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时期,攻击性行为是反社会行为中最具代表性、最突出的一种行为。[1]国内的调查发现,88.4%的独生子女有不同程度的攻击性倾向。[2]心理学家韦斯特进行了14年的追踪研究,发现幼儿期的攻击性行为与成人期的犯罪有密切关系,70%的少年犯在13岁就被认定具有攻击性行为,48%的少年犯在9岁就被认定具有攻击性行为,而且幼儿攻击性水平越高,犯罪的可能性也就越高。[3]基于此,本研究拟探讨幼儿攻击性行为的成因及其矫正策略。一、幼儿攻击性行为的表现在幼儿的攻击性行为中,很多属于手段性的攻击,即试图达到某一目的而产生的攻击性行为,它往往表现为争抢玩具,或者在游戏中争抢角色等等。具体表现为模仿性攻击和习惯性攻击。模仿性攻击是幼儿学习社会生活的一种基本形式,幼儿往往会按照电视或电脑中的武打动作进行效仿,对他人进行攻击。而习惯性攻击是有的幼儿多次出现攻击性行为后没有得到有效的矫治,因而养成了某种习惯,攻击行为频频发生。二、幼儿攻击性行为的成因分析(一)生理因素幼儿的某些生理特征(如荷尔蒙的分泌、外貌体征、体质、气质等),对攻击性行为的表现有一定
的影响。比如那些天生爱热闹的、爱发急的“难带
型”婴儿,长大后容易产生攻击性行为,但是生理因
素只是影响因素的次要部分。
(二)家庭因素
有研究表明,幼儿的攻击性与家庭教育模式有
关。高度攻击性幼儿大多数来自“绝对权威”和“过
度溺爱”类型的家庭
,这两类家庭类型的共同特征
是对儿童限制的失当。[4]“绝对权威”型的父母过于
控制幼儿的自主性,易于使幼儿产生逆反心理,产
生对抗的要求,并常常从父母的言行中学会攻击。
“过度溺爱”型父母则完全放弃对幼儿的限制,使幼
儿的利己排他行为滋长,一旦他们的某种需要受到
限制
,就会大哭大闹,以反抗来达到目的,从而导致
攻击性行为的产生。所以说家长过分溺爱幼儿、过
分要求幼儿、过分放任幼儿都是造成幼儿攻击性行
为的重要原因。
(三)环境因素
现代社会,环境因素对幼儿的影响越来越大。尤
其是电视大众化以后,幼儿用于看电视的时间逐渐增
多,电视中的暴力场面无疑为幼儿提供了攻击样板,
使幼儿在不知不觉中,模仿学习了攻击性行为。
(四)心理因素
心理学家多拉德认为
,攻击性行为的起因是挫
折
,当一个人朝着特定的目标前进时,一旦受到阻
幼儿攻击性行为的成因及矫正策略
吴霞波
*
(浙江省宁波市高塘幼儿园,宁波315000)
收稿日期:
2008-6-10
*
通讯作者:吴霞波,
E-mail:727319263@qq.com
[摘要]儿童时期,攻击性行为是反社会行为中最具代表性、最突出的一种行为。幼儿攻击性行
为受到生理、家庭、环境和心理等因素的影响。要纠正幼儿的攻击性行为,必须采取通过解决人际问题
的认知智能训练,提高儿童的认知能力;转变家庭教育中观念的偏差;正确利用大众传媒对儿童的影
响;培养幼儿的自我控制能力等有效策略,以便更好地促进幼儿的社会性发展。
[关键词]幼儿;攻击性;攻击性行为
StudiesinPreschoolEducation
学前教育研究
2008年第09期(总第165期)No.09,2008
SerialNo.165
—64—
碍,就会产生挫折感,而这种挫折感在行为上就表现为对人对物产生攻击性行为。[5]三、幼儿攻击性行为的矫正策略(一)对幼儿进行认知智能训练,提高他们的认知能力理解原因的能力能帮助儿童正确地知觉情境,是成功进行同伴交往的前提。一件事的发生总归有原因,对原因的正确理解是随后做出适宜反应的前提。从观察中发现,不管是攻击性儿童还是非攻击性儿童,当他们认为同伴是故意做出不友好行为时,他们更倾向于报复;当认为不是故意时,则报复很少。也就是说,对交往对象行为原因的认知决定着随后的行为,因此对儿童进行认知智能训练,提高他们的认知能力是非常重要的。