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间带大型底栖动物调查
同潮带(或不同样方)的标本混入。
若有余渣带回,切勿遗忘将其中标本
拣出归入所属样方号。
分离的标本经初步鉴定,以样方号为
单位分装,并及时加入固定液。
除海绵、苔藓虫等含钙质动物改用
75%酒精固定外,其余用5%左右的 中性福尔马林保存。
按序号分别将定量和定性标本登记于
潮间带大型底栖生物定量分析记录表 和定性分析记录表。
小潮高潮 平均水面
小潮高潮 最低水面
滨 螺
白 脊 藤 壶
约6.5 m Ⅰ1
约5.6 m Ⅰ2
约4.6 m
Ⅱ1
约3.7 m
Ⅱ2
小潮低潮 最高水面
小潮低潮 平均水面
大潮低潮 平均水面
大潮低潮 最低水面
鳞
牡 蛎
笠 藤
苔 藓
约2.5 m Ⅱ3
壶
海 胆石 、花
约1.6 m Ⅲ1
海虫
约0.7 m
星
Ⅲ2
约0.1 m
5. 采样过程
5.1 大型底栖生物样品采集
岩石岸每个潮带取5个样方。样方位置的确定可用标志绳索
(每隔2m有一标志)于站位两侧水平拉直,各样方位置要 求严格取在标志绳索所标位置,无论该位置上生物多寡, 均不能移位。
泥滩、沙滩每个潮带取5个样方。样方位置的确定可用标志
绳索(每隔5m有一标志)于站位两侧水平拉直。
亚潮带或潮下带。
厦门港潮间带水文特征(正规半日潮型)
厦门港属正规半日潮型。平均高潮位5.66米,平均低潮位
1.74米,平均潮差3.96米。
正规半日潮是指在一个太阴日(约24时50分)内,有两次
高潮和两次低潮,从高潮到低潮和从低潮到高潮的潮差几 乎相等,而涨退历时也很相近(约6小时12分)的潮汐。
3. 调查时间、面积和要素
3.1 调查时间 a) 采样尽量在大潮期间进行。 b) 对于基础(背景)调查,通常按春季、
夏季、秋季和冬季进行一年4个季度月 调查。对于一些专项调查,根据要求可 选择春、秋季或冬季、夏季两个季度月 进行调查。 3.2 采样面积
硬相(岩石岸)大型底栖生物取样,用
25cm×25cm的定量框取 5 个样方, 先计数,再刮取所有框内的生物。
物体上的伪装物、附着物,称重时应予剔除。
6.2 称重、计算 称重采用感量为0.1mg的电子天平(以前是0.01 g)。 在称重前后计算各种大型底栖生物的个体数(岩岸采集的易
碎生物个体数由野外记录查得,群体仅用重量表示)。
将称重、计数结果填入潮间带大型底栖生物定量分析表,并
注明湿重、干重(烘或晒),必要时可称取灰分重。
加水搅拌、过筛
重复加水、过筛 直至桶内水清
检查桶底沉积物是 否有大个体生物
5.3 生物样品的处理与保存
a) 采得的所有定量和定性标本,经淘洗干净,分开装瓶。 b) 泥滩、沙滩定量调查,未能及时处理的余渣另行装
瓶,回实验室在双筒解剖镜下挑拣生物。 c) 谨防不同站或同一站的定量和定性标本混杂,务必按
站或样方装瓶(袋)后,将写好的相应标签分别 投入各瓶(袋)中;或用将写在瓶外的标签用透 明胶纸封贴。 d) 按序加入5%左右的中性福尔马林固定液。余渣固定 时,用四氯四碘荧光素染色剂固定液,便于室内 标本挑拣。 e) 为便于标本鉴定,对一些受刺激易引起收缩或自切 的种类(如:刺胞动物、纽形动物),先用水合 氯醛或乌来糖少许进行麻醉后再行固定;某些多 毛类(如沙蚕科、吻沙蚕科),先用淡水麻醉, 再行固定。
海洋监测规范 第7部分:近海污染生态调查和
生物监测
1.什么是潮间带?如何判断潮间带的潮带和潮层?
潮间带是指平均最高潮位和最低潮位间的海岸,
也就是海水涨至最高时所淹没的地方开始至潮水 退到最低时露出水面的范围。
潮间带以上,海浪的水滴可以达到的海岸,称为
潮上带。
潮间带以下,向海延伸至约30 m深的地带,称为
存,严防受潮或丢失。
5.5 水样采集
泥滩和沙滩,对大型底栖生物定量取样站穴内积水或底质
间隙水采样。
主要测定水温、盐度和溶解氧。
5.6 沉积物样采集
应与大型底栖生物定量取样同步进行,即每个样框附近取
一份沉积物。
遇表、底层沉积类型有明显差异时,应分层取样,并记录
其层、色、嗅味.
