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政治心理分析

政治心理分析

政治心理分析方法一、事例阐释2008年6月22日凌晨0时27分,瓮安县公安局110指挥中心接到报警称,在县西门河大堰桥处有人跳河。

派出所接到110指挥中心指令后,迅速派值班民警赶赴现场,并通知119人员赶赴现场。

民警赶到现场立即开展救捞,因天黑施救条件有限,经持续紧张工作,于凌晨3时许将溺水女孩打捞上岸后,急救人员证实其已死亡。

其后,根据死者家属要求,当天下午,县公安局法医胡仁强对死者尸检,鉴定死者系溺水死亡。

23日,李树芬父亲李秀华、母亲罗平碧等人不满意尸检结果,认为尸检不公正而质疑自己女儿死因并提出再次尸检等要求。

6月24日,瓮安县公安局调查认定死者溺水死亡系自杀,死者家属对公安机关的结论不服,未将尸体领回处理。

当晚,县政法委维稳办副主任黄亚华参与继续组织双方调解,调解再次失败。

其中一位名叫张明的干警与死者一家属因为摩擦双方产生了冲突,随后由于张明在值班时被死者家属袭击,因此过后张明在幕后指使了几个人对该名死者家属进行报复,最后致使其轻微脑震荡、头皮损伤、胸腹部软组织损伤、鼻骨骨折。

6月26日,经县工作组多次做工作,死者家属表示同意县工作组的协调意见,答应在6月28日签订协议了结此事。

但6月28日16时,死者亲属邀约300余人打着横幅在瓮安县城游行。

16时30分许,游行人员到县公安局办公楼前聚集。

公安民警拉起警戒线并开展劝说工作,但站在前排的人员情绪激动,在少数人的煽动下,一些不法分子用矿泉水瓶、泥块、砖头袭击民警,并冲破民警在公安局一楼大厅组成的人墙,打砸办公设备、烧毁车辆,并围攻前来处置的公安民警和消防人员,抢夺消防龙头,剪断消防水带,消防人员被迫撤离。

20时许,不法分子对瓮安县委和县政府大楼进行打、砸、抢、烧,一度冲击临近的县看守所,整个过程持续近7小时。

有关部门统计,瓮安事件中,直接参与打砸烧的人员超过300人,现场围观群众在2万人以上。

这一事件中,瓮安县县委、县政府、县公安局、县民政局、县财政局等被烧毁办公室160多间,被烧毁警车等交通工具42辆,不同程度受伤150余人,造成直接经济损失1600多万元。

二、具体分析(一)从心理结构角度展开分析:政治心理的结构包括:1.政治动机:指直接推动个体活动以达到一定目的内部动力。

2.政治认知:是政治行为者对政治意识形态、政治制度和政治运行的感知、推测、判断和评价。

3.政治情感:是政治主题在政治生活中对政治体系,政治活动、政治事件和人物等方面产生的内心体验和感受,常常表现为对政治体系的亲近-疏远、相信-怀疑、热爱-憎恨、热衷-冷漠、服从-抗拒等积极和消极的情感反应。

4政治态度:态度是对某物或者某人的一种喜欢与不喜欢的评价性反应,它在人们的信念、情感和倾向性表现出来。

其中评价性反应泛指对某种事物的价值予以评定的历程。

为了让大家更好地理解以上的结构,我们可以结合今天带来的事例进行分析。

在事例中主要的任务我们可以分为群众和政府两类,而这两类都属于政治行为者。

首先事例中的被害人家属和当地群众不满政府所给的调查答复,这可以表明群众对政府的工作以及给出的结果不是听而任之,而是对其有进行判断,推测,这就体现了群众的政治认知。

其次,当地群众由于对政府所给出的答复的不满意,从而表现出怀疑的情感,并引起愤怒导致后来的群众游行情绪得不到控制,引发打砸抢烧事件,虽然政府所给出的答复不属于政治体系,但也是政府依照制度办事,人们对此变现不满愤怒等,体现了群众在这个时间当中的政治情感。