认知智能训练采取小组训练和个别训练相结合的方法。小组训练采用Ladd等提出的系统的社会技能训练法———社会学习模型。社会行为技能是指幼儿在与人交往,在参与社会活动时表现的行为技能,包括交往的技能、倾听交谈的技能、非语言交往技能、辨别和表达自己感情的技能。而个别训练法则是对个别幼儿进行语言交流技巧训练,提高交往能力。许多拙于与人相处的孩子都缺乏与其年龄相适应的谈话技巧,他们不能用合适的语言把自己的需要传达给别人,也不能理解别人的需要和想法。因此,教师应先教给儿童基本的谈话技巧,帮助孩子得到社交的门票,从而被他人所接受。(二)转变家庭教育观念,给儿童以心灵安慰有攻击性行为的儿童之所以在解决冲突或人际交往中更多地运用攻击性的行为方式,不仅是因为其所想到的解决冲突或进行沟通的方法的数量少于一般儿童,而且也因为他们所想到的方法普遍带有攻击性倾向,这就与他们所受到的家庭教育有很大的关系。如有的孩子平时生性懦弱,小朋友欺负他,他也无法反击。于是父母就在家里教他:“有人打你,你就打他”之类的话,于是有一次就在他奋起还击的时候,反被同伴用指甲划破了脸。没想到,其父母非但不在自己和孩子的身上找原因,反而严厉指责老师没有看管好孩子,使教师工作不能很好地开展。事实上,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作为父母,应加强与孩子心灵上的沟通。因为加强与孩子心灵上的沟通,能使儿童对父母产生信任并从父母那儿学会正确解决问题的办法,父母应耐心仔细地倾听孩子的说话,了解他们的真实想法;尽量不要打断孩子说话,让孩子感到你十分尊重他;等孩子讲完
以后,父母对其讲的内容要作出反应。这样父母才
能更好地了解孩子的内心世界,从而彻底抑制其攻
击性行为。
(三)正确利用大众传媒对儿童的影响
大众传媒是一把双刃剑。在带给儿童美和享受
的同时
,也在潜移默化中让儿童接触到了许多不利
于儿童心理成长的因素。因此
,儿童在观看电视时,
家长应恰当地解释和评价他们所看到的电视节目中
的人物形象,比如说奥特曼,以此减轻电视暴力的影
响,培养幼儿的英雄主义情结。家庭成员在看电视时
应经常互相交谈,成人可以利用这种方式帮助幼儿
将行动与后果联系起来,以改变儿童对电视的反应,
强化电视的正面影响,减少负面影响。
(四)培养幼儿的自我控制能力
既要让孩子对侵犯性行为感到忧虑不安
,又要
培养他们的同情心
,把自己置于受害者的地位,设
身处地体会受害者的苦痛
,认识到侵犯行为所带来
的恶果
,学会对侵犯行为的自我反省和自我控制,
从而有效地抑制侵犯行为。儿童是在社会互动过程
中获得行为准则和社会技能的,而游戏训练正可以
为幼儿提供一个有利的良性的社会互动环境,使幼
儿在游戏中学会遵守规则,学会站在他人角度看问
题,学会建立和维护秩序,学会等待、轮流、合作、自
律等社会技能。
总之
,幼儿攻击性行为产生的原因众多。作为
教师
,应运用多角度的思维方式探明不同个体产生
攻击性行为的原因
,并选择相应的矫正策略以消除
幼儿的攻击性行为。同时
,要积极取得家长的配合,
加强家园联系,以便从根本上预防幼儿攻击性行为
的产生,促进幼儿社会性发展。
参考文献:
[1]蒋俊梅.儿童攻击性行为的影响因素及矫正.
教
育探索
,2002,(8)
[2]孙云晓.改变学校、家庭教育的28个观念(上).
中小学管理,1998,(5)
[3]黄小莲.攻击与被攻击幼儿教育策略浅释.
学
前教育研究,2006,(6)
[4]钱雪娟.
“攻击”后的反思———幼儿攻击行为
的家庭成因及对策.学前教育研究,2004,(10)
[5]王江华.浅谈幼儿攻击性行为.
临沧教育学院学
报,2005,(11)
—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