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福建台风灾害链分析_以2005年_龙王_台风为例_陈香

福建台风灾害链分析_以2005年_龙王_台风为例_陈香

[ 10]
使登陆福建的台风受到台湾海峡助长和垂直于台风气 流方向的闽中戴云山和闽西武夷山脉抬升, 又受到喇 叭形河口、 西高东低的地 势、 北东向 与北西向断裂 发 育、 地表破碎、 格子状水条河网密集、 山地性河流流程 短、 比降大、 切割深、 汇流快且土壤以花岗岩风化物红 壤为主 , 其保水性能极差等孕灾环境, 以及人多地少、 沿海城市开发、 生命线工程集中、 防灾水平较低、 不合 理的土地利用等承灾体共同影响 , 使得福建形成不同 于其他省份的台风灾害链模式 ( 图 2) . 基于灾害系统 理论和台风灾害链模式构建的福建台风灾害链系统图 表明, 福建台风灾害灾情随孕灾环境不稳定性因素叠 加、 灾害链过程和承灾体脆弱性累积而放大.
站名 连江北茭 连江下屿 连江黄岐 平潭苏澳 平潭东澳 长乐 福清 瞬间风速 29 5 45 6 25 5 40 7 34 0 38 0 29 0 相当级别 / 级 11 14 10 13 12 13 11 风向 东北 东北 东北 东北 东北 东北 东北
潮叠加 , 潮水上溯 , 闽江下泄河水受其顶托 , 产生雍水 , 导致 2 日 10: 00 闽江口梅花站高潮位增水达 0 57 m, 连江琯头站 2 日 22: 00 高潮位超过警戒水位 0 10 m, 加上福州市北郊的八一水库开闸泄洪 , 引起数十年一 遇的内涝: 市区内涝范围约 13 69 km , 水位在 罗零 ( 以罗星塔零点为海拔原点) 6 44 m 以上的淹没区达 4 47 km 2 , 淹 没最 深 处达 3 00 m , 淹 没平 均 水深 在 1 00 m 以上 . 龙王 台风产生的强降水和大风、 风暴潮等致灾 因子与福建特殊的自然地理条件配合极易产生山洪、 滑坡、 泥石流等链性并发 , 放大台风致灾因子强度 . 本 文基于福建台风灾害链和 龙王 台风的风情、 雨情、 水 情和潮情等特征 , 构建了 2005 年 龙王 台风灾害链致 灾 成灾模式 ( 图 3) . 2 2 台风 大风灾害链 福建由于受到台湾山脉的阻
[ 15]
从全球气候变化、 大尺度环流等
与热带气旋异常关系方面进行研究 ; 国内不少学者[ 4 5] 主要从台风致灾因子大风、 暴雨、 风暴潮等方面进行分 析与评估 . 针对台风灾害的防御对策, 任振球 提出应 根据台风的路径突变、 强度突变、 移速突变和登陆后暴 雨突变等问题加强台风突变预测研究 , 妥善处理防台 与抗旱关系等. 综观目前对台风灾害的研究, 主要从致 灾因子角度考虑和大范围宏观研究较多 , 而结合具体 区域承灾体特点 , 从致灾和成灾相结合方面研究较少. 事实上, 中国的台风灾害具有显著的地域性特点 , 为 了提出针对性较强的有效防御对策 , 需要结合地域特 点提出区域台风减灾对策 . 台风灾害主要由台风所带来的狂风、 暴雨和风暴 潮及其引发的灾害链所造成的
( 1) 北京师范大学区域地理研究重点实验室 , 100875, 北京 ; 2) 莆田学院环境与生命科学系 , 351100, 福建 , 莆田 ;
3) 北京师范大学地理学与遥感科学学院 , 100875, 北京 )
摘要
基于灾害系统理 论 , 结合台风的风情、 雨情、 水情和潮情等特点 , 构建了福建台风 大 风、 台 风 暴雨 洪涝和台
图3
2005 年 10 月 2 日福建 龙王 台风成灾模 式
206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 ( 自然科学版 )
第 43 卷
挡作用 , 登陆台风风力比周边省份小 . 但由于福建海岸 线长, 海岸破碎 , 近岸喇叭形河口和港口多, 台风 大风 灾害链引起的巨浪在河口和港口发生增水, 给近海船 只和海洋养殖业造成巨大损失 ; 同时 , 台风大风还能刮 倒沿海房屋、 毁坏农作物、 吹倒各类大型公用设施、 装 置、 电缆等, 造成人员伤亡、 阻断通讯、 车辆被砸、 电力 供应中断等 ; 此外, 台风季节又是福建亚热带水果荔枝 和龙眼成熟季节 , 台风大风常造成果树折断和大量落 果, 使经济作物受损等. 如 龙王 台风造成福建水产养 殖面积受灾 13 960 hm 2 , 产量损失 8 612 万 t ; 台风过 后, 在福州主要地段的繁华街道两旁堆满了被风吹落 的广告牌、 桌椅、 沙发、 纸箱、 水果等 . 可见 , 台风 大风 灾害链对福建沿海地区的人员、 通讯线路、 果树和近海 船只与海上作业造成严重损失 . 2 3 台风 暴雨 洪涝灾害链
台风具有充足的水汽
图2
福建台风灾害链系统形成模式
第2期 表1 沿海各自动站 ( 部分代表站 )

