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人急性心肌梗死的临床分析目的探讨青年人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发病的危险因素、临床特点、预后。
方法收集64例<45岁青年急性心肌梗死的患者及94例老年急性心肌梗死的患者进行对比,从冠心病的危险因素,临床症状、冠脉造影结果及预后4个方面进行回顾性分析。
结果本研究青年人急性心梗患者以吸烟、冠心病家族史阳性率与中老年组相比有统计学差异(P<0.05),青年人冠心病症状典型,造影显示以单支病变为主,并发症以心律失常为主,治疗预后好。
结论男性、吸烟、冠心病阳性家族史是青年急性心肌梗死的最主要危险因素。
Abstract:ObjectiveThis article aims to discuss the key risks, clinical symptoms and prognosis of youth AMI. MethodsTotally 64 cases of under-45 AMI are collected to compare with 94 senior citizen cases. The review analysis is completed in 4 dimensions, i.e. risks, clinical symptoms, coronary angiography. Results Youth AMI patients feature statistics variance (P<0.05) with senior patients, in terms of smoking and positive rate of coronary disease family history. The symptoms are with typical, e.g. single vessel shown on radiography; accompanied by arhythmia; positive prognosis after treatment. ConclusionThe key risks of youth AMI are male, smoking, coronary disease family history.Key words:AMI;Young man近年來,随着经济发展的加快,生活方式的转变,饮食结构的改变,社会竞争的加剧,急性心肌梗死的发病率呈现出上升的趋势,并且在中青年中的发病率明显增加,本文统计了2009~2011年,北京市顺义地区青年心肌梗死患者的危险因素、临床特点、冠脉病变,并与同期发病的老年冠心病患者的上述特点进行比较,从而对于青年心肌梗死的预防提供指导意义。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从2009年9月~2011年9月在北京市顺义区医院心内科住院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
青年组64例,年龄在25~44岁,平均年龄(37.1±4.8)岁,男性62例,女性2例。
中老年组94例,年龄在45~90岁,平均年龄(68.8±5.1)岁,男性51例,女性43例。
所有入选患者均符合中华医学会心血管分会制定的急性心肌梗死诊断标准[1]。
符合下列3条标准中的2条或以上:①缺血性胸痛的临床病史;②心电图的动态演变;③心肌坏死的血清标志物浓度的动态改变。
1.2方法比较两组患者的家族史、体重指数、吸烟史、高血压病、高脂血症和糖尿病等冠心病的危险因素,比较两组患者胸痛时发作的症状,心电图改变和心脏超声报告,所有患者在入院后,1个月内行冠脉造影检查,采用Judkins法常规体位投照,取多部位造影,冠脉主要分支任何一段直径狭窄50%即为单支病变。
1.3判断标准高血压2010年版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非同日三次血压收缩压≥140 mmHg和或舒张压≥90mmHg,或已确诊为高血压者;糖尿病2010年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诊断标准,对于空腹血糖6.1 mmol/L≤空腹血糖<7 mmol/L 者行口服75 g葡萄搪耐量试验(OGTT)试验,2 h血糖≥11.1 mmol/L者诊为糖尿病;血脂异常2007年中国成人血脂异常防治指南:总胆固醇(TC)≥6.22 mmol/L 或甘油三酯(TG)≥2.26 mmol/L或低密度脂蛋白(LDL)≥4.14 mmol/L或高密度脂蛋白(HDL)≤1.04 mmol/L,或已确诊为血脂异常者;吸烟史:至少吸烟1支/d,连续吸烟1年以上,长期吸烟但戒烟短于6个月者为吸烟史阳性;冠心病家族史:父55岁以前,母65岁以前患冠心病即为冠心病家族史阳性。
1.4统计学方法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采用t检验,以P<0.05为具有统计学意义差异。
应用stata 7.0软件进行分析。
2结果2.1两组危险因素的比较青年组在男性、吸烟、家族史方面明显高于中老年组。
而中老年组糖尿病、高脂血症及高血压患病率方面明显高于青年组,见表1。
2.2两组患者临床症状比较典型,占97.7%,与中年及老年组相比有统计学差异。
青年人心梗后患心律失常的比例占69.8%,与中年及老年组相比有统计学差异。
