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欧洲文明史

欧洲文明史

欧洲文明史
第一讲、宏观视野下的东西方文明
古希腊→近代文艺复兴→宗教改革
一、什么是文明
1.人类所创造的财富的总和,包括物质和精神文明
2.标志:城市、文字
二、几大文明
1.两河文明:亚洲幼发拉底河和底格里斯河流域,又称美索不达米亚文明。

(3500年前左右形成,4000年前开始)
2.尼罗河文明:发源于非洲尼罗河流域。

(3100年前左右形成,4000年前开始)
3.印度河文明:发源于亚洲印度河流域。

(2500年前左右形成,3000年前开始)
4.爱琴文明:发源于希腊爱琴海地区。

(形成于2000年前)
5.夏商周文明:发源于亚洲黄河流域。

(形成于2100年前)
6.奥尔梅克文明:发源于中美洲。

(形成于1200年前)
三、宏观视野下的东西方文明
1. 夏商周(前21世纪—前770年)中国文明之起源。

2. 春秋和战国春秋(前770年—前476年)王室衰微,诸侯割据的状态,它是我国奴隶社会逐渐解体,封建制正
在孕育的变革时期。

因为生产力的发展,战乱也增加。

春秋五霸。

战国(前475年—前221年)封建制确立时期。

封建地主所有制及封建生产关系的确立,以及封建
集权政治的初步形成,是我国完成封建化进程的根本标志。

两个飞跃:封建经济和思想文化的飞跃。

3.秦(前221—前207)封建专制主义,“使黔首自实田”,统一文字,焚书坑儒,王朝版图,农民起义。

4.两汉(前206—后25年)发展、深化、过渡(政治、经济、民族关系)
5.三国两晋南北朝(后189—后581)分裂割据、民族融合
6.隋唐(后581—后618)(后618—后907)重归统一、封建社会的发展、发展、总结、过渡
7.五代十国(后907—960)重新分裂
8.两宋(后960—1127)(后1127—1279)分裂对峙、民族融合、探索新路
9.元明清(1271—1368)(1368—1644)(1644—1911)重归大统一,封建社会的总结
第二讲、古希腊——欧洲文明之起源
一、国家历史概念上的五个阶段
1.克里特—迈锡尼文明,或称爱琴文明(前2000—前1200)
早期奴隶制城邦文明(青铜器文明),克里特岛,西有地中海,北有爱琴海、黑海,南有红海,地理位置优越,克里特文明是希腊文明的起源
2.荷马时代(前11世纪—前9世纪)
历史的后退,氏族部落重新占据统治地位,希腊历史曲折发展阶段
3.古风时代(前8世纪—前6世纪)
奴隶制城邦形成时期,广泛殖民,出现典型城市—雅典和斯巴达。

古希腊历史、政治、经济特点形成时期
4.古典时代(前5世纪—前4世纪)奴隶制城邦发展兴盛和盛极而衰时期
(两大战争、两大标志)
希波战争—兴盛标志希腊(胜)→波斯前475马拉松,前480温泉关战役(斯巴达800)和萨拉米战役(决定性,海战)
伯罗奔尼撒战争雅典→斯巴达(胜)
5.马其顿·亚历山大帝国时代(前4世纪中叶—前2世纪中叶)辉煌大帝国时代
二、古希腊文化连接线
1.前1000—前700,这段时间希腊开始有自己的文化,两个最大城邦雅典和斯巴达形成。

此前的历史大致是以传
说为主。

2.前700—前400,古希腊文明的辉煌时期
代表:梭伦改革(不考:解负令;保障奴隶主安全;废除世袭特权,以财产划分等级;设立元老院和400人议事会、设立陪审法庭)
3.前400—公元纪年,亚历山大东征,罗马灭亡希腊
三、古希腊历史之连接线——“三次战争,四次改革”
三次战争:希波战争(古典时代)、伯罗奔尼撒战争(古典时代)、亚历山大东征
四次改革:(主权在民、轮番为治)
1.前600,德拉古立法。

公共事务全民决定,违者极刑
2.前594,梭伦改革。

(对内民主,对外进攻)
3.前570,克里斯提尼改革。

(村社自治,贝壳放逐法)
4.前462—前429,伯里克利改革。

(一、公民人人都可以参与公共事务,二、对政府工作人员实行律贴制度,三、
政府工作人员由抽签产生,任期一年,四、元老院和公民会议作为决定城邦政治事务的机构,凡18岁以上的公民皆要参与)
第三讲、罗马兴衰一千年
一、古罗马时期
1.王政时期(前8世纪中叶—前6世纪初)原始社会公社制向国家过渡的时代
2.共和国时代(前6世纪—前31)罗马奴隶制城邦史。