其样品编号必须与该站大型底栖生物定量样品编号一致。
同时,应尽可能将该站附近出现的动植物种类收集齐全, 以作分析时参考,定性样品务必与定量样品分装,切勿混 淆。
取样时,测量各潮区优势种的垂直分布高度和滩面宽度,
描述生物分布带的特征。
5.2 大型底栖生物分选
沉积物
塑料桶 不超过1/3
带回实验 室
筛上生物 样品收集、
保存
有生物,收集、保存 无生物,沉积物丢弃
取样时,先将取样器挡板插入框架凹槽,继而观察记录框
内表面可见的生物及数量;然后,用铁锨清除挡板外侧的 泥沙再拔去挡板,以便铲取框内样品。
铲取样品时,若发现底层仍有生物存在,应将取样器再往
下压,直至采不到生物为止。若需分层取样,可视底质分 层情况确定。
岩石岸取样时,应先将框内的易碎生物(如:牡蛎、藤壶
等)计数,并观察记录优势种的覆盖面积。然后用小铁铲、 凿子或刮刀将框内所有生物刮取净。
在泥滩或沙滩,对某些栖息密度很低的大型底栖生物,可
采用25m2的大面积计数(个数或洞穴数),并采集其中的 部分个体,求平均个体重,再换算成单位面积的数量。
为全面反映各断面的种类组成和分布,在每站定量取样的
6. 标本鉴定、称量和计算
6.1 标本鉴定
a) 优势种和主要类群的种类应力求 鉴定到种,疑难者可请有关专 家鉴定或先进行必要的特征描 述,暂以SP1、SP2、SP3…… 表示,然后再行分析、鉴定;
b) 鉴定时若发现一瓶中有两种以上 生物,应将其分出另编新号, 注明标本原出处,并及时更改 标签和表格中有关数据;
杭州的澉浦、青岛和塘沽等也属于正规半日潮型。
厦门港潮间带水文特征(正规半日潮型)
夏季小潮期间最高潮接近 557 cm,最低潮接近119 cm。两次高潮和两次低潮 的潮差还是有些不一样。
夏季大潮期间最高潮接近 585 cm , 最 低 潮 接 近 88 cm。
大潮高潮 最高水面
大潮高潮 平均水面
c) 种类鉴定结果若与原标签初定种 名不符,亦应立即更改标签。
6.2 称重、计算 定量标本须固定3d以上方可称重,若标本分离时已有3d以
上的固定时间,称重可与标本分离、登记同时进行。
称重时,标本应先置吸水纸上吸干体表水份。 称重软体动物和甲壳动物保留其外壳。 大型管栖多毛类的栖息管子、寄居蟹的栖息外壳以及其他生
以断面或取样站或潮带为
统计单位,计算大型底栖 生物各类群的种数和比率, 填潮间带大型底栖生物种 类、数量统计表。
将潮间带大型底栖生物主
要种的分布和垂直分布分 别填入表格。
7. 资料整理
7.2 种类名录
A1
Sp.1
7
Sp.2
6
A2
A3
4
11
7
3
根据每次采得的所有种类按 Sp.3
18
7
2
分类系统依次列出,标明 Sp.4 337
5.4 采样记录 野外采样记录应有专人负责,按要求填写潮间带大型底栖
生物调查野外采样记录表,记录环境基本特征、生物分布、 生物异常等现象,标明站位地理分布(座标)图、经纬度、 坡度;沉积物特征;周边居民和工厂等。
各断面的生物带以及出现的生物异常、死亡、群落演替等
现象,应录像或拍照。
应用铅笔(或碳素墨水)填记,字迹须清晰,记后妥善收
泥滩、沙滩大型底栖生物,用25 cm×
25cm×30cm的定量框取5个样方。
4. 采样设备
岩石岸取样用25cm×25cm的定量
框,沙滩25cm×25cm ×30cm。
小铁铲(或木工凿子)、刮刀。 塑料桶。当无漩涡分选装置时,或
遇某些不宜用漩涡分选装置淘洗的
样品,可用塑料桶代替。
筛网(孔径 0.5 mm)。 GPS定位仪。
海洋生物生态调查与研究
潮间带大型底栖生物 生态调查与研究
厦门大学环境与生态学院 蔡立哲
2019年8月8日
主要内容 1. 什么是潮间带?如何判断
潮间带的潮区和潮层? 2. 调查地点和断面选择。 3. 调查时间、面积和要素。 4. 采样设备。 5. 采样过程。 6. 标本鉴定、称重和计算。 7. 资料整理。
依据取样面积,将记录表中各种数据换算为单位面积的栖息
密度(ind /m2)和生物量(g/m2)。
6.3 标本保存 经究。
须建立制度,定期检查、添加或更换固定液,以防标本干
涸和霉变。
7. 资料整理
7.1 原始记录表核对
29
39
Sp.5 3167
9
1
各物种的中文名和拉丁名、 Sp.6
18
89
7
出现季节。 7.3 数理统计
Sp.7
8
3
2
Sp.8
77
3
2
Sp.9
5
5
4
统计各断面或取样站的物种
Sp.10
5
1
3
数、栖息密度、生物量, Sp.11 1
397
12
建立数据矩阵表,采用软
件计算多样性指数、丰度
指数、聚类分析等。
敬请提问!
5.7 标本核对
a) 按调查地点、断面、站号,将定量和定性标本分开; b) 依野外记录,核对各站取得的标本瓶(袋)数。 5.8 标本室内分选
瓶(袋)内 样品染色
倒入塑料 桶或盆内
加水搅拌、 过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