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威的教育思想及启示
论解读--杜威实用主义生存论学习与教育思想探析》 价值》在该文中指出:杜威认为,学校的“课 中指出:“把重心从教师、教材转移到学生。教师 程计划必须考虑到能适应现在的社会生活的需
是辅导者和观察者,教师的作用必须从一个指挥者
变成一个观察者和帮手。由于教师注意到每个学生 而着眼于允许每个人最大限度地发展思维能力。因 此,儿童便成为了学习上的主导者。可见,“从做 中学”就是生命的积极地开展,就是积极主动地生 长,发展成为“做与创造的人”。“从做中学”, 就是从做中学做,从生存中学会生存,它是生命的 积极主动的存在方式,是生命所以为生命的基本存 在样态。[ 崔国富.朱美英“从做中学”与教育生存 论解读 -- 杜威实用主义生存论学习与教育思想探 析.[J],外国教育研究.2005(04).]
于黑格尔和英国新黑格尔主义哲学的研究,对霍尔
与詹姆斯在美国提出的新实验生理学进行了深入研 究。
1894年,杜威离开密歇根,任芝加哥大学哲学教
授,心理学和教育学系主任。他和同事的论文集 《逻辑学理论研究》1903年发表,宣告一个新的 哲学学派---芝加哥学派的诞生。詹姆斯热情的为
这本书欢呼。
1896年他创办的芝加哥大学实验学校,使他的教
3.姜俊和发表的《杜威的教育目的论及其启示》在该文中指出:杜威主张的是教育即生长,生长的目的
是更多的生长;教育过程以外无目的,教育目的寓于教育过程、教育活动之中。在民主制度下,由于不 同的个体拥有各自特定的教育目的,教育才能训练每个人养成有秩序地促进社会变迁的反省习惯。因此, 我们对教育目的应该从现实与未来两方面进行认识;教育目的的制定必须考虑青少年心理的适应性和社
教学论
(一)“从做中学”是指“从活动中学”、“从经验中学”。 杜威反对传统学校把教与学的关系变成了讲与听的关系,他认为凡是立足于直
接传播书本知识的教学方法都是不足取的。
(二)“课程与教材” 从做中学就是要改变传统教育的以课堂为中心的课程与教材。杜威认为,学校
的“课程计划必须考虑到能适应现在的社会生活的需要”,教材上“迫切的问
育理论和实践得到检验,吸引了国内外广泛的注
意。
1904年,由于对大学的教育计划管理和财务各方
面的意见和芝加哥大学校长不一致,改任为哥伦
比亚大学哲学教授,他与一批教育史家、比较教
育学家和教育心理学家一起,铸成了哥伦比亚大 学师范学院的黄金时代。
1916年杜威发表了《民主主义与教育》。这
部经典巨著标志着教育理论发展的一个新时 期的开端,创立了实用主义教育哲学体系。 一直到1930年退休。
消蚀成人概念,以儿童的世界消解和代替成人的世界,而是是成人中心论的一次致命的剿灭,杜威的儿 童中心论是提醒成人尊重儿童发展规律,尊重儿童的存在,其最终的结果只能是成人和儿童保持其各自 有特点的平等关系。杜威的儿童中心论并不是不要教师,相反,它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只有 充分地认识儿童的世界和儿童的生活,充分地了解社会的需要和目的,充分地认识人类的文化财富,尤 其是充分地认识这几种因素在教育过程中的有机联系和辩证关系,才真正有可能实施教育。[ 刘晓东.为 杜威“儿童中心论辩护”.[J],学前教育研究.2002(02).]
(二)“学校即社会” 杜威主张,学校应该把现实的社会生活简化起来,缩小到一个雏形的状态。他说“只有当学校本身是一种
雏形的社会的时候,教育才使儿童为将来的社会生活作准备。当学校能够在这样一个小社会里引导和训练 每个儿童成为社会的成员,用服务的精神熏陶他,并授予有效的自我指导的工具时,我们将拥有一个有价 值的、可爱的、和谐的大社会的最强大的并且最好的保证”。
1919年5月至1921年7月,杜威来华讲学。 1924 年他在土耳其考察教育, 1926年又在
墨西哥考察教育。1928年6月,在美苏文化
协会主办下,他作为25名美国教育家组成的
非官方旅行团成员到达苏联,以考察教育的 名义推行实用主义教育。
1952 年 6月 1日,杜威逝世于纽约,终年 93
01 02 03
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
充分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虑学生的学习需要
创设情境活动
教育本质观
(一)“教育即生活” 杜威强调的生活是现在的、儿童的生活,而不
是为固定的承认生活作准备。他曾说过“教育
是生活的过程,而不是将来生活的预备”,
“学校必须呈现现在的生活 -- 即对于儿童来说 是真实而生气勃勃的生活。”
杜威提出的“教育即生活”有两个方面的基本
含义:一是要学校与社会生活相结合。二是要 学校与儿童的生活相结合。这两个方面实际上 是要求改革不合时宜的学校教育,使学校生活 成为社会生活与儿童生活的契合点,从而合乎 社会的需要也合乎儿童的需要。
会需求的适应性’教育目的不应仅仅保存与传递现有的社会理想、价值观、或再现过去的社会状态,还
必须具有对流行的社会价值观进行评析和批判的只能。[ 姜俊和.杜威的教育目的论及其启示.[J],外国 教育研究.2005(2).]
