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楹联艺术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1年版)》倡导教师要开发课程资源,并指出:“各地区都蕴藏着多种语文课程资源……自然风光、文化遗产、风俗民情、方言土语、国内外的重要事件,日常生活的话题等也都可以成为语文课程资源……语文教师应高度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因此,我们应创造性地开展各类活动,增强学生在各种场合学语文、用语文的意识,多方面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让学习语文的过程充满生命的活力,成为孩子完善、丰厚自己文化底蕴的愉快历程——这是语文教学的崇高使命。
汉语是一种充满诗意的语言。
楹联作为汉语言特有的文学形式,最充分地表现了汉语的特征。
它以极短小的篇幅展现了汉语对仗工巧、音韵和谐之美,具有无穷的魅力。
楹联艺术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
我们应该继承和发展这一艺术。
“禹航者,夏禹东去,舍舟登陆,因以为名。
”神秀的余杭镇已有两千余年的历史。
这块人杰地灵的风水宝地留下许多文人墨客的绮思妙句,锦联华章,读之如坐春风,如饮甘霖。
鉴于此,笔者和同事、学生一起在楹联的世界里求索。
一、追寻:历史源远流长诵古诗,论风俗,知春联。
[教学案例](出示《元日》)师:老师今天把这首诗带来,大家一起美美地读一读,体味一下,你会发现诗里藏着许多有趣的过年风俗。
(学生诵读古诗并交流,明确过年的风俗:爆竹声声、喝屠苏酒、换桃符)师:“新桃换旧符”是什么意思呢?(学生回答,教师补充)(师生共同交流春联的历史:桃符→春联→明清发展→春联的普及)师:春联就是起源于“桃符”,请看一下桃符。
(学生看课件)民间传说桃木能辟邪。
古时习俗,新年时用桃木板画上降鬼大神画像,悬挂在门旁。
后来,慢慢地演变为在桃木板上题吉祥祝福的联语,这样一来桃木可以镇邪,二则表达自己美好的心愿,三则美观门户。
相传,五代后蜀皇帝孟昶所提的“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是最早的春联。
春联真正普及,元太祖朱元璋功不可没。
课外,大家可收集一下朱元璋与楹联的故事。
从此,楹联这一文学形式也不再只局限于春联,我们可以在很多场合看到楹联的身影,比如——生:喜联、挽联、寿联,新屋落成联、店铺开张联,各种名胜古迹上也有对联。
师:我国古代出现了许多家喻户晓的对联高手。
明朝的解缙,清代的纪晓岚、郑板桥等,他们留下了不少的楹联佳作,同时也有许多故事流传至今哦!(欣赏过年人们写春联、贴春联,春联背景下的全家福等照片)[反思]作为浙江省试教先进单位,经典古诗词诵读是学校的一大亮点。
素有“诗中诗”美誉的楹联课程开发,为孩子们亲近母语打开了一扇美丽的窗户。
于是,我们从了解楹联的历史入手,几次备课,无数次修改后,设计了以上的活动方案。
先让孩子们诵读他们熟悉的古诗《元日》,展开古时过年习俗的讨论;再引出“新桃换旧符”就是现在的楹联;然后以孩子们最感兴趣的讲故事的形式,并以形象直观的课件加以辅助,介绍楹联。
这样让他们了解联源远流长的历史:楹联起源于桃符,随着文学的发展,人们在桃符上题联语,在明清时期得到迅速发展,现在楹联已经得到普及。
孩子们以此联系生活实际——处处可见楹联的身影,感受到楹联是一种历史悠久、雅俗共赏的艺术形式。
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励。
虽然大部分学生对这一历史还是比较陌生,很多知识都是教师在讲解,但是留给学生自己去收集整理的内容还是很多,如朱元璋在民间留下的春联墨宝,明清时期解缙、纪晓岚等对联高手流传下来的楹联佳话……二、探索:简约而不简单赏春联,知春联,试身手。
[教学案例](一)教师出示春联师:请欣赏以下几幅春联,读一读,品一品,说说你发现上下联有什么特点。
丰年飞瑞雪好景舞春风东风送暖家家暖瑞雪迎春处处春爆竹两三声人间是岁梅花四五点天下皆春(学生自由读春联,讨论、交流,最后概括春联两个特点:上下联字数相等,词性相同)(二)据这两个特点,试一下身手1.连一连。
绿柳舒眉辞旧岁梅桃杏李梅占先爆竹声声春讯早红桃开口贺新年春夏秋冬春为首国富民强日月增辉山欢水笑神州添彩桃符处处岁时新2.巧填楹联。
(1)填数字组成春联。
江山千古秀,中华()年春。
花香飘四季,鸟语鸣()春。
九州春意闹,()海气象新。
(2)填动物名组成春联。
鸡携竹叶去,()踏梅香来。
闻()欢起舞,跃马喜迎春。
一马当先辞旧岁,三()开泰贺新年(三)了解春联传统张贴法师:选好一幅楹联要进行张贴时,你觉得该如何来帖?生:右为上联,左边是下联。
