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25《伯牙绝弦》(完整)

25《伯牙绝弦》(完整)


擅长

钟 子 期 善于 善 听出琴声的 听 内涵 。
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
心里想着 好像
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
好啊,语气 词,表示感 叹

兮:语词,表 示“啊”
志在流水,钟子期曰:
“善哉,洋洋兮若江 广大 河!”
钟 子 期 必 得 之 。
心里想的 一定,必定 准确理解
伯 牙 所 念 ,
伯牙善于弹琴,钟子期善于欣赏。伯 牙弹琴的时候,心里想到高山,钟子期 (听了)说:“太好了!简直就像巍峨的 泰山(屹立在我眼前)啊!”伯牙心里想 到流水,钟子期说:“妙极了!这琴声宛 如奔腾不息的江河(从我心中流过)!” 不管伯牙心里想到什么,钟子期都能准确 地道出他的心意。子期死后,伯牙(悲痛 欲绝),觉得世界上再也找不到(比钟子 期更能了解自己的)知音了,于是,他把 琴摔碎,终身不再弹琴了。
人物简介
伯牙:名瑞,伯牙是他
的字,春秋战国时期楚 国郢都(今湖北荆州) 人, 晋国的上大夫,春 秋时著名的琴师,被人 尊为“琴仙”。
钟子期和俞伯牙的故事
俞瑞,字伯牙,战国时的音乐家,曾担任晋国的外交官。 俞伯牙从小就酷爱音乐,他的老师成连曾带着他到东海的 蓬莱山,领略大自然的壮美神奇,使他从中悟出了音乐的真谛 。他弹起琴来,琴声优美动听,犹如高山流水一般。虽然,有 许多人赞美他的琴艺,但他却认为一直 没有遇到真正能听懂他 琴声的人。他一直在寻觅自己的知音 有一年,俞伯牙奉晋王之命出使楚国。八月十五那天,他 乘船来到了汉阳江口。遇风浪,停泊在一座小山下。晚上,风 浪渐渐平息了下来,云开月出,景色十分迷人。望着空中的一 轮明月,俞伯牙琴兴大发,拿出随身带来的琴,专心致志地弹 了起来。他弹了一曲又一曲,正当他完全沉醉在优美的琴声之 中的时候,猛然看到一个人在岸边一动不动地站着。俞伯牙吃 了一惊,手下用力,“啪”的一声,琴弦被拨断了一根。俞伯 牙正在猜测岸边的人为何而来,就听到那个人大声地对他说: “先生,您不要疑心,我是个打柴的,回家晚了,走到这里听 到您在弹琴,觉得琴声绝妙,不由得站在这里听了起来。”
解 题
“伯牙绝弦”是什么意思?
伯牙绝弦:绝,断绝。伯牙因 为子期死了,就把琴摔碎,再也 不弹琴了。
初解绝弦
断绝
“伯牙绝弦”是什么意思?
伯牙断绝了琴弦,摔碎了琴。比喻 知己丧亡后,弃绝某种专长爱好, 表示悼念。

理解课文
读通课文,结合课文下 的注释、插图并联系上下文 说说每句话的意思。
伯 牙 善 鼓 琴 ,
善哉!善哉!
于是,他们相约来年再来此相聚,然而世事难料,在第二年 的这个时候子期没有来,迎接他的却是一堆黄土和冰冷的墓碑。 此刻,他多想在坟前再为钟子期鼓一段啊!于是,他内心的痛 楚全化为了琴声。
“世再无知音”
钟子期死了,伯牙再也没有了 知音,再也没有人能真正欣赏自己 的音乐,理解自己的感受,所以他 决定“绝弦”。同时他的举动也是 对知音的悼念。
艺术的魅力
艺术理我们并不遥远,艺 术就在我们身边。他可以是一 首歌、一幅画。也可以是一件 不起眼的小饰品。有艺术的地 方就有美。本组课文将带你们 走进艺术的百花园。感受艺术 的魅力,受到美的熏陶。
第25课
伯牙绝弦
新课导入
课前欣赏:《高山流水》
人们常说,“人生得一知己足矣”, “知音可遇不可求”。知音这词源于我 们今天要学的伯牙与钟子期的故事。相 信你读了这篇文章,对“知音”会有更 深的理解。
课文主要写伯牙与子期生为知己,后 因子期病死,伯牙摔琴断弦,从此不再弹 琴的故事。
课文解读
翻译课文
请同学来翻译课文,一人翻译一句, 先把句子朗读一遍,然后解释句中重点词 语的意思,最后翻译整个句子。
俞伯牙擅长弹琴,钟子期擅长于倾听。俞 伯牙弹琴的时候,心里想到高山,钟子期听了 赞叹道:“好啊!这琴声就像巍峨的泰山(屹 立在我的眼前)!”俞伯牙心里想到流水,钟 子期说:“弹得真好啊,这琴声宛如奔腾不息 的江河(流过我的心中)!”俞伯牙心里想到 什么,钟子期都能准确地说出他心里想的。钟 子期去世后,俞伯牙觉得世界上再也没有比钟 子期更了解自己的知音了。于是,他把自己最 心爱的琴弦挑断,把琴摔碎,终生不再弹琴。

