互转化的关系;通过对河流各种补给方式特点的分析,判断典型河
流陆良曲线图代表的区域,进一步加深对相互联系的水体的认识。
2. 通过绘制莱州湾与潍河之间的水循环示意图,了解水循环的类型和环节;通过分析“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人海不复回”,内化了水循环的类型、环节和地理意义。
3. 通过到故宫看海引入,对比分析城市化与海绵城市对水循环环节的影响,学会分析人类活动对水循环环节的影响。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 增强学生水资源的忧患意识,树立科学的资源观。
2、帮助学生树立正确认识和利用水循环的自然规律,实现人类与环境的和
谐发展的观念。
课堂目标:
1.重点突破:
①借助示意图说出陆地水体的相互补给关系,了解河流主要的补给方式及特点;
②运用示意图说出水循环的类型、环节及意义,分析人类活动对水循环的影响;
2. 节约用水,从我做起。
四、教学重点
1. 陆地水体的相互关系,河流的补给方式。
2. 水循环类型、环节、意义,人类活动对水循环的影响。
教学难点:河流流量图的判读,人类活动对水循环的影响。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相关资料
教学过程
【引入新课】
导入:以李白诗句“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入海不复回”设疑导入。
导言:李白诗作“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入海不复回”勾画了大河奔流景象的壮观,是语文上的理解,那么从我们地理的角度看,黄河水真的是天上来的吗?真的入海不回了吗?通过本节课自然界的水循环的学习,我们将揭开谜底。
简单回顾相互联系的水体,并再次设疑陆地水体是怎样相互补给的。
【目标解读】
层层设疑之后,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解读本节课的学习目标,让学生明确本节课努力的方向,更加有助于有的放矢。
【探究学习】
学生明确本节目标后进入探究学习,学生针对自己预习中的疑难点进行讨论,并完成展示任务,要求图文结合,规范认真。
【引领提升】
学生讨论结束后,老师开始引导学生,整理讨论所得,然后进入师生互动,共同学习的过程。
通过讨论我们对于相互联系的水体有利更深的认识,河流主要有哪些补给形式呢,陆地水体间又具有怎样的互补关系呢?
先由学生分享他们的学习成果,然后老师进行总结。
【探究1】
通过探究1,学生学会分析河流主要的补给形式,并能分析河流与湖泊水的相
互补给关系。
老师拓展湖泊对河流的调蓄作用并分析河流与潜水的互补关系,设疑是不是所有的河流与地下水都具有互补关系。
学生明确地上河这种特殊情况后,跟上一个习题练习,然后老师总结河流补给需要主要的点。
然后进一步总结河流主要的补给形式,并分析每一种补给方式的特点,让学生
尝试判断典型地区的河流流量图,加以应用。
并总结流量图判读的技巧。
【探究2】
通过让学生绘制潍河与莱州湾之间的水循环示意图,了解水循环的类型、环节。
并回扣导入,解决导入留下的问题。
通过到故宫去看海引入人类活动对水循环环节的影响,通过对比分析城市化和海绵城市对水循环环节的影响,内化这块内容。
老师再举几个例子说明人类活动对水循环环节的影响,如跨流域调水、人工降水等。
最后以干旱缺水的照片震撼学生的心灵,起到育人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