师:怎么区分上下联呢?(学生讨论许久,仍有疑惑)师:这就必须用到楹联的另一个特点——平仄相对。
中国汉字不仅形美,横平竖直,而且音韵也极美。
为了使楹联读起来更错落有致、朗朗上口,同一联中平仄要交替,上下联平仄要相对。
生:老师,如何来区分平仄?师:简单地说,在汉语拼音里,一声二声(阴平阳平)为平声,三声四声(上声去声)为仄声。
比如,“东风送暖家家暖瑞雪迎春处处春”,你们能说出它的平仄规律吗?(师生一起分析: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师:现在要求不是那么严格,但一点必须遵守,即上联尾字以仄声结尾,下联尾字一般为平声,即“仄起平落”。
这也是区分上下联的重要依据。
出示练习:1.区分上下联。
开门迎春春扑面()抬头见喜喜满堂()爆竹增欢声()春花含笑意()绿竹别具三分景()红梅正报万家春()户纳春风吉庆多()门迎旭日财源广()2.请把下面混乱的条幅配成春联。
(1)爆竹千声同辞旧岁(2)岁岁丰收岁岁有余岁岁欢(3)梅花数点独报新春(4)年年迎春年年添福年年乐(5)春花烂漫大地春(6)喜鹊登枝盈门喜[反思]这一环节比较具有实用性。
我们时常看到一些学生为如何张贴楹联犯难,也在一些场合看到倒过来贴的楹联。
通过这一活动环节,学生在了解楹联浅显的特点的同时,又能区分上下联,懂得正确张贴楹联的方法。
楹联,又称对联,即是对仗工整的联语。
对中高段学生来说,上下联字数相等、词性相同比较易于理解,但楹联的平仄相对来说是个难点。
如何化难为易,使学生愉快地接受呢?为此,我抓住上下联尾字“仄起平落”这一规律,并以此为突破口,展开各种闯关活动。
在这环节中,学生的成就感较强,能运用平仄规律区分上下联,对街头巷尾对联的张贴可以进行评头论足。
了解越多,我们越有一种感觉:楹联,简约而不简单,仅仅通过一两节课是只能触及其皮毛而已。
楹联文化博大精深,要感受其中所蕴涵的文字之美、声韵之美、意境之美,路还很长。
为引领学生领略楹联对仗之美,我采取一些措施让学生感受欣赏。
一是晨读朗诵朗朗上口又贴近儿童生活的对韵歌。
如:天对地,室对家,落日对流霞。
黄鹂对翠鸟,甜菜对苦瓜。
狗尾草,鸡冠花。
白鹭对乌鸦。
门前栽果树,塘里养鱼虾。
有时三点两点雨,到处十枝五枝花。
瓜对果,李对桃,麦穗对禾苗。
雄狮对骏马,地动对山摇。
神州凯歌奏,华夏红旗飘。
英烈功勋传千古,风流人物看今朝。
二是让学生寻觅、感受古诗词中的对偶句之美。
如,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
两水夹明镜,双桥落彩虹。
三顾频繁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三、延伸:精彩还在继续我们就像一群沿路欣赏风景的游客,惊讶于探出墙头的那一枝红杏的艳丽,于是欣欣然走进花园,满园的春色令我们心驰神往。
精心设计的活动,让孩子们都悄悄地走向楹联;走得越近,他们越为楹联的无穷魅力所陶醉。
于是,我们不再只局限于教室内,而是走出课堂,在余杭古镇深厚的文化氛围中寻觅楹联,深切感悟祖国传统文化的源远流长、博大精深。
楹联不但是语言的艺术,也是文字的艺术,是与绘画、书法等中华民族特有的传统艺术紧密结合的。
我们来到通济桥上,来到苕溪北岸的太炎亭、禹功亭以及却金亭等长廊中欣赏楹联。
这是一批书法与对联艺术融为一体的绝妙作品。
学生感悟其中书文双美、艺趣相生的魅力。
书画兴趣组的学生有了楹联文化的熏陶,可谓是“如虎添翼”。
“小书法家”小靓参加“元旦太炎小书法家送春联”活动,她这样写:“看着渐渐围拢来看我们大展身手的人们,我有点害怕了——生怕写不好出丑。
不过我想:这次活动既然是练笔练胆子,就应该参与,尽自己最大的努力。
于是,我拿起毛笔,开始一笔一画地写了。
‘国强家富人寿,花好月圆年丰’‘神州臻百福,盛世集千祥’……我越写越投入。
一幅幅大红的、散发着墨香的春联都被爷爷、奶奶、叔叔、阿姨要去了。
向我要春联的人也越来越多。
我还耐心地指点了一位老爷爷,哪一幅是上联,该贴在右手边,哪一幅是下联……‘这小姑娘真不简单!’‘书法好,学问好!’我听了这些称赞是那么的幸福,那么的愉快。
”走进学生中间,你看,这儿围着一群人,原来是一名男生正在考考小伙伴——这些对联描写的是哪位名人:草堂留后世诗圣著千秋写鬼写妖高人一等刺贪刺虐入骨三分玉帐深宵悲骏马楚歌四面促红妆四面湖山归眼底万家忧乐到心头刚读出对联,伙伴们或脱口而出:“杜甫!”“蒲松龄!”或低头苦思冥想,或大声嚷嚷:“再读一遍,再让我好好想想!”真是快乐而热闹的一群。
那边的两个小脑袋凑在一起,津津有味地看着《趣味对联故事》……顶天立地两行字,博古通今一幅联。
小小对联,学问无穷。
流连于楹联的世界,精彩仍在继续……(责编韦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