副词“全”的语义指向研究本文主要从语义角度出发,在“全”与“都”的比较中,总结出它们的一些共性,同时试图发掘“全”自身的一些特点,从接受性上来看“全”的使用情况,并对此进行简要的说明。
标签:“全” “都” 语义指向接受性全指副词“全”与“都”在汉语中是比较常见的,对“都”字,学者们已经有了较为深入的研究,发表了多篇相关论文,但对“全”字的研究则相对较少。
本文力图从语义角度对“全”字进行一次比较深入的探讨。
一、副词“全”的语法意义及句法位置(一)“全”的全量解释及其存在情况“全”是全量算子,它要求所概括的对象是离散的(或可分割),如“橘子、苹果、香蕉”;或被人们主观认为可分为离散部分的,如“书全被看完了”,人们认为“书”可以被一部分一部分地看;再如“饭全被吃光了”,“饭”并非人们主观认为是离散的,而是被切割为以离散的方式存在的东西。
《现代汉语八百词》对副词“全”的解释为:第一,表示所指范围内无例外,都;第二,表示程度上百分之百地。
限于篇幅,这里只讨论表范围的义项,义项中说“表所指范围内无例外”无疑是正确的,但如果把它和“都”并列就容易让人产生误解,认为它们可以完全换用,其实它们还是有差别的。
“全”更侧重整体,给人毫无例外之感,“都”字却正如王还(1983)提出的看法,用在复数意义上表每一个。
这种区别可以解释很多相关问题。
下面先来看看“全”在句中的存在情况:“全”必须和一个表复数意义的名词性成分相联系,它的存在情况如下所示:1.“全”的有无似乎不影响句义,只是语气上有所不同,试比较:(1)他们回来了(2)他们全回来了。
在句意上二者并无很大差别,但例(2)和例(1)比较起来,不仅有总括而且还增加了强调的意味。
2.“全”的有无会影响到句子的意义,试比较:(3)他把书拿走了。
(4)他把书全拿走了。
例(4)可以明确“书”不只一本,而例(3)中的“书”则可能是一本也可能是多本。
3.有些句型中,“全”是必须得用的,如:(5)只要你肯学,什么手艺你全能学到手。
在例(5)中如果“全”不出现,句式就将发生改变,疑问代词就不再表示任指,而表示疑问。
(二)“全”的句法位置“全”后面必须接一个疑问词为主语的小句①,或接一个动词短语,否则句子不合法,如:(6)(你说)全谁来了?(7)(你猜)全哪些人迟到了?(8)你全放了它们吧!(9)这些人我全不认识!“全”必须与其指向目标共处于一个小句之中:(10)我们全知道他是凶手。
(11)*我们知道他全是凶手。
从例(10)和例(11)可以看出,作为“全”的语义指向,这里只能是表复数意义的“我们”,例(10)中的“我们”和“全”处于同一句法层面里,句子合法。
例(11)中的“我们”处于主句中,但“全”处于被包蕴的小句中,句子不合法。
二、“全”的语义指向目标类型及位置(一)“全”的语义指向目标类型1.普通复数意义的名词性成分1)由普通意义的名词加“们”表复数,如:朋友们、同志们、学生们;2)由并列性的名词成分表复数,如:小张和小李、老师和学生;3)由复数性的指量短语构成的名词性成分,如:那些人、这几名同学;4)表示类概念的光杆名词,如:犯罪分子全被一网打尽了。
这里“犯罪分子”就是表类概念的光杆名词。
这类词作为指向目标时,“全”可以不出现,句子成立。
2.表任指意义的代词(12)他什么全收。
(13)谁他全熟悉。
这里的“什么”和“谁”表示“所有东西”“所有人”的任指意义,所以可以成为“全”的指向目标。
3.“所有NP”“无论(不论、不管)NP”的形式由“所有”“无论(不论、不管)”加名词性成分表全称的概念,可以成为“全”的指向目标,如:(13)所有的人全来了。
(14)所有的同学全通过了考试。
(15)无论遇到多大困难,他全能顺利完成任务(16)不论家里发生什么事,全不放在心上。
这类词作为指向目标时,“全”必须出现,否则句子不合法。
4.表疑问的代词(17)(这时候,你)全想了些什么呀。
(18)这里面你全认识谁。
这里的“什么”和“谁”是问话者想知道一个集合里面的具体成员,当然里面也可以只有一个成员,如:(19)(这时候,你)全想了些什么呀?没想什么,就想你了。
(二)“全”指向目标的位置1.“全”可以指向句子中的主语(20)他们全没有来。
(21)所有的老师全去参加运动会了。
(22)谁他全认识。
(23)他什么全爱吃。
2.“全”可以指向句子中的宾语(24)我全教过他们。
(25)(在那,你)全看到些什么?“所有NP”“无论NP”作为指向目标,只能出现在主语“全”之前,如例(21)。
如果出现在“全”之后,则句子不合法,如:(26)*我全认识所有的人。
当表疑问的代词作为“全”的指向目标时,正如吕叔湘(1980)所说,它只能出现在“全”之后,如:(27)刚才他全说了些什么?(28)书全借给谁了?如出现在“全”之前,则或者是表示任指的代词,或者不成为语义指向目标。
三、不同类型指向目标共存情况考察(一)不同类型指向目标共存的原则吕叔湘先生(1980)指出“都”字在几个指向目标共现时,可以用重音来区别,我认为这在“全”字上也适用。
(29)这几天,我们全忙着筹备拖拉机手培训班。
同样以例(29)为例。
重音如果在“这几天”就表示主要总括“这几天”,重音如果在“我们”就表示主要总括“我们”。
但除了重音原则外,董秀芳(2002)认为“都”的语义指向还有其他原则可以参考,她提出的两条原则笔者认为对“全”字也适用:1.邻近原则。
