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音乐审美教育思想对音乐教育的启示【摘要】随着现代社会对于音乐审美教育功能的进一步重视,我国2011年的音乐新课程改革又把“以审美为核心”列为音乐课程的基本理念之一,由此可见人们对于音乐的审美教育功能在现代社会有了更为深刻的认识,并给予了充分的肯定。
中国音乐的审美教育功能是怎样步履艰难的走到今天,并出现在官方的正式文件中,我们只能从历史的长河中寻求根据,得到我们需要的启示。
【关键词】古代;音乐审美;教育;启示我国2011年颁布并试行的新一轮的音乐课程标准把“以审美为核心”明确为音乐课程的基本理念之首,自此,音乐所具有的审美意义、音乐教育的美育功能得到了人们的充分肯定。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事物的发展总是内因与外因相结合产生作用的结果。
“以审美为核心”理念的确立,外因是现代社会对于美育的重视及对于音乐教育美育功能充分利用的人类社会环境;内因就是本国的历史、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因素。
所以,我国音乐课程标准“以审美为核心”理念的确定与我国两千多年的历史文化基础必然有着密切的关系。
正如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在语言已经穷尽的地方,音乐才开始发挥作用。
我们可以用音乐的旋律来诉说一些无法用言语表达的事情,因为音乐是直接表现人的情绪和内心感受的。
由于音乐学科的特点,音乐审美教育具有其特殊性,它总是引导人们对于美进行感受、鉴赏,按照美的规律进行创造美的活动,并且凭借形象思维的方法,在不知不觉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实现。
音乐审美教育就是通过人对美的感受,引动其感情的激荡,造成感情的共鸣,使之在愉悦中受到教育。
音乐审美教育让人们拥有欣赏音乐的耳朵和感受形式美的眼睛,使人们善于发现、感受、把握世界和人自身的美,还能够使人们通过“美”体察人与世界的价值关系,创造自身和社会的美。
普通音乐教育“以审美为核心”理念的最终确立,根本原因还是要从音乐审美教育功能在我国音乐教育历史进程的发展与衍变中寻找。
从我国自身的音乐教育发展来看,音乐的审美教育功能很早就被人们所认识。
大教育家孔子通常以美育作为德育、智育的一种教育形式来组织教育活动,使真、善、美在培养人的活动中达到和谐统一。
他主张教育学生,要“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
使他们的身心人格得到全面和谐的发展。
对此,有学者作出这样的解释:“‘兴’,起也。
诗言浅而易感,足以兴起人心,故曰:‘兴于诗’。
礼以恭敬辞让为本,所以立身,故曰:‘立于礼’。
乐所以调和情感,足以成性,故曰:‘成于乐’。
”[1]中国音乐审美教育功能作为音乐教育功能最本质的一个方面,它的发展是一个漫长而又曲折的过程,其在音乐教育中的地位有时被占统治地位的领导阶层重视,有时被打入冷宫,但却得到古往今来众多音乐教育家、音乐思想家所共识,并对其进行研究、论述。
随着现代社会对于音乐审美教育功能的进一步重视,我国2011年的音乐新课程改革又把“以审美为核心”列为音乐课程的基本理念之一,由此可见人们对于音乐的审美教育功能在现代社会有了更为深刻的认识,并给予了充分的肯定。
中国音乐的审美教育功能是怎样步履艰难的走到今天,并出现在官方的正式文件中,我们只能从历史的长河中寻求根据。
中国的音乐教育历史源远流长,由于其素有“礼仪之邦”之美称,所以音乐教育也自然而然地与“礼”紧密相联,于是在周朝末年和春秋时期,中国就出现了礼乐思想,将“乐”与“礼”,即音乐与政治联系起来,也就有了“礼乐”一词。
