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中美贸易摩擦Abstract: With the on-going growth of Chinese economy and import-export trade,and with the transitional period gained from the WTO negotiations by the main industries having come to an end, China has entered into a period of highly frequent trade conflicts, especially in the Sino-US trade. As we see it, the Sino-US trade frictions in recent years are focused on four following aspects: anti-dumping, intellectual property, RMB appreciation and countervailing, while the root cause is the imbalance of the trade. As the Sino-US trade environment is being more and more complex and ever-changing, we shall not only study reasons why we have entered a period of high Sino-US trade frictions, but also find out the social impact of the frictions. This is the primary task of this paper. Finally, we also made a number of policy proposals as to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the Sino-US trade friction.摘要:随着中国经济、进出口贸易持续快速增长, 以及入世谈判中主要产业获得的过渡期大部分结束, 中国已进入贸易摩擦多发期,尤其是中美贸易摩擦更是屡见不鲜。
在我们看来,中美贸易摩擦近年来主要集中在“反倾销”、“知识产权”、“人民币升值”、“反补贴”四个方面,而产生摩擦的根本原因就是中美贸易不平衡。
面对复杂多变的中美贸易环境,我们不仅要研究中美贸易进入摩擦高发期的原因,而且要了解这些贸易摩擦对我国造成了哪些影响,这就是本文的主要工作。
最后,针对贸易摩擦的现状,本文还提出了一些对策建议。
关键词:中美贸易;贸易摩擦;产生原因;解决途径。
引言:本文大致可以分为三大部分,一是对中美贸易摩擦历史进程及其特征的分析,二是对现阶段中美贸易摩擦表象及其原因的探求,三是对中国政府可能采取的应对贸易摩擦措施的讨论。
正文:一、中美贸易摩擦历史进程及特征分析自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中国实行改革开放政策以来,中美贸易的发展大体经历了三个阶段。
1978~1989年期间,中美贸易的规模有限,增长也较为迟缓。
摆脱了众所周知的非经济因素影响以后,以1992年中国开始推进市场化改革为契机,20世纪90年代的中美贸易发展,无论是规模还是增长速度都上了一个新台阶。
进入21世纪以后,中国“入世”更是给中美贸易发展注入了强劲的活力,中美贸易取得了长足进展。
到2008年,中美双边贸易总额增加到创纪录的3337.4亿美元1。
中美贸易规模之大,发展速度之快,为世界所瞩目,也必然成为影响两国经济乃至世界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
2图表 1 改革开放以来中美贸易总额的变化3当然,贸易合作不可避免地会带来贸易摩擦。
就当代国际关系视野来看,作为中美经贸关系的一部分,中美贸易摩擦的历史进程应该统一于中美经贸关系和中美政治关系的大历史进程之中。
我们认为,当代中美贸易摩擦的历史进程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1)1980-1989年的经济性摩擦阶段;(2)1990-2001年的政治化摩擦阶段;(3)2002年至今的制度化摩擦阶段。
(1)1980-1989年的经济性摩擦阶段从现有资料来看,1979年1月欧共体对中国出口的糖精进行反倾销行为是中国对外贸易史上的首例反倾销案件;中美建交以后的第一次双边贸易摩擦发生1数据来源:中华人民共和国商务部网站/2《理性透视中美贸易摩擦》周文贵,周晓宇(文献来源: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于1980年,当年的7月2日美国对中国的薄荷醇进行了首次反倾销调查。
1 1980-1989年的中美贸易摩擦主要集中在纺织品的配额问题上。
纺织品一直以来是中国输美的最大宗商品,也是中国最有竞争力的出口拳头产品和争取外汇的主要来源。
中美恢复经济关系以后,中国也是从纺织品对美出口开始,积累了宝贵的外汇,为国内经济的起飞作出了积极的贡献。
1979年美国政府单方面宣布对进口中国纺织品的七大类商品实行限额,中美展开了第一次纺织品协定的谈判。
