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层次人才集聚模式与对策
B 2 0 0 4 0 5一2 0
1 3 2・
商业研 究
个地区、一个企业的发展起着关键的作用, 甚至是兴 盛之根本。 ( 三)创造性 这是高层次人才一大突出特征。高层次人才具有 较高的知识层次, 往往对自己学科的前沿知识了如指 掌, 对新知识、新思想、新成果有敏锐的洞察力,在 科学研究和实践中, 依靠自己驾御知识的能力、 创新 的热情和自己的察赋,在理论上突破,在实践中创 新, 把所掌握的知识、技能在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 各个方面创造性的应用,促进技术创新、理论创新、 知识创新和制度创新, 推动整个经济和社会的快速发
时间 里不会有太大变化, 这种磁力的 产生很大程度上 来自 于可以为高层次人才提供满意的净收益。
( 二)产业集聚推动型人才集聚 产业集聚, 是指关联度相对较高的产业在一定的 经济区域的集中和汇聚,或相关产业围绕某一主导产
( 四)流动性 这里的流动是指在市场经济条件下, 高层次人才 资源的流动,即由于受某些因素影响,从各个不同的 区域 ( 或企业)流向另外一些区域 ( 或企业)的过 程。这是人才为实现自 身价值增值而进行的市场投资
二 d e p e n d i n g m o d e , i n d u s t yg r a t h e r i n g m o d e , " b e l w e t h e r ' e f e c t m o d e , a n d g o v e r n m e n t d r a w i n g m o d e . T h e p a p e r p r e -
4 1 总第 3
商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业研 究
C d M ME R C I A L RE S E A 五C 万
文章编号:1 0 0 1 一 1 4 8 X ( 2 0 0 6 ) 0 9 一 0 1 3 1 一 0 3
高层次人才集聚模式与对策
孙 丽 丽 陈学中
5 0 0 2 2 ) ( 济南大学 管理学院 山东 济南 2 摘要: 在知识经济时代,对高层次人才的需求更加紧迫, 人才流动的自由度越来越大。高 层次人才集 聚作为人才流动的一个特殊行为, 促进人才价值的实 现, 越来越受到关注。高层次人才有四种集聚模 式,即: 收益优势依傍型、产业集聚推动型、“ 领头羊”效应吸引型和政府牵引型。分析人才集栗所 产生的效应,高层次人才作为人才流动的一种特殊方式, 有利于价值的最大化, 促进集聚发展,因 此,应采取一系列措施, 促进人才集聚。 关键词:高层次人才;集聚模式; 人才流动 中图分类号:F 2 4 0 文献标识码:A a n d S t r a t e g i e s o f
展。
深圳这些经济发展较快的地区依然是全国吸引人才最 多的城市。目前,北京、上海两个城市集中了全国 1 7 . 7 9 %的科学家和工程师,1 6 . 4 %的研究与开发人 员, 两项指标分别是甘肃、青海、宁夏、新疆四省、 区总和的7 . 4 倍和 6 . 7 8 倍。从地区分布来看, 高层 次人才集聚的第一梯级是沿海、沿江地区,如长江三 角、珠江三角、北京都是吸引人才的磁场。这在很长
s t i n g H i g h 一 l e v e l
S U N I ! - l i , C H E NX u e - z h o n g
J i n a n , S h a n d o n g ( S c h o o l o f M a n a g e m e w。 J i n a n U n i v e r s i t y ,
高层次人才的稀缺性与需求的缺口形成强烈对 比, 这在很大程度上加大了流动性。组织行为学的研 究结果表明, 高层次人才对所从事专业的归属感较 强, 对组织的归属感则相对较弱, 这可能是其高流动 性的一个内在原因。全国已经出台许多有关人才流动 与人才市场管理的政策、法规, 增加了几百家各类人 才服务机构帮助人才实现流动。随着知识经济的到 来, 可以 说高层次人才流动的自由 度将会越来越大。 二、高层次人才的集聚模式 高层次人才的上述特点, 特别是流动性, 为人才 集聚及其扩散效应提供了重要的先决条件。人才集 聚, 就是人才从各个不同的区域 ( 或企业)流向某一 特定区域 ( 或企业) , 这是人才资源流动过程中的一 种特殊行为。人才集聚有利于人才的优化配置, 可以 使高层次人才的价值得到最大的体现,即人才价值的 发现与回归。高层次人才集聚模式能够为制定政策或 对策提供参考依据。 ( 一)收益优势依傍型集聚模式 高层次人才所拥有的知识、 技能与能力, 不以 实物 形式 存在, 而是 存在于 高 层次人才的头脑之中, 外力无 法强制拥有和控制。因 此, 高层次人才的流动空间比 一 般人大得多。 假设人才供求市场是完全信息市场, 人才 流动可能 性大小可以 来看它的 净收益 ( P) N : 净收益 ( P )二 M 人才流动后收益 一 人才流动前 收益一 人才流动成本 当M P > O 时, 人才会考虑流动, 且M P 越大, 流 动的可能性和愿望越大,M P 越小,人才流动的可能
