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孢蘑菇栽培新技术 --------------------------------------------------------------------------------
作者:曹德宾 | 来源:中国食用菌论坛网 | 发布时间:2009-8-31 | 浏览次数:327次
1、双孢菇基料的处理原则:营养均衡、科学发酵、腐熟均匀,无病虫。 2、基料配方:麦草(或稻草)3000㎏,牛粪粉3000㎏,过磷酸钙60㎏,尿素40㎏,石灰粉80㎏,石膏粉80㎏,碳酸钙90㎏,赛百09药物1500克(30袋),食用菌三维营养精素(拌料型)1440克(12袋)。该配方最大限度的保证了基料营养的全面均衡,使得双孢菇菌丝健壮,生物量最大化。 除上述原辅材料外,玉米芯、玉米秸、棉籽壳、菌糠、沼渣、鸡粪、猪粪等均可作为栽培原料。 3、原辅材料要求: 所有原料均需新鲜、无霉变,麦草、稻草在作物收获季节,即应趁天气晴朗时及时晒干,玉米芯粉碎;牛粪摊开,用耙子将牛粪搓、敲,使之很快呈碎粉状态,然后过筛一次,将1厘米以上粪块进行再次制碎,最后牛粪成粉;鲜鸡粪、猪粪等充分晒干,然后加入2%石灰粉、2%过磷酸钙或钙镁磷肥,按粪水比1∶1左右加水拌匀,建堆发酵。约2~3周,粪堆中布满白色放线菌、体积重量比明显减轻、臭味大为降低时,即可摊开暴晒,晾干即可;沼渣,为正常产气的沼气池排出的腐熟沼渣,沼液pH值7~7.5,将鲜沼渣摊放于硬化地面,晾除水分或制干,含水率15%以下;生产中若没有碳酸钙时,可适当加大石膏粉用量,一则补充矿物质成分,二则缓冲基料pH值;石膏粉生、熟均可,但以生石膏价格合适;石灰粉应以生石灰加水分解后的新粉为好,时间过久、含水过高的也可使用,但应根据情况酌情增加用量。 4、发酵处理: 4.1预湿和建堆:将麦草直接加水预湿,维持2天左右,使之充分泡透。稻草、玉米秸、玉米芯等亦如此处理;棉籽壳、菌糠废料可在堆发酵前2~4小时加水拌匀即可。 除三维精素外,全部原辅材料进行建堆发酵。方式是一层草料、一层牛粪(鸡粪等)及辅料,层层堆叠。一般建堆时,牛粪应有剩余,不要全部铺于料中,应在料堆顶部用牛粪顺堆长堆起一尖顶,使之挡雨、挡料堆热量上升散发过多。建堆完成后,料堆极似一排无门窗的平房。温度计插入料堆1米高度处的料内40厘米左右,用以监测料温。 4.2:一次性发酵:自建堆之日算起,分别满6天、5天、4天、3天、2天各翻堆一次 目的是改变料堆中各发酵区域的位置,尤其使边料、底料、顶料等上一次发酵过程中温度处于偏低水平的基料,经翻堆后进入高温发酵区域接受高温,或者说使全部原辅料均匀地处于有氧发酵区,得到充分地发酵,并由此改变其理化性状,使营养得以有效的分解和转化。翻堆的方法:提前数小时对料堆喷水,使边缘草料得以充分吸水。翻堆时先将堆顶牛粪扒下来;从料堆的一端开始,先将边料取下,将堆内高温区料做新料堆的底部和顶部,将边料、底料、顶料翻入新料堆的中部位置。建新堆的程序仍同第一次建堆,将牛粪按层铺上,值得注意的是,在翻堆过程中,原料堆中的牛粪等辅料已很难完全取出再重新铺层,因此,只有尽量均匀地使之分布在各料层中。翻堆时应从第二层时开始适当补水,每层补水量视原料的含水而定,以湿透而不渗流为宜,以免营养成分尤其速效营养流失。第二次翻堆方法同上。第3次翻堆时,兑制800倍辛硫磷溶液,在每层料中均匀喷入,用量为每吨干料50千克左右,以驱杀侵入料堆中的害虫。最后一次翻堆时,调整基料含水率,并将三维精素均匀喷入,2天后摊开降温,并调配含水率至65%左右、pH值8左右,冷却至30℃以下或常温,即可进棚铺料播种。 