俞伯牙听了不禁惊喜万分,自己用琴声表达的心意,过去没人能听得 懂,而眼前的这个樵夫,竟然听得明明白白。没想到,在这野岭之下,竟遇 到自己久久寻觅不到的知音,于是他问明打柴人名叫钟子期,和他喝起酒来 。俩人越谈越投机,相见恨晚,结拜为兄弟。约定来年的中秋再到这里相会 。 和钟子期洒泪而别后第二年中秋,俞伯牙如约来到了汉阳江口,可是他 等啊等啊,怎么也不见钟子期来赴约,于是他便弹起琴来召唤这位知音,可 是又过了好久,还是不见人来。第二天,俞伯牙向一位老人打听钟子期的下 落,老人告诉他,钟子期已不幸染病去世了。临终前,他留下遗言,要把坟 墓修在江边,到八月十五相会时,好听俞伯牙的琴声。 听了老人的话,俞伯牙万分悲痛,他来到钟子期的坟前,凄楚地弹起了 古曲《高山流水》。弹罢,他挑断了琴弦,长叹了一声,把心爱的瑶琴在青 石上摔了个粉碎。他悲伤地说:我唯一的知音已不在人世了,这琴还弹给谁 听呢?” 两位“知音”的友谊感动了后人,人们在他们相遇的地方,筑起了一座 古琴台。直至今天,人们还常用“知音”来形容朋友之间的情谊。 后人有诗赞美曰:摔碎瑶琴凤尾寒,子期不在与谁弹?春风满面皆朋友,欲 觅知音难上难!
此时伯牙心情怎样?
深悟知音
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 音,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 1.子期死,伯牙为什么认 为世上再无知音?
2.面对伯牙的痛苦与绝望, 你想对他说些什么?
小故事: 伯牙作为楚国著名的宫廷乐师, 名满天下,虽然听者众多,但听到的 都是那些毫无价值的、没有意义的、 空虚的、肤浅的赞美,他始终觉得无 人真正听懂他的琴声,所以独自一人 来到山间排遣内心的孤独和寂寞,他 万万没想到,此时,此地,此人,钟子 期,一个山野村夫却能听得懂他的 琴声。
芳草萋萋 蒙蒙云雾
· · · · · ·
何为 “知音”
理解自己心意,有共同语言的人。
二、相遇知音
伯牙当时是楚国著名的宫廷 乐师,名满天下,他还会缺少赞 誉吗?
他为什么独独把子期看做知音?
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 “善哉,峨峨兮若泰山!” 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 洋洋兮若江河!”
琴声也懂,志向也懂,胸怀也懂, 这才是真正的知音。伯牙和子期多么 想像高山和流水一样相伴相随永不分 离,他们相约来年再相见,一年以后 伯牙乘着一叶扁舟来到去年相见的地 方的时候,等待他的不是子期的人而 是子期冰冷的墓碑,他把对子期的千 言万语都化作了琴声。
子期死, 伯牙谓世再无知音,
认为、觉得
理解自己心意, 有共同语言的人。
乃破琴绝弦,
就 摔碎 断绝
终身不复鼓。
再 弹
1 )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 “善”:善于,擅长。 “鼓”:弹。
伯牙善于弹琴,钟子期善于欣 赏。
2)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 哉,峨峨兮若泰山!” “善哉”:太好了。哉:语气助词表示 感 叹。 “峨峨”:高。 “兮”:语气词,相当于“啊”。 “若”:好像。 “志在高山”:心里想到高山 伯牙弹琴的时候,心里想到高山,钟 子期(听了)说:“太好了!简直就像巍 峨的泰山(屹立在我眼前)!”
反复朗读,思考问题
1、文中哪些地方可以体现钟子期 是伯牙的知音?
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 哉,峨峨兮若泰山!”
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 洋兮若江河!”
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
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 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 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 洋洋兮若江河!”
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
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
伯牙鼓琴,
志在高山,钟子期曰:“ 善哉, !”
志在流水,钟子期曰:“ 善哉,
志在明月,钟子期曰:“ 善哉, 志在 志在 志在 ,钟子期曰:“ 善哉, ,钟子期曰:“ 善哉, ,钟子期曰 :“善哉,
!”
!” !” !” !”
皎皎明月 依依杨柳
徐徐清风 皑皑白雪
“世再无知音”
钟子期死了,伯牙再也没有了知音,再 也没有人能真正欣赏自己的音乐,理解自己 的感受,所以他决定“绝弦”。同时他的举 动也是对知音的悼念。
拓展阅读
伯牙送子期歌
忆昔去年春,江边曾会君。 今日重来访,不见知音人。 但见一抔póu土,惨然伤我心! 伤心伤心复伤心,不忍泪珠纷。 来欢去何苦,江畔起愁云。 此曲终兮不复弹,三尺瑶琴为君死。
5)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 终身不复鼓。
“谓”,觉得。 “知音”,理解自己心意、有共同语言的人。 “破琴”,把琴摔碎。 “复”,再,重新。 钟子期死后,伯牙(悲痛欲绝)觉得世 界上再也找不到(比钟子期更能了解自己的) 知音了,于是,他把心爱琴摔碎,终身不再 弹琴了。
整体感知
再读课文,想一想课文讲了一个什么故事?
· · · · · ·
有关知己朋友的诗句: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酒逢知己千杯少。 君子之交淡如水。 四海之内皆兄弟。
士为知己者死。
相识满天下,知音能几人?
关于俞伯牙、钟子期的诗句:
1、借问人间愁寂意,伯牙弦绝已无声。 2、高山流水琴三弄, 明月清风酒一樽 3、钟期久已没,世上无知音。
3)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 哉,洋洋兮若江河!” “洋洋”,广大。 伯牙心里想到流水,钟子期 说:“妙极了!这琴声宛如奔 腾不息的江河(从我心中流 过)!”
4) 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 “所念”:所想到的。 “得”:懂得。 “之” :他,指伯牙。
不管伯牙心里想到什么,钟子期都能准 确地道出他的心意。
2、伯牙是一个技艺高超的音乐家, 生活中应该不缺少别人的赞美,但 他因为钟子期的死而“绝弦”了, 你怎样看待他的举动?结合课文内 容说说你的理解。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