青年人心梗后心衰发生率低,仅占4.7%,与中年及老年组心衰占19.1%相比有统计学差异。
青年组与中年及老年组相比在心源性休克发生率比较无明显差别,见表2。
2.3两组患者冠脉造影检查结果比较青年组和中老年组比较,两组患者的急性心肌梗死的急性期左室分数无明显下降。
在青年组中,单支病变的发病率明显高于中老年组,冠脉造影显示中老年组的血管病变较差,见表3。
3讨论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和生活水平的提高,冠心病发病率逐年上升,并且急性心肌梗死(AMI)的发病年龄有提前趋势,青年人AMI患者人数不断增多[2]。
本研究通过分析本地区青年心肌梗死危险因素、临床表现和冠脉造影结果等3个方面,总结本地区青年心肌梗死的发病特点,从而为青年心肌梗死的预防提供依据。
本研究显示青年组男性心肌梗死患病率明显高于中老年组男性心肌梗死患病率,考虑与雌激素水平有关,青年组女性未绝经,雌激素水平较高,雌激素可抵抗、降解和排泄胆固醇,从而改善高密度脂蛋白与低密度脂蛋白的比值,并且能通过多种途径稳定血管内皮功能、抑制血小板聚集等,减少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
从冠心病危险因素方面分析,本研究发现吸烟为青年AMI 患者首要危险因素,吸烟促使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而且大量吸烟释放收缩血管因子而舒血管因子(如CO)减少,造成冠脉痉挛,导致原位血栓形成,使动脉粥样硬化板块不稳定,易破裂[3]。
本研究还发现家族史在青年冠心病患者中占有重要地位,早发的心血管病家族史是青年人AMI的一个重要危险因素。
研究显示有冠心病家族史的人发生AMI的时间要比家族史阴性者早10年以上[4],这与冠心病阳性家族史的青年患者,对餐后脂肪负荷的反应性减低,容易导致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有关[5]。
从临床症状方面,本研究显示青年人AMI 患者典型胸痛的发生率较高,心电图多表现为以ST 段抬高型心肌梗死为主,这与青年患者多为突然发病,冠脉迅速阻塞,心肌缺血區不能及时建立侧枝循环,机体生理功能较为健全,具有较强的心肌储备能力和组织修复能力,对疼痛较为敏感,临床以典型胸痛为主[6]。
老年患者多有高血压、糖尿病、血脂异常等多种基础病,冠状动脉粥样硬化为长期作用结果,冠脉侧枝循环丰富,且老年人痛域升高,感觉迟钝,对疼痛不敏感,从而老年心肌梗死患者的胸痛症状不典型发作,但是在心肌梗死的心衰以及心源性休克方面,老年患者占有较高的比例。
本研究分析显示冠状动脉造影检查发现青年AMI 患者冠状动脉病变轻,以单支狭窄为主,常见病变血管为左冠状动脉前降支中远段病变为主,很少累及左主干,血管病变轻,侧支循环少,梗死后并发症少,对心功能的影响较小,预后相对较好。
这与多项研究结果相一致,进一步研究发现,青年AMI 患者冠状动脉病变以单支及局限性病变多,多支、弥漫及钙化性病变较少,原因考虑青年心肌梗死病程短,糖尿病的发病率低有关。
老年AMI 患者以多支病变为主,可能与其糖尿病发病率高且血糖控制不理想有关。
本研究显示青年AMI以男性为主,吸烟和早发的心血管疾病家族史是青年AMI的主要危险因素,心肌梗死发作时胸痛症状典型,心律失常发生率高,但此类患者的血管病变程度轻,及时干预治疗,预后较好。
因此,戒烟限酒,适量运动,心理平衡,适当减压等措施是预防青年AMI的必要手段,尤其是对有心血管家族史的青年人更要及早开始并加强冠心病危险因素的预防。
参考文献:[1]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中华心血管病杂志编辑委员会,推荐在我国采用心肌梗死全球统一定义[J].中华心血管病杂志,2008,36(10):867.[2]Rossi M, Negri E,La Vecchia C, et al. Smoking habits and the risk of non-fatal 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 in Costa Rica [J]. Eur J Cardivasc Prev Rehabil, 2011,18(2):467-474.[3]张鸿修,实用冠心病学[M].4版.天津:天津科技翻译出版公司,2006:223-224.[4]Harpaz D, Behar S, Rozenman Y, et al, Family history of coronary artery disease and prognosis after first 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 in a national survey [J]. Caidiology, 2004,102(3): 140-146.[5]周琦,王归圣,王归真.不同年龄男性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临床特点对比研究[J].实用心脑肺血管病杂志,2011,19(1):6.[6]彭兴国,李孝全,刘克地,等.青年人急性心肌梗死41例临床分析[J].医学临床研究,2009,26(1):66-69.编辑/肖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