4.3二次发酵法:室外发酵15天左右即可,将料进棚后,采用大堆方式,将全部基料顺床基堆成大堆,关闭所有通气孔、门、窗等,令基料自然升温,2天后,即可往棚内近地面处通入蒸汽,有条件的可分别从大棚四角通入蒸汽,可使棚温、料温迅速同步升高;自烧蒸汽时,尽量采用小型蒸汽锅炉,也可将多个油桶相接,注入水后大火猛烧,即可产生大量蒸汽,通过管道通入棚内,使料温、棚温同步达到56℃~60℃,并维持7小时左右。之后停止加热,使棚内温度缓慢自然下降,当测棚温降至50℃左右时,继续加热,通入适量蒸汽,保持该温度5天时间,期间应在每天中午气温最高时通风一次,注意通风时加大蒸汽通入量,以防料温大幅降低。一般维持6天,即可撤掉气源,通风降温。待料温降至28℃以下时,即可进行铺料播种。 自制优质覆土材料 制备覆土材料的原则:通透性好、有机质高、病虫基数低。 1、普通土制备:在生产季节来不及的情况下,可在一般耕地上取耕作层土壤,经适当处理后作为覆土材料。具体操作为:每100平方米栽培面积的菇棚,取约5000千克土后,边晒干边粉碎并过筛,使土粒直径0.5~1厘米和0.3厘米以下的分别占总量的50%,然后使用百病傻配合800倍辛硫磷边拌边喷,直至确认每个土粒上均有药液沾附时,建堆覆膜,一周后即可取用。使用时摊开土堆,稍晾内部废气即可进棚覆土。 该种材料制备简单,短时间内可用,省工省力。但由于土质不同而使生产效果难以保证,个别粘性土质将在菇床上出现“板结”现象,对出菇不利,因此,应以壤土为好,粘性较大的可掺入部分细砂,反之则应混入部分粘质土粒,以保证覆土的通透性或消除板结现象。 2、砻糠土制备:该种不过自制土的通透性能满足双孢菇菌丝的需求,生产效果不错。具体材料为稻壳、河泥淤土,重量比例约为1∶8~10;每100平方栽培面积准备500千克稻壳及辅料、4000千克河泥土;处理:河泥土边晒干边制碎,稻壳在4%石灰水中浸泡20小时左右,加入辅料堆酵使之腐熟,然后二者充分混合,并加水调含水率至20%左右,喷洒百病傻溶液并拌匀,然后覆膜,每2~4天翻堆一 次,约翻3~4次,摊开散发气味后即可使用。 没有稻壳资源时,可使用小麦糠壳替代,生产效果相同,但使用量应增加至700千克,辅料亦需相应增加。 3、腐殖土制备:腐殖土的使用效果,可与草炭土相媲美,不但其有机营养较高,而且速效类营养物质含量较全,作为覆土材料,其物理通透性、松紧度以及保水持水效果均佳,极有利于菌丝爬土和子实体生长,从而为生产奠定了基础。 配合材料:牛粪粉600~1000千克,豆饼100千克,钙镁磷肥80千克,尿素40千克,石灰粉60千克,石膏粉30千克。 操作:选近水源的地块,在约25平方米面积 (100平方米栽培用土量) 上,四周围土堰10厘米以上,将配合材料粉碎并拌匀后,均匀撒于地面,翻深20厘米以上,稍整平地面后,灌水与围堰持平, 约10天后带水作业重翻一次,而后继续保持水面高度。如此时气温较高,约10天左右,水面会有臭水泡冒出。气温30℃以上连翻3~4次后,水面将有大量臭水泡冒出,此后可将水放掉,使其自然晾晒,至土面有大量宽深裂纹时,将20厘米土层取出,置于硬化路面,边晒边制碎,然后参考前述喷入百病傻药液,覆膜约7天后即可使用。 4、沼渣土制备:随着越来越红火的沼气建设,沼渣在有的地方近成新的污染源,将之作为覆土材料的组成,不但可以消除污染,而且具有明显的有机成分高、长效营养、物理性状好、保水持水俱佳的优势,具沼渣资源者不妨一试。 配合材料:沼渣3000千克,秸秆粉1000千克,耕作层土壤4000千克,石灰粉80千克,石膏粉100千克,复合肥10千克。 操作:将沼渣秸秆粉加入辅料进行发酵,达到50℃后,翻堆一次,此后,每2天翻一次,连续翻堆10次后,即可与过筛的土粒混合,喷水使含水率达到20%左右,喷施百病傻溶液后,覆盖塑膜,堆闷15天左右,即为沼渣覆土材料。