孔子在区别美与善的同时,在实质上却是重善轻美,一再强调礼乐思想,认为“《韶》”乐既美又善,“《武》”乐美而未善。
作为中国封建社会主宰思想的儒家思想,其强调的礼乐思想,实质上就是将音乐置于礼的制约之下,成为封建社会“礼”的附庸品。
所以,儒家强调音乐的社会功能,特别是音乐的教化作用,始终强调“移风易俗,莫善于乐”,重视音乐对于人民的潜移默化作用。
儒家的“礼乐”思想对于社会的发展、音乐的发展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但从音乐这门艺术形式自身的审美意义上来说,儒家的“礼乐”思想却在中国音乐教育史上遗留了较深的负面影响。
儒家乐教重教化、轻审美,没有真正将音乐作为一门艺术,作为人类生活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作为人类的审美对象,更谈不上以人的发展为本,以完整的人格塑造为目的。
它是以培养为封建社会等级制服务的社会成员为目的,以维护封建等级制度为根本,使“乐”仅仅成为礼教的一种手段,一个工具。
另外,作为对中国音乐教育思想颇有影响的道家,他虽然反对儒家的礼乐思想,崇尚自然,推崇“大音希声”,对中国的音乐与音乐教育的生存和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并具备一定的人文思想。
但是,道家的音乐思想也没有真正的把音乐作为一种审美对象,从根本上只是把其看成是一种修身养性的方式。
中国古代的主流思想儒道两个流派,都没有真正认识到音乐的审美意义,没有从音乐这种审美的艺术形式自身去寻找音乐教育的功能。
儒家强调符合“礼”的音乐,本质上重视的是封建礼教;道家强调“希声”的音乐,本质上重视的是修身养性。
所以从根本上说,儒道两家只是把音乐及音乐教育看作为其实现目的的一种有效的工具,具有极其明显的功利性。
后来,两汉时期出现了糅合儒、道、阴阳各家思想的音乐美学著作《淮南子》;魏晋至唐时期,音乐美学思想开始摆脱儒家礼乐思想的束缚,探索音乐的内部规律及音乐的特殊性;尤其是《庄子》、嵇康、李贽等人的音乐美学思想,反对束缚、反对礼教、追求自由、反对异化、要求解放、蕴涵确立人的主体性原则,探求音乐自身的规律特征的思想之光,在一定程度上对我们今天建立现代音乐美学体系、确立现代音乐课程理念具有积极的指导作用;宋元明清时期,儒家音乐美学思想变得更为保守,但在这一历史时期,又同时出现了李贽的以“童心”说为基础的崇尚自由的美学思想,还有《溪山琴况》对于琴学意境、琴学审美的要求,为音乐教育的审美功能争得一席之地。
正如蔡仲德先生所认为,中国音乐美学思想“多从哲学、伦理、政治出发论述音乐,注重研究音乐的外部关系,强调音乐与政治的联系、音乐的社会功能与教化作用,而较少深入音乐的内部,对音乐自身的规律、音乐的特殊性、音乐的美感作用、娱乐作用重视不够,研究不够。
孔子如此,孟子、荀子大体也是如此;儒家如此,墨、法、道(主要是《老子》)、阴阳、杂家大体也是如此;汉儒如此,宋明道学家及其他文人大体也是如此。
”[2]纵观上述我国古代音乐教育审美功能的发展历程,我们可以知道,我国的音乐教育审美功能很早就为人所认识,虽然由于封建“礼乐”思想的根深蒂固,使音乐教育在较长的历史时期始终与政治关系密切,成为统治者达到其统治目的的工具。
但是,仍然有许多音乐思想家重视音乐教育的审美功能,超越了功利实用的一面,并对音乐教育审美功能进行了较为深刻的挖掘与真实、细腻的阐述。
另一方面,由于音乐本身所具有的特殊性以及音乐自身所独具的审美魅力,在重视音乐教育的社会教化功能的同时,音乐的审美意义以及音乐教育的审美教育作用仍然受到了音乐思想家、教育家的关注,并逐步加以重视。
在少数论述音乐特殊性、论及音乐教化作用的实施途径的古代文集中,如《声无哀乐论》、《乐出虚赋》等论著,仍能够认识到音乐自身的特殊规律及特殊作用。