(二)从政治心理分析方法与运用角度分析:政治心理是一种低层次的政治意识,是人们对一定社会政治关系及其政治生活的一种白发的心理反映,通常表现为人们对政治生活某一特定方面的认知、情感、态度、情绪、兴趣、愿望和信念等。

与个体政治心理不同,社会政治心理以社会大众为其承载主体,亦可简称为政治心理。

政治心理对社会实践具有极为重要的能动作用。

本书中提到了四种心理分析方法,它们分别是个体政治心理分析、群体政治心理分析、社会政治心理分析、国际政治心理分析。

结合本事例,我们将以群体政治心理分析这一方法展开讲解。

对被害者家属的心理分析在贵州瓮安事件中,家属扮演着极其重要的角色。

1)李秀忠是死者李树芬的叔叔,首先李树芬尸体是他自己打捞出来的,曾经找警察求助过,然而警方一再推脱,说没有带工具,不会水性;当时天黑了,可能人已经死了,就等到明天吧,警方从安全考虑这方面问题,等到天亮了再去找船什么的打捞。

从政府这样的答复和处事方法,家属会如何看待政府对这件事情的态度?行为主义者做了大量的关于态度与行为一致性研究,及时、正确地了解民意对做出正确的政治决策、维持政治稳定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所以,由死者家属对政府处理事情的态度,也决定了呼吁群众游行紧密关联。

2)根据李秀忠口述:他到公安机关去配合调查,当时在公安机关与一个同志发生了一点摩擦,他问我干什么,当我就说了一句,我来玩。

他说你来玩,你就给我滚出去。

当时我就没出去,他当时很生气,当时就抓着我的头,打了我。

发生了这起冲突之后,当天傍晚6点多钟,李秀忠在街上遇袭,袭击他的是五六个陌生男子。

作为被害人家属,亲人遇害已经很悲痛,却还要因为政府与警察处事不当,遭到陌生人殴打。

而那些陌生人殴打,最后也证实是一名警察请来的打手。

简单的言语冲突,公务人员可以和人民发生肢体冲突,完事后,觉得不忿气,请打手来出气。

试问,就这样的公安机关人员,如何为人民服务,心理素质以及包容度极其低下,怎能理性地行使其职能。

而被害人家属因为丧失亲人,所以说话偏激也在情理之中,更何况尸体也是他们自己打捞出来的,难免会表现对政府工作态度的不满,正因为这态度发生改变,以至于行为也随之发生改变。

3)在打捞尸体的第二天上午,警方就做出结论,李树芬是自己跳水而死,与在场三人无关。

李秀忠和家人都无法接受这个结果,一气之下,把尸体放在了河边。

放了接近整整十天。

李秀忠认为:警方能给我们一个合理的解释,后来警方一直就认定她是自己跳水死的,我们无法理解,无法理解这事情,就说通过法医鉴定说她是溺水死亡,但是溺水可能这个大家都好理解,但是怎么溺水的?是她自己跳水,还是被逼下水的?家属在这个事件中,家属似乎是一直“督促”政府工作,要求打捞尸体、请求多次尸检、了解清楚亲人的死因。

面对政府的态度与做法,难免不气愤。

即使是后来很多谣言都是因为他们而起,但是他们在这次事件中也是无辜受害人。

导致后来游行的一部分人是因为这些家属愤愤不平而参与瓮安事件的。

综上所述,政治心理学引入“态度”研究,由于态度对行为的预测作用,态度理论认为,态度改变了,其行为也随之发生改变。

家属从一开始对政府的态度慢慢发生转变,到最后完全不满意的时候,拉起横幅,组织游行,即使打砸抢烧不是他们想要看到的结局,但是这也体现着他们政治态度的转变导致行为的转变。

对学生的心理分析学生在本次事件中,主要的导火线李树芬的死亡,紧接着就是大部分学生参与本次游行,但是令人吃惊的是在打砸抢烧中也有学生的身影,期间可能有一些是因为悲愤,但有一些是被黑帮所逼去的,有一个学生说,假如他们不去,黑势力就打他们,或者是找他们要钱。