的稀缺性战略资源,是实施人才强国战略的重要力 量。笔者从高层次人才的特点出发, 提出了高层次人 才的集聚模式及其产生的效应, 并探讨了建立具有较 强吸引力的 人才集聚机制。 一、高层次人才的特点 ( 一)稀缺性 我国加人 Wf 0以来,越来越多的跨国公司涌人,
上的 高层次人才共 1 5 7 . 3 万人, 只占 专业技术人员总 数的5 . 巧%, 全国具有本科及以上学历的专业技术 人员仅占 全部专业技术人员的 1 7 . 5 %, 复合型高层
有 利 于 培 养 一 种 危 机 感 [ 4 ] 。
产业集聚有利于形成人才集聚, 但对于现代产业 集聚而言, 人才资源特别是高层次人才资源, 也是推 动它们发展的一股重要力量, 在高新技术产业集聚中 更是越来越重要。 研究发现, 知识和技术密集型的产 业集聚区往往靠近大学、科研机构, 这是互惠互利的 举措, 一方面, 高新科技产业集聚基本上是脑力驱动 或知识密集型的, 可以从大学、 科研机构得到满足该 产业所需的管理、 技术创新成果等,占 据人才资源的 优势, 减少研发的时间和费用; 另一方面, 大学和科
次 人才更为短缺〔 ‘ ] 。 不仅中国 如此, 而 且高层次人
才的 稀缺性已 经成为世界各个国家和 地区 所面临的重
要问题, 因此, 人才的国际争夺战也愈演愈烈。 ( 二)高投人高回报性 高层次人才比一般性人才具有更高的知识层次, 更广阔的视野, 但它的成长也需要高额的资金投人、 较长的教育周期和丰富的实践经验, 而且高层次人才 的 知识积累和知识更新是一个永无止境的 过程。 总之, 高 层次人才成长所要求的条件非常高, 不仅要有自 己 的努力, 还要有组织、 社会等各方面的支持和肯定。 对高层次人才的投人越大,回 报也越大。高层次 人才作为一种高附加值的能动性资本, 能产生比自 身 价值更高的价值, 带来巨大的效益。事实证明, 人 才, 特别是高层次人才, 对一个国家、 一个民 族、 一
s e n t s t h e s t r a t e g i e s o f a g g r e g a t i n g h i g h 一 l e v e l t a l e n t s . K e y w o r d s : h i g h 一 l e v e l t a l e n t s ; a g g r e g a t i n g m o d e ; t a l e n t l f o w
业, 基于专业化分工与合作的柔性集聚体[ [ 4 ] 。 产业
集聚对人才具有更强的吸引力, 容易形成专业人才集 聚。集聚范围内也会有人才的流动, 但这样的流动有 正面的作用, 一方面通过人才的流动使相互之间的经 验得以交流也会提高自 身素质,另一方面适度的竞争
和 运 作, 从而 实 现 人才自 身 价值的 最大化[ [ 2 ] 0
性 越 小, M P < O , 则 一 般 不 流 动 [ 3 ] 。
如果一个地区、企业或部门能为高层次人才提供 满意的净收益,在这些地方就比较容易形成人才集 聚。这里的收益不仅指收人这样一个单一指标, 还包 括工作的条件与环境、发展的前景、生活环境的舒
中国 加人 W f 0以来, 对高层次人才有了更多的 需求和更高的要求, 政府、 企业、事业等各类组织对 高层次人才的培养、吸引和使用都给予了高度重视。 全球化的 科技与经济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的 竞争, 尤 其是高层次人才的竟争。高层次人才对经济社会发展 有着重大的推动作用和深远的影响, 是决定组织命运
A b s t r a c t : T h e e r a o f k n o w l e d g e b a s e d e c o n o m y d e m a n d s m o r e h i g h 一 l e v e l t a l e n t s , w h i c h l e a d s t o f r e e r t a l e n t l f o w . . A a s a s p e c i a l b e h a v i o r i n t a l e n t l f o w , h i g h 一 】 e v e l t a l e n t a g g r e g a t i o n c a n p r a n o t e t a l e n t v a l u e , w h i c h i n v o l v e s 4 m o d e s i n c l u d i n g i n -
国内 市场与国际市场逐渐接轨, 竞争越来越激烈, 对 高层次人才的需求愈加强烈。虽然我国拥有人力资源 数量上的优势, 但高层次人才的比例严重不足。据统
计, 在全国2 9 个专业技术系列中,具有高级职称以
收稿 日期:2 0 0 5 - 0 5 - 2 7
作者简 介: 孙丽丽 ( 1 9 8 2 -) , 女,山东广饶人, 济南大学管理学院 硕士生。研究方向: 技术经济与管 理。 基金项目:山东省教育厅人文社科基金重. 点 项目,项目 编号:J 0 3 G 0 3 ;山东省软科学计划项目,项目 编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