香等 : 福建台风灾害链分析
205
洪涝和城市积水 . 龙王 台风登陆福建时遇农历八月天文大潮 , 两
出现时刻 19: 00 14: 00 7: 00 17: 00 8: 00 当日 当日
2005 年 10 月 2 日大风情况表
( 图 1) .
2
2 1
龙王 台风灾害链案例分析
龙王 台风灾害链致灾 成灾分析 龙王
台风生成后 , 路径稳定地向西北偏西方向移动 , 速度和 强度不断加强 , 于 2005 年 10 月 2 日 05: 30 在台湾省
图 1 台风灾害链模式
花莲登陆. 由于受到台湾山脉阻挡势力有所减弱, 穿过 台湾岛后, 移速明显减慢. 但又受到台湾海峡再次加强 作用, 于当日夜间在福建中南部沿海登陆 , 登陆时风力 12 级 , 在福建滞留时间长达 10 h. 位于迎风海岸的福 州沿海 , 受闽江下游喇叭形河口助长 , 产生长时间大风 ( 表 1) . 台风登陆后继续向西偏北方向移动 , 受垂直于 台风移动方向的闽中戴云山脉和闽西武夷山脉抬升 , 又遇到北方弱冷空气影响形成台前飑线, 产生短时强 降水.
2
龙王 台风带来的强降水分布有 3 个特点: 一是 空间上集中在沿海地区, 尤其是福州市 , 从 2 日 08: 00 到 3 日 08: 00 福州 9 个县市降水量全部大于 60 m m, 除闽清和平潭外全部大于 100 mm, 最大的长乐县大于 300 mm; 二 是 降 水 时 间 集 中 在 晚 上 , 如 长 乐 2 日 19: 00 20: 00 降水达 152 mm, 福州 20: 00 21: 00 降 水达 111 m m 等, 罗源 2 日 23: 00 24: 00 降水达 108 mm 等; 三是峰高时短 , 降水时间特别集中, 容易产生
通讯作者 收稿日期 : 2006 12 01
1 台风灾害链形成机制
1 1 台风灾害链 影响中国的台风具有发生频率高、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 ( 40671003) ; 国家 985 工程资助项目 ; 北京师范大学公共安全政策资助项目
204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 ( 自然科学版 )
第 43 卷
群发性显著、 影响范围广、 受灾程度重等特点 [ 7] . 我国 东南沿海各省均面临严重的台灾威胁 , 这是台风链性 发展的特性所造成的 . 台风灾害链是由台风本身携带 的大风、 暴雨、 风暴潮以及它们引发的一系列次生灾害 共同构成的 . 依据灾害系统理论 , 史培军提出台风灾害 链模式
根 据灾 害学 基本 理
论 , 某地众灾群聚或某时段众灾群发均会放大灾情 . 位于闽江下游的福州市, 地处山前盆地, 遭遇长时间大 风、 短时间强降水、 与天文大潮叠加的台风风暴潮等 , 众灾群聚、 多链并发产生综合加重机制. 据统计, 全市 有 131 个乡镇 223 93 万人受灾 , 占福州市当年总人口 的 33 62% , 死亡 65 人, 房屋倒塌 14 018 间, 受灾农作 物达48 610 hm 2 , 占福州市当年播种面积的 15 4% , 此 外 , 还造成工业停产、 水利设施和交通通讯等生命线工 程中断 , 直接经济损失达 35 59 亿元 , 占福州市当年国 民生产总值的 2 4% 和财政总收入的 36 52% . 同时在 这次台风袭击中 , 福州武警某训练基地受到山洪袭击 , 2 幢民房被冲毁 , 部分学员被山洪冲 走, 造成 54 人死 亡 , 1 人失踪的灾难性事件.
[ 17]
增加, 灾情被累加放大 . 如 2005 年 龙王 台风对福建 省造成直接经济损失达 74 78 亿元, 占全省当年国民 生产总值的 1 14% 和财政总收入的 15 6% , 超过了福 建省 1987 1997 年因台风造成直接经济损失的总和. 2 5 重灾 区福州 市灾情 分析
[ 9]
1 2 福建台风灾害链及成因
影响福建的台风主要
来自西北太平洋 , 主要有 3 条登陆地点及路径: 从巴士 海峡方向来的台风多在崇武以南登陆 ; 从穿过台湾岛 来的台风多在闽江口以南一带沿海登陆 ; 从绕过台湾 岛北部来的台风多在闽江口以北沿海登陆. 据统计, 穿 过台湾 岛登 陆 福建 的台 风 占历 年 登陆 台 风总 数 的 70% 左右[ 16] . 由于福建位于台湾海峡西侧, 亚热带海陆过渡带,
. 灾害链是指因一种
[ 9]
灾害发生而引起的一系列灾害发生的现象, 可以进一 步分为串发性灾害链和并发性灾害链 . 史培军
[ 10]

台风灾害链进行宏观构建, 指出台风灾害链是造成台 风移经地区巨大损失的自然灾害. 台风灾害链分布具 有地域差异性, 基于台风链性发展特性的特定地域研 究具有重要价值 , 可以为区域治理提供可靠的、 系统的
风 风暴潮 3 个串发、 并发性灾害链模式 . 对 2005 年 龙王 台风的 分析表明 : 登陆 台风受 山脉抬 升和北 方弱冷空 气双重 影响再次强降水 , 地势西高东低且地表破碎、 海岸曲折且山地性河流发育等是灾害链发生、 发展的主要原因 , 灾情随灾害 链过程放大 , 受承灾体脆弱性累积加重 . 提出沿海区防御大风和风暴 潮、 河 流下游防御 洪涝、 山区防 御洪水、 滑坡 和泥石 流等区域模式 , 为减灾提供科学依据 . 关键词 台风灾害链 ; 致灾 ; 成 灾 ; 区域减灾 ; 福建
[ 8] [ 7] [ 6]
、 福建防汛办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