⑴早期(前6世纪—前3世纪中叶)奴隶制城邦早期发展和对外征服时期
⑵中期(前3世纪中叶—前2世纪中叶)奴隶制城邦的全盛时期
⑶后期(前2世纪中叶—前31)城邦制走向解体时期
3. 帝国时期(前31—476)罗马确立起古代历史上具有典型意义的专制主义统治
⑴前期(前31—192)奴隶制帝国的鼎盛时期
⑵中期(192—284)历史上著名的三世纪危机,292年戴里克先废除元首制,正式改称号为君主
330年君士坦丁将罗马帝国首都从罗马牵至拜占庭,改名为君士坦
丁堡
395年罗马帝国正式分裂为西罗马帝国(首都罗马395—476)、东
罗马帝国(首都拜占庭395—1453),统一的罗马帝国不复存在⑶后期(284—476)罗马帝国的垂死阶段
二、古罗马之兴衰
1.希腊文明之传承:希腊之精神——精神层面之自由和民主,较之希腊文明,罗马文明更多的是模仿,缺乏一种精神与之共鸣,有所倒退
2.罗马之精神特点及遗产
a.行省建制,中央统治,分省管理(行动action)
b.法的精神,从十二铜表法到《法学总论》(161,盖琉斯)
c.罗马文明之衰亡:打仗太多;道德沦丧;蛮族入侵
三、重大事件及英雄人物
三次布匿战争(罗马与迦太基争霸之路)
汉尼拔和西庇阿前217,特拉西美诺湖之战,前216,坎尼之战
前202,扎马之战
斯巴达克起义(前73—前71)
前三头同盟与凯撒独裁
前三头:克拉苏、庞培、凯撒
后三头同盟与屋大维独裁
后三头:屋大维、安东尼、雷必达
前30,屋大维被确立为终身保民官,前29,获得元首称号
埃及艳后:克里奥特拉
戴克里先:后期罗马帝国的开创者
第四讲、神光下的中世纪
一、什么是中世纪(大概500—1500)
所谓中,可以理解为上接西罗马帝国灭亡,下接地理大发现、文艺复兴,进入近代。

所以中间这段传统上就叫做中世纪。

实质:是北方的日耳曼人取代了罗马帝国的地位,按照他们自己的方式,同西欧的大部分人民融合起来,接受了被他们征服的罗马帝国的文化,皈依了基督教,把基督教变成了西欧的宗教。

同时也接纳了希腊在哲学、文化等方面的遗产。

它实质上就是日耳曼民族的神圣罗马帝国。

二、宏观视野下的中世纪(中世纪核心)
1.日耳曼民族国家的形成
2.中世纪的封建制。

我的封臣的封臣不是我的封臣。

骑士制度。

从罗马帝国到封建制度,中世纪的西欧是封君封臣制,核心为封土制。

3.沐浴神光的基督教
两条主线:教会和教义
三、中世纪在欧洲历史上的地位
1.近代民族国家的形成
2.基督教文明(基督教的政治化、基督教的理论化)
3.中西方交流
第五讲、走进近代——文艺复兴
一、文艺复兴的定义
文艺复兴是指14世纪在意大利各城市兴起,于15、16世纪在欧洲盛行的一场思想文化运动,带来一段科学与艺术革命的时期,被认为是传统意义上中古时代和近代的分界。

二、文艺复兴之背景
1.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以及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发展。

2.拜占庭帝国灭亡后的古希腊文明的再次传入。

3.死神之舞——中世纪欧洲的黑死病
黑死病的影响
⑴第一次卫生革命
⑵社会结构的改变
⑶宗教枷锁的放松与人文主义思想的复苏
⑷社会统治方式的转变——从松散到今天的“全景敞视社会”
三、时代的巨人
1.文艺复兴前三杰
但丁,神曲;彼得拉克,歌集(人本主义之父);薄伽丘,十日谈
2.文艺复兴后三杰
达芬奇、拉斐尔、米开朗基罗
3.马基雅维利:君主论、佛罗伦萨史
四、影响
1.人生态度的影响——神本到人本的转变
2.中产阶级的成熟与市民阶层的发展
3.批判意识的加强
4.学院制度的发展
5.近代科学思维的发展
第六讲、走向近代——宗教改革
一、基督教发展史略
1.早期基督教
2.叛逆到罗马国教
3.天主教与东正教——基督教历史上第一次大分裂
4.新教与旧教之争——基督教历史上第二次大分裂
二、德国的十年战争
三、宗教改革之意义
1.促进了欧洲人思想的解放
2.推动了欧洲民族国家的形成
3.有利于资本主义的兴起与发展
4.推动了欧洲社会的发展。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