所以他们不得不去。

在群体政治心理分析可知,首先,众多个人同时出现在一个场合并不是形成心理群体的必要条件;其次,一件激起个人某种共同情感的偶然事件企鹅是能够在段时间内使个人失去自己的个性,而形成某种群体心理(大多数个人的个性被狂热的群体情感所淹没),从而产生某种行为(更多的是政治行为)。

群体行为往往表现出强烈的情绪色彩,在很多情况下理智被情绪所支配。

群体中大众群体很容易收到暗示或者欺骗,并且这种暗示很容易在群体之中传染开来,加之在群体中很容易占上风的无意思品质,使得群体心理极容易表现出冲动、易变和急躁。

另一方面,群体往往喜欢措辞简明、语气尖锐、感情充沛的意见。

所以,学生在游行中,本着因为同学死亡感到悲愤,再者是对政府处理案件的不满,还有一些就是情绪强烈,也加入游行队伍中。

学生的群体心理表现都十分明确,甚至有一些在参与打砸抢烧事件后去警方自首。

即使学生还缺乏相应的政治知识,但是他们仍旧理性地分析事情的黑白。

学生参与游行体现政治心理分析的几点内容:1)情绪上容易冲动但表达方式渐趋理性化。

这主要是基于利益衡量的考虑,参与游行,可以助长游行气势,还同学一个公道。

2)政治参与重于形式而忽视实效。

学生作为众多群体中的一个群体,占有相当少甚至几乎不占有经济资源和政治资源,对政府的决策通常都起不到实际的影响,但是学生有一定的受教育程度,意识开化比较强的群体,对于情绪和态度的表达相当重视,所以学生在重大事件面前通常是以某种方式表达自己的态度和意愿但并不求效果。

对群众的政治心理分析本来只是一起刑事案件,为什么会演变成群体性事件?除了是在这起刑事案件中警察的不作为和家属不满结果外,瓮安县在矿产资源开发、移民安置、建筑拆迁等工作中,侵犯群众利益的事情,早已为这次的群体性事件埋下伏笔,李树芬死亡的案件成为了这次群体事件的导火线。

1)政治认同的弱化。

政治认同是指人们在社会政治生活中产生的一种情感和意识上的归属感。

”聊具体而言,主要是指社会成员对国家、政党、制度、政治价值观等的认可、接受与支持,是一定政治共同体及其政治权威获得凝聚力与合法性的重要心理基础。

在这次的群体性事件中,群众明显表现出对政府的不满以及不信任,最终引发了骚动。

2)群众法律意识淡薄,“讲理”而“不讲法”,非制度参与心理的滋长。

非制度参与是指突破现存制度规范的行为,也是在社会正常参与渠道之外发生的行为。

“即其可能是非法参与,也可能并不违法但不合程序。

近年来,由于征地拆迁、企业改制、移民补偿等多种情况和原因,不仅群体性事件的组织程度趋于提高,而且表现出一定的暴力性特征。

一些农村出现了减负组、“减税救国会”、“兄弟会”等组织,甚至有些群众对干部办公地、住所及其人身进行打砸烧和暴力伤害。

尽管体制内抗争依然是低收人群体的主导行为特征,但是体制外行动已较为明显。

3)集体行动的“易感性”和“去责任性”。

根据群体心理的去个性化特点,在集体心理中,人的才智被削弱了,从而他们的个性也被削弱了,异质性被同质性所吞没,无意识的品质占了上风。

人们在参与集体行为时通常表现出对某种行为有一个共同的态度, 并表现出类似行动, 这种共同的态度和类似的行动是人在相互交往过程中通过彼此情绪的感染而形成的。

很显然, 集体行动是在心理驱使下形成的。

作为个人, 他是理性人, 会对来自外界的信息进行过滤, 集体既然缺乏/个人才智的特征, 就会表现为非理性与无秩序。

因此, 无意识的集体或者其中的个体很容易在某种暗示的影响下, 因为难以抗拒的冲动而采取某种行动。

这可以称作是集体行动的易感性。

另一方面, 具有个人才智的个人会尽可能把行为控制在理性的范围内, 对于行为后果也是有顾忌的, 即责任感。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