使用前,摊开土堆,晾除废气,即可进行覆土操作。 双孢菇的发菌管理 双孢菇发菌管理的原则:保证菌种质量、适度调控条件、掌握覆土时机、坚持病虫预防。 1、播种方法: 播种方法以二层料播种为最好,菌种用量为每平方米2瓶;方法是:床基两边各留10厘米左右不铺料;床基上撒播菌种总量的20%左右,上铺料厚约20厘米左右,稍压实使为14厘米左右,将菌种总用量的30%左右撒播到料面,上面再铺一层料,稍压实使之总厚度为30厘米左右,将剩余菌种的2/3撒到料表,采用“手抓法”使之沉入料内约3~5厘米深处,其余1/3菌种撒到料面,并随即用木板将料面压平,少量栽培时随即覆盖编织袋之类,也可不覆盖,对棚内喷洒百病傻溶液,注意层架栽培时,每层均要喷药,然后关闭菇棚通气孔,使之处于密闭状态,有利于菌种尽早恢复伤处,萌发定植。 2、发菌管理:菇棚密闭时间,可维持3~5天,以山东地区为例,常规播种一般于9月5日前后进行,届时最高气温仍可达30℃以上,但晚间则较凉爽,故维持3~4天即可。此后进入菇棚观察,菌种已萌发,菌丝大多在0.2~0.3厘米之间,最长可达0.4厘米以上,此时菌种即已经定植。打开通气孔的1/4左右,使之缓慢换气,如秋风干燥,可适当喷雾增湿,保持相对湿度在75%左右为宜。为防止杂菌孢子进入棚内形成危害,作为预防性措施,发菌期间应适当喷洒高效无残杀菌抑菌药物,生产中一般采取百病去无踪和赛百09交替使用,每3天左右喷洒一次。切忌喷施多菌灵、百菌清、甲醛类高残留药物。用药方向以喷洒棚墙、通气孔、地面及作业道为主。如果料面覆盖报纸类遮盖物,亦可对空间喷洒,注意尽量不要直接接触料面及菌种。 经约20天左右,菌丝可基本发满料内,可打开料内检查,基料厚度的2/3以上均有菌丝密布,少量已发至料底,即为覆土最佳时机。此时,料床厚度略有下降。 3、覆土处理:覆土的目的,主要是利用土壤的吸水性,保持基料的相应水分,并使覆土层作为“保温层”,让基料、菌丝处于相对恒定的温度条件下,同时,由于覆土材料中微生物及其代谢产物的作用,促使双孢菇菌丝纽结现蕾。覆土厚度应根据材料的理化性状决定,一般在3厘米左右,但如是草炭土材料,可覆厚至5厘米,如土质粘重或砂性土壤则可适当减少厚度至2厘米左右。覆土后将料床表面随即刮平,并随之喷洒适量清水将覆土层湿透,但不允许有多余水下沉至料内。此时料床厚度将在20厘米左右。 覆土后每3~5天对空间、墙壁、地面、作业道等喷洒一次百病去无踪溶液,用以预防杂菌类侵入。保持棚湿在75%~80%范围,温度调控可由高到低,如覆土后初期的3~5天,可调至30℃~32℃,5~10天阶段,调至24℃~28℃,第10天以上,最高以25℃为限,低限则可任其自然。棚内保持一定的通风,对土层内的菌丝生长是很有利的,但应注意不可强风猛吹,一旦畦面土层发白,即是通风过量、湿度偏低,即应迅速调整。 4、后熟管理:覆土后约20天左右,料床表面即有菌丝冒出,此时,应加强温度调控,尽量使棚温降至最低,并结合适当强度的通风,使表面呈稍干燥状态,不适宜气生菌丝出土,以使土层以下的菌丝继续生长和扩大,并在该阶段使菌丝达到生理成熟;当料床边壁或作业道边沿有子实体出现,即有“菇信”时,说明菌丝已达生理成熟,即可转入出菇管理。 双孢菇的出菇管理 出菇管理的原则是:调控适宜条件、强化气水管理、适时采收、提高质量。 1、水分管理:食用菌生产中,历来有“一斤菇,二斤水”的通俗说法,说明了水分的重要性,覆土层的调水是水分管理中至关重要的技术环节,有2种办法可供选择:一是采取多次勤喷的办法,细雾蒙蒙,使覆土层不是湿透而是洇透,用1~2天时间使覆土层达到最大持水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