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刑法学课件

刑法学课件

(一)不满14周岁的人,完全不负刑事责任。 (二)已满14周岁不满16周岁的人,只对犯故意杀人、故 意伤害致人重伤或者死亡、强奸、抢劫、贩卖毒品、放 火、爆炸、投毒罪,承担刑事责任。 (三)已满14周岁不满18周岁的人犯罪,应当从轻或者减 轻处罚。 (四)已满16周岁的人,对一切犯罪行为都应负刑事责任。
附则

二、刑法的解释 (一)立法解释、司法解释和学理解释 (二)文理解释和论理解释
第二章
刑法的基本原则
第一节 刑法基本原则概述
一、刑法基本原则的概念 刑法的基本原则,是指体现刑法的性质 和任务,贯穿于刑法始终的指导刑事立法 和刑事司法的基本准则。
二、刑法基本原则的内容
1、罪刑法定原则; 2、适用刑法平等原则; 3、罪责刑相适应原则。
危害社会行为 的基本形态
不作为
三、危害社会的结果
危害社会的结果,是指危害社会的行为对我 国刑法所保护的社会关系所造成的损害。
物质性结果与非物质性结果
危害结果的 基本分类
实害结果与危险结果 直接结的因果关系是指人的危害社会 的行为与危害结果之间存在的引起与被 引起的关系。 为了解决实际案件中复杂的因果关系 问题,我们必须在辩证唯物主义的一般 原理指导下,结合研究犯罪问题,才能 科学地解决刑法中的因果关系问题。
我国刑法是社会主义刑法,体现以工人阶级 为领导的广大人民的意志,是以马列主义 毛泽东思想为指导,以宪法为根据总结我 国的具体经验和实际情况,规定犯罪与刑 罚的法律规范的总和。
刑法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刑法典
广义刑法
单行刑事法规
附属刑法
狭义刑法:刑法典


二、刑法的性质 刑法的性质有两层含义:一是刑法 的阶级 性质;二是刑法的法律性质。 (一)刑法的阶级性质 刑法是统治阶级根据自己的意志和利益制 定的,是统治阶级对被统治阶级实行专政 的工具。刑法的阶级本质是由国家的阶级 本质决定的。
刑法总论
法律系:刘 勇
绪言
一、刑法学的概念、对象和体系
刑法学是法学中的一个部门法学,它 是研究刑法及其所规定的犯罪、刑事责任 和刑罚的科学。 刑法学的研究对象: 犯罪 刑事责任 刑罚

刑法学的体系是将刑法学研究的对象具体 化之后,对知识内容加以排列组合而形成 的理论上的结构形式。刑法学的体系显示 了本学科内在的理论联系和逻辑结构,它 对于整体上认识和把握刑法学是非常必要 的。
第三节 犯罪客观方面
一、犯罪客观方面概述 犯罪客观方面,亦称犯罪客观要 件,是指刑法规定的构成犯罪在客观活 动方面所必须具备的条件。
危害行为 必要要件 危害结果 危害行为与危害结果 之间的因果关系 犯罪的时间 选择要件 犯罪的地点
犯罪客观方面
犯罪的方法
二、危害社会的行为
危害社会的行为是指表现人的犯罪心理态 度,为刑法所禁止的危害社会的行为。 作为


