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合同能源管理(EMC)项目
第一章建筑合同能源管理(EMC)中国市场分析
一、行业概况
1、建筑节能行业及简介
广义的建筑节能产业包括建筑新能源、节能、环保三大产业。狭义的节能指建筑在能源传输、转换和使用过程中降低能源消耗、提高能源利用效率。现阶段,相对于新能源和环保产业,狭义的节能产业经济效益最突出,在中国现阶段的发展潜力和市场空间最大。
2、建筑节能行业规模
从整个节能行业来看,随着中国合同能源管理(EMC)的发展,未来发展空间非常巨大。根据中国节能协会节能服务产业委员会(EMCA)提供的数据,该协会认为,节能服务业的市场总规模大约在4000 亿左右;从另一方面看,我国目前一年耗能源接近30亿吨标煤,如果每年节约10%,就是每年3亿吨标煤,3亿吨标煤,假设每吨需要三千块钱去改造,就是一万亿元的市场。
从建筑节能行业看,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统计的数字显示,我国每年新建房屋建筑面积近20亿平方米,其中80%以上为高能耗建筑;既有建筑近430亿平方米,95%以上是高能耗建筑,单位建筑面积采暖能耗为发达国家新建建筑的3倍以上。其中商业建筑的面积约占全国建筑总面积25%左右,而住宅则占据了剩余部分。
目前,建筑耗能已与工业耗能、交通耗能并列,成为我国能源消耗的三大“耗能大户”。据建设部统计,建筑的能耗(包括建造能耗、生活能耗、采暖空调等)约占全社会总能耗的30%,年增速为8%-10%,尤其是建筑耗能伴随着建筑总量的不断攀升和居住舒适度的提升,呈急剧上扬趋势。单位建筑面积能耗是发达国家的2 至3 倍以上,其中最主要的是采暖和空调,占到20%。2006年底,全国政协调研组就建筑节能问题提交的调研数据显示,按目前的趋势发展,到2020年我国建筑能耗将达到10.9亿吨标准煤。按照建设部测算,我国若达成2020 年城镇建筑达到65%节能率(相对于在05 年基数上再节能30%)的规划,未来12 年,这一领域的投资额将达到2 万亿元,每年的经济效益也高达数千亿。可见,中国的建筑节能技术的市场潜力巨大。
3、建筑节能行业发展状况
我国自1986年起开始推行建筑节能,期间,《节约能源法》、《公共建筑节能设计标准》、
《民用建筑节能条例》也颁布实施,但到目前为止,建筑节能依旧难推开,面临重重困难,出现地产企业无动于衷,节能公司难以进入,消费者不愿“埋单”的现象。
智能建筑讲求节能的程序中,实现节电节能是重要的一环,国外系统节能率一般可达30%左右。然而目前中国在智能建筑中,建筑节能和智能建筑远远落后世界先进水平,现有建筑只有5%左右实现了节能。
通过大力推广建筑节能材料、对存量建筑智能化和新建智能建筑可以节约能源,减少对电力的过分消耗,是实现节能减排,建设节约型社会的重要手段,但真正能做到这一点的建筑商极少,况且中国现在在建筑节能方面,目前该领域仍然处于起步阶段,行业需要快速发展还有待更多刺激性和推动性的因素。究其原因主要有两方面因素一是市场管理,二是技术管理方面的问题。市场管理的问题表现为,工程商为了减少成本运营而省掉节能系统的安装,以及不规范工程建造的大量存在.技术管理方面的问题工程实施本应形成密切配合,环环相扣的运转,然而,实践表明,目前其中各个重要环节常常脱节,给节能系统带来了严重的后果。从技术管理方面看,真正进入市场,能进行有效能源管理的厂商并不多,而且主要集中在商业建筑、工业建筑等方面,而住宅领域基本是空白。
4、合同能源管理(EMC)简介
能源管理服务,又称为合同能源管理,是节能领域的一项新兴事业,是指由专业的节能服务公司与客户签订一份能源管理合同,经节能建设、改造或管理,那些节约下来的能耗费用,就用来支付该节能项目的成本,使合同双方共享效益、实现双赢。
