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无缝隙政府

无缝隙政府

无缝隙政府
【美】拉塞尔·M·林肯著
汪大海吴群芳等译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框架安排
1
作者简介概述
2
文章结构和内容略要
无缝隙组在现实织中发展
3
4
参考资料
作者简介
拉塞尔·M·林登(RussellM.Linden)哲学博士,维吉尼
亚大学政府管理学院规划项目的指导者,联邦行政学院的高级成员,拉斯·林登协会(该机构主要从事公共部门革新的管理咨询业务)的负责人。

林登一直研究美国和日本的创新性组织。

他的教学和研究的兴趣包括自我管理团队,过程再造,团队建设,变革的实施,以及公务员、民选官员和被任命者之间的关系。

他是《从幻想到现实:成功到政府改革者的策略》(1990)一书的作者,还是《维吉尼亚评论》政府管理改革专栏的主管
内容概要
无缝隙政府是我们正在经历着的这场静悄悄的公共管理革命的主要原因和特征,同时也是由生产者社会向顾客社会转变的一种反应。

用来自各级政府的实例展示了如何把再造原理应用到各级政府的管理之中,详述了再造的步骤,说明了政府再造过程中怎样评估、设计,怎样克服阻力,怎样实施根本性的变革,揭示了无缝隙政府不是全盘推翻现有的行政运作程序,不是以部门、职能为导向或以数量、规模为导向,而是以顾客为导向,以结果为导向,以竞争为导向。

19世纪中期 农业社会 20世纪早期 20世纪80年代
官僚制机构 工业革命:农业社会向工业模式转变
官僚制弊端 无缝隙组织发展背景
新公共管理运动 民营化改革 企业家政府 无缝隙政府 公共部门引入市场机制带来分权、专业化同时,存在部门利益、碎片化问题
规模小、与顾客保持密切联系
无缝隙组织和200年前由商人、工匠、技师以及农场主主导的最初的无缝隙政府机构类似。

无缝隙组织是19世纪中期以前在美国经济中占绝对主导地位的个性化商品生产服务方式的再生。

环境和条件差异,不可能完全如出一辙。

无缝隙组织含义
杰克·韦尔奇:无界限组织
“无缝隙组织”:指可以有流动的、灵活的、弹性的、完整的、透明的、连贯的等词来形容的组织形态。

◆无缝隙组织是行动快速并能够提供品种繁多的、用户化和个性化产品
和服务的组织,并以一种整体的而不是各自为政的方式提供服务。

◆无缝隙组织的顾客与服务提供者直接接触,两者之间是一种人性化的
、直接的关系,不存在踢皮球、繁文缛节或者诸多遁词。

◆曾经存在于组织之间和组织内部的壁垒现在变成了网络。

◆无缝隙组织以跨职能团队代替目前仅在一个职能领域内服务的孤立组

◆无缝隙组织强调以通才取代专才
无缝隙政府理论基本内容
再造,就是在诸如全面质量管理创新力不及的情况下,挑战那些建立官僚机构的重要观念,从根本上对整个体系进行设计,围绕过程和结果,而不是职能或者部门开展工作,从而使组织充满活力。

顾客导向。

随着整个社会逐渐由生产主导的社会向着消费主导的社会转型,以往“生产决定消费”的逻辑将被“消费决定生产”的逻辑所取代。

竞争导向。

市场经济讲求竞争出效益,以往政府作为唯一的公共产品供给者的时代已经过去,现代的政府要了解市场机制,富于竞争精神,在公共产品和服务的提供上,要和其它提供者一道凭竞争求生,以质量取胜。

打破垄断
结果导向。

传统的政府部门存在层级节制,职能专化的问题,无法有效发挥整合作用。

而无缝隙政府以结果为导向,强调积极的工作目标、具体的结果与产出,强调实际结果和绩效并重
无缝隙政府主要特征
1、组织设计模式——“处于同一工作进程的人应该公事”,要求以不同的工作进程对组织进行设计,划分成几个职能交叉团队。

2、强调服务方式的变革——以顾客为中心、为导向,对顾客进行面对面服务;顾客参与
3、再造理念挑战标注化操作规程——政府成员拥有更多的自主权对工作进行创新,以快速、高质、便利实现顾客需求。