从整个古代音乐审美教育功能的发展历程来看,我们可以得出其对于当代音乐审美教育的启示:一、音乐的审美功能是音乐审美教育的理论基础1、音乐的审美功能自古以来,音乐让众多教育家有所感慨,孔子所谓的“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论语?述而》),还有《乐记》中所说的“知声而不知音者,禽兽是也。
知音而不知乐者,众庶是也”3等等评论,其原因就是在于音乐具有一种其自身所特有的美的品质。
音乐的美一方面存在于音乐本体,离不开音乐自身这个作为客体的感性对象;另一方面,其与审美主体密切相关,离开了审美主体的听觉感受,就不能使审美主体对音乐进行进一步深入的感受、体验与领悟。
音乐具有唤醒和整合人格的力量,能够使人身心愉悦,并以美感人、以情动人。
其通过建构人的审美心理结构达到人的心灵陶冶和人格塑造。
一个人要培养和形成完美的人格,不仅需要学习和掌握科学的知识体系,培养和造就高尚的思想情操,还要进行富有情趣的艺术活动。
长期在音乐美的熏陶感染之下,不仅能使人在精神上得到愉悦和滋养,而且有助于提高感受美、鉴赏美、表现美、创造美的能力,培养健康的审美情趣,使人的精神世界更丰富、更和谐、更完美。
音乐审美功能是以音乐的美去作用于人的身心,乃至社会所产生的审美效应,可以说,音乐的主要魅力在于其审美功能。
所以,音乐的“审美功能”就是一种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生活之间的审美关系的反映,而人与自然及社会生活之间审美关系之所以能够成立,完全在于“人”有其特定的“实践性”和“主体性”。
人有很强的主观意识和逻辑推理能力,因此在自然和社会生活中的实践领域总是不断扩大和深入,于是越来越丰富的“审美客体”涌入“审美主体”的视野,成为人的审美对象,丰富了人们精神生活的内容。
2、音乐教育的审美功能音乐教育是一种真正具有审美特征的教育,其自身规律告诉我们,必须突出音乐的审美特点,而不能够将其视为一种科学知识的或思想道德的非审美的音乐教育。
早在周朝,当时的统治者就利用音乐教育的审美功能来“防万民之伪,而教之中”、“防万世之情,而教之和”,已经在一定程度上把音乐教育作为一种情感上的、审美水平上的教育了。
审美功能是音乐教育最为本质的功能,审美能力的发展离不开音乐教育,审美能力的提高和培养是音乐教育的直接性结果。
音乐教育可以使受教育者在审美经验发展的基础上,把感性的冲动、欲望、情绪纳入审美的形式之中,接受理性的规范、引导、净化,从而得到控制、调节,把它进一步引向审美境界,使受教育者完成自觉的审美境界的塑造。
通过审美境界的塑造使受教者对艺术的形式及内涵有了更加丰富的领悟和感受,在心灵的震荡和洗礼中培养起审美的人生态度,并最终使受教者性情的陶冶、人性的建构。
音乐教育具有的审美功能主要包括培养审美能力、提高审美境界、塑造审美人生。
音乐教育所建立的审美能力是一种对现实功利的超越、对美的事物的敏感力。
一定的审美能力能够使人类超越自己的实际需要,对审美对象的非实用层面进行感知,达到非功利的、非实用的状态,形成自由和幸福的体验的审美开端。
音乐教育所建立的审美境界是在音乐等艺术教育活动中自觉地形成的,其中包含着较强的生理快感因素,但又不是单纯的感官愉悦,而是渗透着理解和想象,是多种心理功能共同活动的结果。
通过音乐教育,受教育者的理解、想象等心理功能得到培养与锻炼,使个体能够在有限的艺术形式之中领悟到无限的本质内容,感性与理性相互渗透、和谐共进,引起深刻而丰富的审美感受。
音乐教育对审美人生的塑造,对人生态度的构建,是以理性来净化人类感性中动物特质,并以理性的方式进行渗透,将其转化与升华;同时,音乐教育还运用感性的方式避免理性说教的抽象性,赋予其发展的动力与生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