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把探索创新的时间和空间留给学生

把探索创新的时间和空间留给学生

把探索创新的时间和空间留给学生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编写的《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一文中写到:现在教师的职责已经是越来越少地传递知识,越来越多地激励思考;教师必须集中更多的时间和精力从事那些有效果和有创造性的活动。

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要由过去的重视教师教转变成重视学生学,由过去重视学生知识的积累转变成重视学生思维的发展,把思维的空间和时间留给学生。

一、把时间留给学生,为他们提供探索创新的机会
人类社会的创新发明,大凡不是某一个科学家凭空想象得到的,而是要进行不断的实践。

所以,给学生创新的时间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关键。

一节课的时间虽然有限,但如果老师把这些时间窃为己有,不给学生自主学习的时间,那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只是一句空话。

相反,如果课堂上多留点时间让学生自主探究、积极思考,既能牢固掌握本节课所学知识,又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如:学习正方形一课时,我给每人发了一张正方形彩纸,让学生先分别对折,再沿对角线折,这时学生发现正方形的四条边都相等,接着让他们用三角板的直角分别量一下正方形的四个角,他们又发现正方形四个角都是直角。

这样就把时间留给了学生,为他们提供了创新的机会。

二、要关注学习过程,把探索发现的空间留给学生
课堂是一个学生主动参与,亲自从事现实、有趣、具有挑战性
的数学活动的场所,是学生探究、交流数学知识,构建自己数学知识体系的场所。

学生的数学学习过程应该是他们的数学学习“再创造”的过程。

数学教学应追求这样的过程:学生带着自己原有的知识背景、活动经验和理解走进学习活动,并通过自己的主动活动(独立思考、独立或合作探究、与他人交流和反思等),去建构数学模型。

因此,我们的教学必须关注学生学习的整个过程,把课堂还给学生,把学习的权力还给学生,把探究发现的空间和时间还给学生。

例如,在教授“认识二分之一”时,我采取了如下方法:猴妈妈有一块月饼,打算平均分给两只小猴。

你们能帮帮它吗?学生用自己手中的圆动手操作,然后汇报,理解1/2的含义。

我们知道,一块月饼平均分成2块,每块是它的1/2。

你们能不能也表示一个1/2?有的学生用一张长方形的纸对折出了一个1/2。

(演示给同学看)有的用一张正方形的纸沿对角折出了一个1/2。

(演示给同学看)学生还举了其他例子:我的数学作业本已经用了它的1/2,一本故事书有120页,我看了60页,正好是它的1/2,等等。

三、提供充分的时间,放手让学生讨论,给学生创新的机会
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

”学生能够提出问题,就说明他们在思考问题,就说明他们的积极性被调动起来了。

作为教师,要留给学生提出问题的空间,让学生大胆提出问题。

在平时的教学中,我总是鼓励学生积极发表自己的意见,不完整的可以补充,不清楚的可以适时提问,各抒己见。

对学
生发表的不同见解,我从不轻易否定,而是追根溯源,让他们说出自己的思路,这样可以有效地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在很大程度上拓展了学生的思维,增加了对知识的好奇心和创造性,同时也培养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放手让学生说,使他们在没有心理压力的愉快气氛中进行活动,有利于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创造性,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四、结合生活实际,合理组织教材,培养学生发现数学问题的能力
数学教育能使学生获得作为一个公民所必需的基本数学知识和技能,为终身可持续发展打好基础。

所以教师必须开放小教室,把生活中的鲜活题材引入学习数学的大课堂。

然而,现行教材中,往往出现题目老化、数据过时、离学生的生活实际较为遥远的情况,如:加工零件、修路等方面的知识。

与信息技术发展迅猛的今天相比,教材的更新显然不能适应新形势的要求。

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联系生活实际,吸收并引进与现代生活、科技等密切相关的,具有时代性、地方性的数学信息资料来处理教材,重组教材内容。

如:在进行《年、月、日》教学时,可以出这样一道思考题:爸爸去外地出差了,小明在家一天天地数日子,盼着他快点回来。

两个月后,爸爸回来了,猜猜小明一共数了多少天?这里要结合生活实际,考虑到邻近两个月有可能出现的几种情况,因此答案是多样化的。

这样就把教材中缺少生活气息的题材改编成了学生感兴趣的、活生生
的题目,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学习中,让学生发现数学就在自己身边,从而提高用数学思想来处理实际问题的能力。

在自主探究中,教师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保护学生的创造性。

教师必须转变角色,充分发挥创造性,依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特点,设计探究性和开放性的问题,给学生提供自主探究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在自主探究的过程中,迸发创新的火花。

(作者单位江苏省淮安市洪泽县仁和中心小学)。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