解制型政府区别
4、提出新的责任机制——一方面公共部门内部以集体责任取代个人责任;另一方面实现民选官员和行政机构的“弹性责任”
5、信息资源的整合——把后阶段信息反馈到前阶段,无缝隙政府理论提出信息可以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得到,预先得到的信息最有价值。

京东模式
无缝隙政府理论与政府再造
无缝隙政府对于政府再造从总策略到过程再到如何再造的独具创新
(一)无缝隙政府理论对政府再造的执行总策略的规定
(1)“先重组在自动化”的政府再造原则
(2)技术要成为促进工作效率提高的工具而非官僚之下的控制工具
(二)无缝隙政府理论对政府再造过程的规定无缝隙政府理论认为,再造的步骤有四:
首先是描述现存的过程;
其次。

从最后着手,反方向进行改革;
然后,设定一个延伸的目标;
最后,从一张白纸开始组织的再造
(三)无缝隙政府理论对政府再造的新见解
首先,无缝隙政府理论对于政府再造提出了“确保主要序列的持续流动”的原则
“确保主要序列持续流动”的做法
第一,确认增值和无益的步骤(即区分工作流程中哪些活动能给顾客带来效益、哪些不能); 第二,从主要序列里排除、减少或分离无益的步骤;
第三,使用分类鉴别法(即对顾客的不同需要采取不同的处理方法)。

其次,政府再造要取得成功,在机构实现了由职能向过程导向的转变后,就必须把内部的体制、结构和新的文化整合起来。

无缝隙组织在现实中应用
美国:
美国林业局第9区:改变角色,横向领导,整合管理湖地地区医疗中心:按照病人要求整合
康涅狄格洲劳工部转变
国防后勤处采购过程再造
中国:
1、首问负责制
2、公共行政服务中心的“一站式”服务
3、全程办事代理制
4、电子化政府建设
无缝隙政府理论再造实践注意问题
1、理论基础。

一方面要打破旧有治理模式的束缚,另一方面还要合理汲取官僚制中的可行理论资源
2、使用范围、政府再造观主要适用于具体的服务提供部门,而不适用于政策制定部门。

引用过程中不要盲目
3、保证领导者的参与。

再造所带来的分裂性与可感知的威胁是巨大的,所带来的阻力也是巨大的。

只有高层的积极参与并对其有清楚地认识,组织再造才有获得成功的坚实基础
4、组织文化。

所提倡的组织是一种自我管理的工作团队,需要极具向心力的组织文化。

否则没有明确的工作任务、没有明确的责任界限很容易产生相互推诿的工作、推卸责任的官僚作风。

无缝隙组织的新发展——网格化管理网格化管理最早是由我国北京市东城区在2004年提出来的一种新的数字化城市管理模式,然后在其他地区 ( 如上海,舟山等,舟山的网格还包括了农村和渔村) 推广。

网格化管理借助信息技术,借助社会力量在政府层级%职能和部门之间进行了全方位打通的努力,尽管带有浓厚的中国色彩,但它是继“无缝隙政府"模式后在政府管理流程上的一个重大变革和突破。

它经历了一个从着眼于管理走向管理和服务并重的过程 ( 或者说经历了一个北京模式到舟山模式的发展过程) ,通过网格进行全方位的管理和提供全方位的公共服务,并以此来提高服务的质量。

网格化管理首先运用网格地图技术将某一地理管辖区域划成若干网格单元,作为最小的管理和服务单位 ( 网格在某种程度上也可以说是纵向的底) ,比如北京东城区最先根据一万平方米为网格单位,将整个城区划分为1539个互相联结的网格单元,配备350 名城市管理监督员。

监督员的职能是对其管辖的网格内的城市部件进行监控。

所谓城市部件指的是市政公用、道路交通、市容环卫、园林绿化、房屋土地等相关设施
参考资料
[1]竺乾威.公共服务的流程再造:从“无缝隙政府”到“网格化管理”[J].公共行政评论,2012(2).
[2]王莹、马斌.无缝隙政府理论与政府再造[J].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科版,2003(2).
[3]刘斌,孟伟,刘子惠.无缝隙政府理论的改革与实践[J].沈阳大学学报,2006(6).。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