7.刘晓东发表的《为杜威--儿童中心论辩护》在该文中指出:杜威提出的儿童中心论并不是以儿童概念
要”,教材上“迫切的问题是要在儿童当前的
直接经验中寻找一些东西”。传统的教育采用 的分科教学不符合儿童的经验,应该要加强学
科间的联系,甚至打破学科界限。因此在课程
开发和设计问题上应要考虑儿童的主体性;其 次,课程内容的范围应反映儿童的“生活世
界”;最后,课程目标应着眼于儿童现实生活
的需要,并构建出可能的生活。
三、实用主义思想的简要概述
教育本质观 (一)“教育即生活” (二)“学校即社会”
教育目的论 教育的目的是为了更多
的生长和更好的教育,
教学论 (一)“从做中学” (二)“课程与教材” (三)“儿童与教师”
(三)“教育即经验的改造” 而生长和生活都是无止
境的,无终极的,也是
没有最后目的的,因此 教育是没有目的的
程和结果。它包含主动的尝试和被动的承受结果两个因素,并以特定的形式结合着,单纯的活动并不构成
经验。
教育目的论
教育的目的是为了更多的生长和更好的教育,而生长和生活都是无止境的,无终极的,也是没
有最后目的的,因此教育是没有目的的,这是杜威的教育无目的论。杜威认为社会环境并不是 静止的或绝对的,而是变化无终极的,未来生活的不可预测性使得学校除了传授具体的知识外, 更应该有一种不变的工具能力。因此,我们将儿童作为教育的出发点,社会作为教育的归宿点, 这期间的教育过程就是教育的目的。良好的教育目的是根据受教育者特定的个人情况制定的, 忽视个人的能力和要求,提出一致的目标和终极的教育目的是不可取的。教育的目的必须能转 化为受教育者的活动或进行合作的方法,使受教育者积极参与到教育的过程之中。
学家、教育家、实用主义哲学的创始人之一、功能 心理学的先驱、美国进步主义教育运动的代表。
1882年杜威进入霍布金斯大学攻读哲学。
1884年,杜威获得霍布金斯大学的哲学博士学位。
同年秋,受聘为密歇根大学哲学和心理学讲师。除
1888~1889年曾在明尼苏达大学任哲学教授以外, 杜威在密歇根工作了十年。在此期间,他主要致力
杜威的实用主义教育思想 及启示
姓名:申微璇
学号:2015010519
专业:学科教学英语
CONTENTS
教学论 启示
01
02
杜 威 的 生平 及其主 要作品
文献综述
03 04
教 育 本 质观
目 录
05
一、杜威的生平及其主要作品
约翰.杜威(John Dewey,1859--1952),美国著名哲
这种革新的学校即反映出现实的生活,又反映出理想的社会生活,它也可以促进民主社会的进一步改良。 (三)“教育即经验的改造” 杜威在《我的教育信条》中指出,“教育应该被认为是经验的继续不断的改组或改造。这种改组或改造,
既能增加经验的意义,又能提高指导后来经验进程的能力。”“经验”是有机体与环境之间交互作用的过
一切地方,但唯独不在儿童自己的直接的本能和活动。”杜威提出了“儿童中
心论”,把重心从教师、教材转移到学生。教师是辅导者和观察者,教师的作 用必须从一个指挥者变成一个观察者和帮手。由于教师注意到每个学生而着眼 于允许每个人最大限度地发展思维能力。因此,儿童便成为了学习上的主导者, 而不再是被动的学习者了。
岁。
主要作品
杜威一生写了大量的哲学、教育学及心理
学著作。其中最具有影响的教育作品是: 《学校与社会》(1899)、《儿童与课程》
(1902)、《民主主义与教育》(1916)、
《经验与教育》(1938)等等。
二、文献综述
1.崔国富和朱美英于《“从做中学”与教育的生存 2.娄立志、韩登亮发表的《杜威课程观的当代
题是要在儿童当前的直接经验中寻找一些东西”。杜威认为,儿童的生活是一
个整体,传统的教育采用的分科教学不符合儿童的经验,应该要加强学科间的 联系,甚至打破学科界限。他强调教材和教学应该充分利用儿童在校内外生活 中获得的大量直接经验,要突出儿童在亲身活动中获得知识的过程。
(三)“儿童与教师”
杜威认为,传统教育的“重心在教师,在教科书以及在你所喜欢的任何地方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