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换性与测量技术基础课程标准
【课程名称】
互换性与测量技术基础
【适用专业】
中等职业学校模具制造技术专业(三年制或四年制)
1.前言
1.1课程的性质
互换性与测量技术基础是中等职业学校模具制造技术专业(三年制或四年制)的一门专业核心课程,也是该专业的一门必修课程。
其功能是通过完成尺寸误差检测、形状误差检测、轮廓误差检测、定向误差检测、定位误差检测、跳动误差检测、表面粗糙度检测等学习任务,使学生掌握互换性与测量必要的基础理论知识和基本技能。
该课程是该课程是模具制造技术专业的基础技能课程,也是学生学习其它后续专业课程的基础。
1.2设计思路
本课程的总体设计思路是遵循任务引领、理实一体、做学合一的原则,根据工作任务与职业能力分析,以模具制造技术专业中的零件质量检测相关工作任务为依据设置本课程。
课程内容的选取围绕模具制造技术专业所需的零件质量检测职业能力培养需求,以“够用、实用、兼顾发展”为原则,充分考虑本专业中职学生对本课程相关理论知识和基本技能的需要,并融入模具工(四级)职业资格鉴定的部分要求。
课程内容组织遵循学生认知规律,以常用量具、量仪的应用和测量方法为主线,按模块分成零件尺寸误差检测、零件形状误差检测、零件轮廓误差检测、零件定向误差检测、零件定位误差检测、零件跳动误差检测、零件表面粗糙度检测等7个学习任务。
本课程建议学时数为54学时。
2、课程目标
通过本课程学习,学生具备互换性与测量技术基本理论知识,掌握零件加工质量检测基本技能,具备检测零件尺寸误差、几何误差、表面粗糙度,操作常用检测量具量仪、处理检测数据、编写检测报告等能力。
养成认真负责的态度,严谨细致的作风,善于沟通合作的品质,学会运用相关理论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并在此基础上达到以下职业能力培养目标。
职业素养目标
自觉遵守国家法律法规和政策,具有遵纪守法的意识;养成认真负责、严谨细致、静心专注、精益求精的工作态度;遵守安全文明生产操作规程,养成良好的安全操作意识;遵守相关国家标准,养成良好的规范操作意识和习惯;有较强的人际交往和沟通能力,具有团队合作意识;有学习新技术新方法的兴趣和能力,具备创新意识。
具备整理、整顿、清扫、清洁、素养的5S工作理念;树立产品质量意识和环保节能的职业意识。
职业能力目标
⚫能使用常用量具量仪对零件尺寸误差检测⚫能使用常用量具量仪对零件几何误差检测⚫能使用检测设备对零件表面粗糙度检测
⚫能对常用量具量仪进行日常维护保养
⚫能撰写零件检测质量分析报告
3、课程内容和要求
4、教学活动参考设计
5.实施建议
5.1教材编写建议
(1)依据本课程标准编写教材。
教材以应充分体现任务引领、做学一体的课程设计思想。
(2)以“学习任务”为主线,融入模具制造相关工作岗位对职业能力和职业素养的要求,吸收职业技能竞赛对职业能力的要求并结合职业资格技能鉴定的要求,把握本课程的知识点和技能点,按照“够用、实用、兼顾发展”的原则,循序渐进地组织教材内容。
(3)教材应以实用为主,体现互换性和测量技术基础课程的基础性和工具性。
教材要符合职业学校学生的认知规律,活动设计需内容具体,具有可操作性。
结合中职学生学习特点,增加创新内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4)教材编写应图文并茂,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加深学生对互换性和测量技术基础的认知。
教材表达必须精炼、准确、科学。
(5)教材内容应体现先进性、通用性、实用性。
要将本专业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等及时纳入教材内容,使教材更贴近本专业的发展和实际需求。
5.2教学方法建议
(1)在教学过程中,应立足于加强对学生实际操作能力的培养,以任务引领、项目教学为指导思想,努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以项目作为教学载体,以学生为学习主体,在完成每个教学任务的工作过程中学习知识,以“项目、讨论、演示、问题、启发、鼓励”等不同教学方式进行教学。
培养学生独立自主工作能力、将理论知识灵活的运用到工作中去。
(3)采用理论学习与课程实践相结合,充分利用学校、企业等提供的良好教学实践条件,围绕工学结合,创新教学方法,立足于培养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4)在教学过程中,要重视本专业领域新标准的贯彻以及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的发展趋势。
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规范意识和习惯,以及提供学生职业生涯发展新知识、新技能。
(5)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关注学生学习过程,给学生以必要的帮助、提示或者警示,有效地
控制教学质量。
收集学生学习优秀作品做展示,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培养创新精神和上进心。
(6)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积极引导学生遵守职业道德,提升职业素质。
5.3学习评价建议
(1)以学习目标为评价标准,采用阶段评价、目标评价、理论与实践一体化评价模式。
(2)关注评价的多元化,结合学习态度、课程作业、课堂提问、阶段测验、实验实训、技能竞赛及考试等情况,综合评定学生成绩。
(3)应在对学生全面考核的基础上,建立合理的学生成绩评定体系,可采用教师评价与学生自评互评相结合,过程性评价和结果性评价相结合,定性简述和定量评价相结合等方式,综合评价学生的学习成效,使成绩真正能够反映学生的学习情况。
5.4资源利用
(1)注重实验实训指导书、实验实训教材的开发和应用。
(2)注重挂图、模型、典型零部件、实物投影、多媒体课件、仿真软件等多种教学手段的合理应用。
有效创设形象生动的工作情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2)积极开发和利用网络课程资源,充分利用电子书籍、电子期刊、数据库、教育教学网站、微课、慕课、教育云平台等网上学习,使教学媒体从单一媒体向多种媒体转变,使教学活动从信息的单向传递向双向交换转变,使学生从单独的学习向合作学习转变。
(3)深化产教融合,企业参与学校专业规划、教材开发、教学设计、课程设置、实习实训,
促进企业需求融入人才培养环节。
推行面向企业真实生产环境的任务式培养模式,以建立企业工作室、实验室、创新基地、实践基地等方式,满足学生实习实训的需求,同时为学生的就业创造机
会。
(4)充分利用公共开放式实训中心资源,将理论教学与技能实训合一,满足培养本专业学生的综合能力的要求。
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