1980年、1983年和1987年中美达成三个纺织品协定,美对华纺织品配额限制品种由最初的8种扩大到87种,覆盖了中国输美纺织品的85%,主要包括对绵运动杉、运动服、太阳浴衣、棉布西服式男上装和男童上装、棉布睡衣和便服等进口的限制,而且美国的行为经常是单方面的,中国对此作出了强烈的反应。
期间,中美贸易摩擦的另类问题就是反倾销问题,此类商品是附加值较低的机电产品和化工产品,主要有打火机和工业用品之类的东西。
1985年后,中美贸易中的转口贸易问题又日益凸显出来。
2这期间,美国处理对华贸易摩擦的主要方式和手段,除了谈判签订协议以外就是实施反倾销报复,对中国进口产品实施高额关税。
据统计,1979-1989年间,美国对华实施反倾销的数量是18件,其中对机电产品的反倾销有4件,对纺织品的反倾销有12件,其他2件,分别占同期世界所有对华反倾销数量比重的6%、12%和3%,涉及金额10多亿美元。
3这期间,中美贸易摩擦的主要特点有:(1)大多数贸易摩擦的起因都在经济性质的范畴内,且多表现为技术性问题,这种现象是建立在这个时期内中美两国良好的战略合作关系基础之上。
期间,双方都将经贸关系作为战略合作关系的有益补充。
(2)就主体的行为来说,所有的摩擦基本上以美国为主动,中国处于被动的地位。
(3)所有摩擦解决的模式为:美国提出调查和立案——中国提出解释——美国作出裁决和制裁——中国作出让步——双方达成协定。
针对美国的反倾销裁决,中国消极对待,少有应诉和抗争。
(4)贸易摩擦的商品对象与中国对美出口最大宗的商品基本一致,大多数摩擦集中在低附加值的纺织品、化工材料和1资料来源:中华人民共和国商务部网站/2中国社会科学院财贸所课题组:《同异之间——我国与美日欧大国经济摩擦的特点分析》《国际贸易》2004年第3期3中国社会科学院财贸所课题组:《同异之间——我国与美日欧大国经济摩擦的特点分析》农产品等劳动密集型的初级产品上。
1(2)1990-2001年的政治化摩擦阶段1989年6月中国国内发生的政治事件,以及后来东欧与前苏联的突变改变了中美的战略合作关系。
冷战结束后,美国对中美双边经贸关系的性质和目标的认识发生了质的变化。
由此,中美双边的贸易摩擦日益恶化。
1990-2001年间的中美贸易摩擦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1)最惠国待遇问题。
最惠国待遇其实就是正常贸易待遇,它是指美国给予“非市场经济国家”的最惠国待遇期限只有一年,需每年经审议后才能延长,它是冷战的产物。
1989年前,由于战略合作的需要,这种审议不过是例行公事。
但自1990年后,每年一度的最惠国待遇审议便成为中美两国和美国国内对华政策辩论的一大焦点。
1993年克林顿还将对华最惠国待遇与人权挂钩。
2001年12月27日美国总统宣布给予中国永久正常贸易关系地位,从而结束了这场自1980年以来的年度审议的争议。
(2)知识产权问题。
知识产权问题是1990年代中美贸易纠纷中的核心,中美之间围绕知识产权的争议好几次走到了贸易战的边缘,因为美国经常以“特别301条款”对中国进行威胁。
虽然双方于1992年1月17日签署了《中美关于保护知识产权的谅解备忘录》,但美国将中国经常列入年度特别“301”报告里的“重点观察国家”的名单之中。
(3)纺织品配额限制问题。
由于输美纺织品贸易对中国贸易和经济发展的重要性,在整个1990年代里纺织品贸易的配额问题依然是中美贸易摩擦的焦点。
在中美之间签订了第四和第五个纺织品协议的前提下,美国仍然不顾中国的反对,经常单方面违背协议而每年连续扣减中国所获的配额,同时还以虚假的转口贸易为借口对中国进行反倾销立案,使双边纺织品贸易摩擦冲突不断。
(4)反倾销问题。
据统计,1990-2000年间,美国对华实施反倾销事件共61起,反倾销行为的频率明显加大,而且其处罚的随意性也更大,其中中国企业消极应诉及其所产生的“连锁反应”是主要诱因。
(5)贸易平衡与市场准入问题。
中美贸易逆差问题是一个比较复杂的问题,既有统计的原因,也有贸易转移的原因,还有历史的问题。
据中国的统计,在双边贸易中,美国从1993年才开始处于逆差的地位;而美国的统计显示,从1983年起美国就处于逆差地位。
1990年代,美国以双边贸易不平衡问题为由,公开指责中国对其产品出口设计贸易壁垒,对中国施加更大开放市场的压力。
1992年10月,中美达成了市场准入谅解备忘录。
1993年后,中国由被动开放向主动开放市场方向转变,市场准入问题得以缓解。
这期间,美国处理对华贸易摩擦的方式和手段仍然以反倾销的贸易报复为主,同时加大了对经济制裁手段的使用力度。
经济制裁是西方国家围堵共产主义国家的惯用伎俩,也是美国防范和遏制中国的重要手段。
1989年至1991年美国对中国实行全面的经济制裁。
1992年后情况逐渐好转,但美国一直保持对中国出口实行歧视性的管制和禁运政策。
在1990年代,美国对华实施经济制裁的主要内容是以防扩散为由限制对华的高技术贸易。
1(3)2002年至今的制度化摩擦阶段2001年底中国正式成为世界贸易组织成员国以后,中美贸易进入加速发展时期,但入世的效应也激发了双边贸易摩擦的日益加深。
由于世界贸易组织机制的存在,中美贸易摩擦进入了新的历史阶段。
中国入世以来,中美贸易摩擦的焦点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1)贸易不平衡问题。
据统计,2003年中美贸易总额为1263亿美元,中国对美的出口额为924.7亿美元,进口额为338.6亿美元,中国对美贸易的顺差为586亿美元。
由于存在较大的贸易逆差问题,美国便要求人民币升值,同时将国内制造业270万的失业责任也归咎于此,这是不公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