合同能源管理的定义概括地说明了合同能源管理的商业模式,即节能服务企业与用能单位以契约形式约定节能项目的节能目标,节能服务企业为实现节能目标向用能单位提供必要的服务,用能单位以节能效益支付节能服务企业的投入及其合理利润的节能机制。
举例说明,一家企业每月的运营电费是1000万元,经节能服务公司采用汰旧换新、改进工艺、加强维护、监控能耗等等技术与管理措施后,在生产同样产品的条件下,电费却只用了700万元。而省出来的这300万元节电效益,经过事先合同议定的分成比例,为业主企业与节能服务公司所瓜分。通常这种分成比例节能公司占到8成甚至9成,这是因为在这种合作中,节能服务公司实际承担了设备采购和安装等成本,必须获得更多的分成才有可能盈利。
对于业主而言,这是再省心不过的买卖。业主不用劳心劳力地去承担节能过程中的资金、技术等一切风险,项目的前期资金投入全部由节能服务公司负责融资,项目的建设也全由节能服务公司承担。而节能服务合同到期后,节能服务公司帮助建立的高效节能设备以及其后的节电效益,更是全归业主所有。
这是一种典型的双赢合作。业主可以以“零投入”的代价实现节能减排,做到“名利双收”;对于节能服务公司来说,只要正确评估技术风险和项目的商业可行性,同样可以获得经济效益。
5、合同能源管理(EMC)的发展状况
实践证明,合同能源管理(EMC)的高速发展,能很好的解决中国的节能难题。在欧美发达国家,从上世纪70年代的“石油危机”开始,这种全新的能源合同管理机制就已经开始推广起来,目前节能服务公司已经形成了庞大的节能产业。相比之下,中国的步伐略显迟缓。直到1998年,中国政府才与世界银行、全球环境基金一起共同开发和实施了“中国节能促进项目”,第一次将合同能源管理机制引入中国。当时,世界银行提供6300万美元的贷款,欧洲委员会和全球环境基金则分别提供了500万美元和2200万美元的赠款,分别在北京、辽宁、山东成立了三个示范性能源管理公司。据中国节能服务产业委员会对三家示范能源管理公司的统计看,截至2006年6月30日,该三家示范ESCO累计参与了475 个节能项目,投资总额13.3 亿元,累计获得净收益4.2亿元的同时为业主创造了34-42 亿元的节能收益。
然而,十几年过去,中国的合同能源管理市场却一直不温不火,根据国家发改委提供的数字,到2009年末,中国拥有节能服务公司约500家。如果单独与自己比,十余年间,中国的节能服务公司数量增长了十多倍,发展不可谓不快,但若与国际上比,这个数字仍然十分落后。比如,人口只有中国十四分之一的瑞典,其拥有的节能服务公司数量,却是中国的近8倍。
参照目前欧美等发达国家的节能产业,其快速发展,离不开合同能源管理模式的全面推广。在这种运作机制下,以赢利为直接目的的专业化“节能服务公司”的发展亦十分迅速。作为ESCO(能源服务公司)的发源地,美国的合同能源管理产业的市场产值已经占到全球节能服务业产值的2/3。据美国国家能源服务公司协会统计,2008年美国节能服务业的产值接近55亿美元。
2010年是我国第十一个五年计划的收官之年,作为节能减排的市场化运行模式——合同能源管理受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重视。这一年合同能源管理得到了更加广泛宣传,更加全面推广。在这一年内,国家级扶持政策频频出台,用于支持合同能源管理方式在工业、建筑、交通领域的应用。各地方政府也纷纷积极响应,为节能服务公司发展创造了前所未有的政策和市场环境。
6、建筑合同能源管理(EMC)的发展状况
从事合同能源管理服务(EMC)的公司,由于需要承担前期的设备购买费用,面临着投入的巨大压力。国内建筑能源管理服务商业模式中尚缺乏金融机构信贷的有效支持或者是国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