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创新课堂教学管理的策略与方法】课堂教学管理的策略有哪些

【创新课堂教学管理的策略与方法】课堂教学管理的策略有哪些

【创新课堂教学管理的策略与方法】课堂教学管
理的策略有哪些
创新课堂教学管理的策略与方法
在新课改全面实施的大背景下,中小学教学与管理的内涵发生了质的变化,比如对课程体系建设、课程资源开发格外重视,对预定
俗称、习以为常的“备、讲、辅、批、考、评、纠”等常规管理持
理性反思的态度。

因此管理者要改变思维模式,要细化、优化管理
工作流程;管理者要学会系统思考、学会创造性、研究性的工作。

近几年,我国的基础教育正发生着深刻的变化,以素质教育为基础,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为目标的教学改革正在不断完善。

而教育最
重要的使命就是培养人的创新精神。

所谓创新精神,是指在解决问
题与学习过程中,推动主体经过变化、组合、探索,得出新成果,
获取新知识与新能力的受主体个性特征(如动机、态度、情感、兴
趣等)制约的一种特定心理状态。

如何创新课堂教学,使学生在轻
松的状态中,自觉的培养创新精神,将其创新潜能得以最大化的开
发与挖掘呢?我想,有以下几方面的策略和转变方法。

一、把握好创新课堂教学的七个策略:
1、注重营造教学的创新环境。

富有创新精神的人往往有着强烈的好奇心,环境对引发学生的好奇心有重要的影响。

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时,态度要和蔼可亲,以
微笑面对学生,有幽默感;同时,能创设引起学生学习欲望的环境;改变过去那种权威式的教学关系,建立民主、平等、亲密、和谐的
师生关系,让学生在没有教师、家长的压力下自主地、主动地学习。

而民主、和谐的课堂教学氛围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核心。

教师
和学生在人格上是平等的,学生是教育活动中与教师志同道合的参与者。

教师在课堂上要用微笑的神情、亲切的语言给予学生恰倒
好处的鼓励和点拨,尽量缩小师生间感情上的距离,让学生在民主、和谐的氛围中思考问题,解决问题。

所以说,教师要善于建立这种民主、平等、敢想敢思的优良学习氛围。

并且要爱孩子,要深入到学生中去,要做学生的朋友,消除
学生的畏惧心理;承认学生间的差别,让学生独立思考,尊重学生
发表的意见,允许他们有不同的想法,把学生真正当作学习的主人,启动学生积极、主动学习的情感,使他们产生强烈的创新欲望;让
学生始终处于民主、和谐、富于教育意味的环境中,引发学生的学
习动机,学生的创新意思,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2、充分挖掘教材的创新因素。

教材是知识的载体,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媒介,也是教师传播知识,培养学生能力的主要凭借。

教师对教材研究和熟悉的程度
直接影响着教学的效果。

要强化教材研究,提高教师驾驭教材的能力。

要看到,驾驭教材,就可以在课程改革中取得发言权。

而小学中,各科教材都具有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要素,在教学
过程中,教师要刻苦钻研,认真筛选,并在系统地钻研教材和设计
教学计划时,从有利于开发学生创新能力的角度出发,认真思考,
牢牢抓住教材中的“创思点”,发现教材中蕴含的创新原理,精心
设计,构建学科创新教学体系。

3、认真制定学科的创新目标。

学科的创新教学目标由三部分构成:(1)知识结构和学习水平。

用表格的形式列出各章节创新知识点及学生应达到的创新学习层次
水平。

(2)创新目标细目。

对各创新知识要点的不同层次学习水平
提出具体要求或做出具体解释。

(3)创新性形成练习题。

我们知道,教学目标既是出发点,又是归宿。

教学目标一旦确定下来,既有了
努力的方向,同时也有了衡量教学效果的标准。

所以说,创新教学
目标的制定是十分重要的,教师万万不可忽视。

4、积极训练学生的创新思维。

搞创新教育只能强化基础知识,而不能削弱基础知识,基础知识的传授与创新是一个辨证统一的关系,不能人为地把二者割裂开来。

正是基于上述考虑,我们强化基础知识教学,用坚实的基础知识作
为学生创新的资本,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用创新思维深化对
基础知识的理解,把知识学活。

而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要以发
散性问题为出发点,恰到好处地激发学生创新需要和提出创新思维
的要求,激励学生主动猜测与积极探究。