在句子线性排列中,靠近“全”的名词性成分比远离“全”的名词性成分优先成为“全”的指向目标。
在例(29)中,如果没有强调重音,人们会将在线形顺序上更靠近“全”的“我们”优先理解为“全”的指向目标,虽然“这几天”也仍可以作为“全”的指向目标,但语义重心会落在“我们”上。
这不难解释,在语言中距离近的词比距离远的词易在语义上发生关系有很多方面的表现,这是符合功能语法中“距离像似”原则的。
正如陆丙甫(2004)中所说,距离远的成分如果想和中心语发生关系则必须使用有标记的形态。
从中可以看出距离对于语义的制约。
2.前置优先原则。
句中前置的成分会优先成为“全”的语义指向目标。
如:(30)那些题,我们全不会做。
在例(30)中,“我们”和“题”均可成为“全”的指向目标。
但由于作为宾语的“那些题”前置,所以优先成为“全”的指向目标。
这里还需要说明的是,有些句子的受事必须出现在“全”之前,成为“全”的指向目标,否则句子不合法,如:(31)那三碗饭我全吃了。
(32)*我全吃了那三碗饭。
对于这些必须前置的句子,从功能上解释,是由于他们的宾语基本都是“定指”的。
“一般说来,发话人意在引入新信息时往往采用不定指形式,而表示旧信息时往往采用定指形式。
”(张伯江,1996)而由于句子的信息编排往往遵循从旧到新的原则,越靠近句末信息内容就越新,因此作为旧信息的宾语只能出现在句首。
包括例(24),如果“他们”置于句首,其可接受性则更强。
那么根据上两条原则,“把”字句用介词将宾语提前,既符合临近原则,又符合优先原则,应该更易成为“全”的指向目标,事实也的确如此,如:(33)我们把那三碗饭全吃了。
句子只能理解为“那三碗饭”是“全”的指向目标,而不会理解为“我们”是指向目标。
如果上述两条原则发生矛盾时,“前置优先原则”起作用。
除上面两条之外,笔者认为还有第三条原则:3.疑问词优先原则。
在句中,作为语义指向的疑问词只能出现在“全”之后,而不能出现在“全”之前,否则就将表任指。
而疑问词将最先成为指向目标。
如:(34)你全教过他们什么?在这里,根据“临近原则”“全”的语义指向目标应该是他们,但在这里“什么”优先于“他们”成为“全”的指向目标。
由此可见,疑问词优先原则>临近原则(“>”表控制力前者强于后者)。
(二)不同类型指向目标的控制力上面讲到的不同类型的指向目标在句子中共现,其对“全”指向的控制力是不同的。
有时只有其中一个才可以成为“全”的指向目标,有时则都可以成为指向目标。
下面我们就考察一下前面说过的几类可作为指向目标的名词性成分在句中共现的情况:1.两个普通复数意义的名词性成分共现(35)这几天我们全在实验室做实验了。
(36)那些水果我们全吃了。
例(35)在没有强调重音的情况下,以一般人的语感,应该指向“我们”。
这符合临近原则。
例(36)语义指向应该是“那些水果”而不是“我们”,这也符合前置优先原则。
从它们的对比中我们可以看出,前置优先原则>临近原则(“>”表控制力前者强于后者)。
2.一个普通复数意义的名词性成分与表任指意义的代词共现:(37)什么他们全吃了?(38)他们什么全吃了?例(37)中的“什么”必须解释成“疑问代词”,根据上文所说,不能成为“全”的指向目标,句中只有“他们”一个指向目标。
而例(38)中的“什么”则只能解释成“任指”,和“他们”共同成为“全”的指向目标。
在垄断力上表任指的代词>普通的复数意义名词性成分,因此根据“临近原则”,只有“什么”靠近“全”是才能解释成“任指”,远离是则只能解释为“疑问”。
3.普通复数意义的名词性成分与“所有NP”共现(39)所有的家长全来接孩子了。
(40)*家长全来接所有的孩子了。
(41)所有的孩子全被家长来接走了。
(42)所有的孩子,家长全来接了。
从例(39)、(40)、(41)可看出,只有表“所有NP”的成分更靠近“全”时,句子才合法。
根据“临近原则”,“全”在没有其他原则支配的情况下应该优先指向它临近的目标,所以表“所有NP”的名词性成分>普通的复数意义名词性成分。
例(42)符合的则是前置优先原则。
同样,这里“所有的孩子”和“家长”的位置不能互换。
4.普通复数意义的名词性成分与表疑问的代词共现(43)你们全看见了什么?(44)你全教了他们什么?例(43)(44)中的“全”的语义指向是“什么”,符合疑问词优先原则。
同时也可以将其理解为:表疑问的代词>普通的复数意义名词性成分。
5.“所有NP”和表任指的代词共现(45)什么所有人全吃?(46)所有人什么全吃?这里对例(45)、(46)的解释与例(37)、(38)颇为相似。
理解上也基本相同,例(45)中“什么”只能解释为表”疑问”,而例(46)中则只能解释为表“任指”,根据对例(37)、(38)的分析,同理我们也可以看出,在控制力的强弱程度上,表任指的代词>“所有NP”的结构。
6.“所有NP”和表疑问的代词共现(47)所有人全买了什么?例(47)中“全”的语义指向是“什么”。
所以在控制力上表疑问的代词>“所有NP”结构。
不过由于“所有NP”和“什么”在控制力上的差距是不大的,而且当指向目标与“全”共存的可接受性不断减弱时,句子的语义指向也可能会受到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