通过质疑过程,使教学呈
现合适的层次序列,促使思维处于高度活跃的状态;从而在教学中,师生共同展开多向思维,鼓励创新。

5、乐于听取学生的创新观点。

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

”世界上许多发明创造都源于疑问。

因此,教师要鼓励学生善于提问,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观点;而教师不应以教育者自居,应乐于听
取学生的不同意见。

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尽可能地给学生多点
思考问题的时间,鼓励学生从不同角度向教师提出探究性的、有价值的问题。

在现实生活中,有创意的学生对同样的事情往往能想
出和别人不同的意见。

所以,教师要具有接受学生不同意见的雅量,鼓励学生进行创新思维。

6、善于评价学生的创新能力。

教学过程是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生命的碰撞过程,不光是知识的传递,也是情感的交流,合作的运用。

所以教师在鼓励、激励
学生的过程中,不应仅满足于认知的评价,还应注意教师对学生的
情绪感染作用。

在注意表彰学生的创新活动时,鼓励创新发现,重
视创新活动过程,并给予积极的评价;且评价以考核学生的创新能
力为主要内容,特别是在完成作业时,鼓励学生提出多种答案,以
增强其创新思维。

7、精心组织学生的创新实践。

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常常是在活动中显示出来的,在实际活动中,学生可以充分动手、动脑,对其创造能力的开发和培养十分有利。

实践证明:实际活动可以激发学生的创新设想;还可以开阔学生的
视野,激发学生的热情。

所以,让学生参加感性趣的各种活动,在
活动中获得直接经验,发展他们的爱好特长及多种能力,使他们丰
富的想象在活动中不断的扩展,以巩固和发展课堂教学成果。

二、创新课堂教学中的五个转变方法:
1、把教师讲明白为主转变为引导学生自己省悟明白为主。

教师一直讲,学生一直听,教师讲得明白,学生也听得明白,这是单向灌输的主要表现之一。

而教师讲得明白,体现的是教师的能力,并非学生的能力,学生的能力不是教师讲出来的。

课堂教学的
效果始终体现在学生身上,学生作为教学目的的体现者,能否真正
掌握知识,就在于自己能否主动积极地去学习、去思考、去辨析、
去领悟。

我们提倡学生自己省悟获取知识,但不是一概否定教师的讲。

有些知识,学生凭已有的知识经验难以领悟到,教师必须讲解。

但这
种讲解是一种引导,区别于强制性的无目的的灌输。

讲要抓住时机,做到三个“切忌”:一是切忌匆忙。

问题提出后,教师要给学生留
足省悟的时间,不要迫不及待地讲解结论。

二是切忌浮躁。

有些教
师在问题提出后怕冷了场,总是串来串去,问这问那,常常会把学
生的思路打断了。

三是切忌在学生的“困惑”尚未形成时讲。

学生
的“困惑”一旦形成,就会产生强烈的求知欲,这时讲,就会达到“心有灵犀一点通”的良好效果。

的成功感和自豪感,这种成功感和自豪感同样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把题海战术、应试训练为主转变为指导学生应用所学知识解
决实际问题为主。

学习的目的全在于应用。

只学不用,知识的价值就无从呈现,就课堂教学而言,课本上的知识只是例子,学生在教师的启发诱导下,掌握这些例子,并能做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活学活用,且能运
用已知解决未知,才能达到教是为了不教的目的。

而当前的现状是,教师注重对学生应试能力的训练,而忽视了对学生应用知识解决实
际问题能力的训练,此其一;其二,教师在课堂上应用知识而非学
生应用知识,所以,要求教师把学生应用知识的权利无条件地交还
给学生。

首先,教师要为学生在课堂上应用知识创造条件、提供机会。

第一,应把设计习题的权利交还给学生;第二,应当把解决实际问题
的权利还给学生;第三,必须重视跨学科知识的应用。

4、凡是需要动手操作的内容,把教师演示为主转变为学生独立
操作为主。

动手能力差是我国学生的明显弱点。

究其原因,就在于我们的实验和操作,往往是老师先动手、先演示,然后学生在动手进
行机械的模仿,教师这样做遗害无穷。

其一,弱化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其二,忽视了对学生实验意识的培养;其三,扼杀了学生的
创造性思维。

5、把以强制性教学管理为主,转变为科学、民主的管理为主。

因素,实现师生间知识同步,思维共振。

学习者在轻松的状态中,激发出创造的热情,释放出巨大的学习潜能。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