(二)刑法的法律性质 其一,刑法所保护的社会关系的范围更为 广泛; 其二,刑法的强制性最为严厉。
刑法的特征:
第一,调整的对象和范围的特殊性。 第二,任务和实现任务方法的特殊性。 第三,强制程度的严厉性。
第二节 刑法的根据和任务
一、刑法的根据。
(一)刑法制定的法律根据 (二)刑法制定的实践根据
第四节
区分罪与非罪的界限
一、区分罪与非罪的意义 二、各国刑法中的罪与非罪的界限 三、我国刑法中罪与非罪的界限
1、在犯罪定义里加以规定 2、在刑法总则的其他条文中,通过犯罪 构成一般要件和排除犯罪性行为加以规定。 3、在刑法分则的具体犯罪构成要件中加 以规定。
第五章 犯罪构成 第一节 犯罪构成概述
三、我国刑法关于溯及力问题的规定
我国刑法对其溯及力问题采取从旧兼从 轻的原则。具体地讲,有以下三种情况:
第一,行为时的法律不认为犯罪的,如果现行刑 法认为是犯罪,不能根据现行刑法追究行为人的刑事 责任。 第二,行为时的法律认为是犯罪,现行刑法也认 为犯罪的,并且在追诉时效之内,适用当时的法律, 但如果现行刑法对这一行为规定的法定刑比行为时法 律规定的法定刑较轻时,则适用现行刑法。 第三,行为时的法律认为是犯罪,而现行刑法不 认为是犯罪的,适用现行刑法,不能认定为犯罪,不 追究行为人的刑事责任。
刑法在空间上适用范围的原则,概括起来主 要有以下几种: 1、属地原则 2、属人原则 3、保护原则 4、世界原则 5、折衷原则
第二节 我国刑法的空间适用范围
一、对地域的适用范围 1、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领域内”如何理 2、关于“法律有特别规定”的理解 3、关于在船舶或航空器内犯罪问题 4、关于行为地与结果地问题 二、对人的适用范围 1、中国公民在中国领域内犯罪的刑法适用 2、对犯罪的外国人的刑法适用
第二节 犯罪的基本特征
一、严重的社会危害性 二、刑事违法性 三、应受刑罚处罚性
第三节
犯罪的分类
一、各国刑法中犯罪的分类: 1、国事犯罪和普通刑事犯罪 2、重罪与轻罪 3、亲告罪与非亲告罪 4、初犯、再犯和累犯 5、白领犯罪与蓝领犯罪 6、常业犯罪、习惯犯罪与普通犯罪
二、我国刑法中犯罪的分类
1、危害国家安全犯罪和普通刑事犯罪 2、 经济犯罪与职务犯罪 3、自然人犯罪与单位犯罪 4、危害国家、社会权益的犯罪和危害个人 权益的犯罪
第二节
刑法基本原则分述
一、罪刑法定原则 (一)罪刑法定原则的渊源 (二)罪刑法定原则的内涵 (三)罪刑法定原则的立法体现 (四)罪刑法定原则的司法适用
二、适用刑法平等原则
(一)适用刑法平等原则的渊源 (二)适用刑法平等原则的内涵 (三)适用刑法平等原则的立法体现 (四)适用刑法平等原则的司法适用
一、犯罪构成的概念
我国刑法中的犯罪构成,是指我国刑法规定 的某种行为构成犯罪所必须具备的主观要件和客观 要件的总和。
二、犯罪构成的共同要件
(一)犯罪客体 (二)犯罪的客观方面 (三)犯罪主体 (四)犯罪的主观方面
三、研究犯罪构成的意义
第一,只有研究和掌握犯罪构成理论,才 能正确地理解和掌握我国刑法关于犯罪的基本 规定。 第二,只有研究和掌握犯罪构成理论,才 能准确地把握住我国刑法规定的各种犯罪的罪 与非罪界限,才能更准确地区别此罪与彼罪的 界限。 第三,犯罪构成理论是保障公民免受非法 追究的重要手段。
第四节
犯罪主体
一、 犯罪主体概述 犯罪主体是指实施了危害社会的行为 依法应负刑事责任的人。 根据我国刑法规定,自然人成为犯罪 主体必须具备以下条件: 第一,是实施了危害社会行为的自然人; 第二,是达到法定刑事责任年龄的人; 第三,是具有刑事责任能力的人;
二、刑事责任年龄 刑事责任年龄,也称责任年龄, 是指刑法规定的应当对自己实施的 危害社会行为负刑事责任的年龄。 我国刑法对刑事责任年龄作了具有我国特色的 四分法规定:


我国刑法学的体系是以我国刑法及其刑法 及其所规定的犯罪、刑事责任和刑罚为研 究对象而建立起来的。 本课程分上下两编。上编为刑法总论,除 绪言外,还包括刑法概述、刑法的基本原 则、适用范围、犯罪总论、刑罚总论。下 编为刑法各论。
刑法论
刑法总论
中国刑法论
犯罪论 刑罚论 罪刑各论概述
罪刑各论
各类具体犯罪及其刑罚
第四节
我国刑法的时间效 力
一、我国刑法的生效时间 根据我国的立法实践,确定刑法 的生效时间有两种情况: 1、公布法律即同时生效 2、公布法律后经过一段时间生效
二、我国刑法的失效时间
我国刑法效力的终止时间,主要有两种 情况; 1、由立法机关明文宣布某项法规效力 终止,从宣布之日起该法律不再适用,可称 为明示废止。 2、某项法律实际上效力终止,可称为 默示终止。
第二节
犯罪客体
一、犯罪客体的概念
犯罪客体是指我国刑法所保护的、而为 犯罪行为所侵害的社会主义社会关系。
二、犯罪客体的种类
(1)一般客体 (2)同类客体 (3)直接客体
三、犯罪客体与犯罪对象
犯罪客体与犯罪对象的联系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第一,犯罪对象是社会关系存在的前提和条件,是 犯罪客体的物质载体或者主体承担者。 第二,犯罪对象在不同的场合表现为不同的犯罪客 体。 犯罪客体与犯罪对象的区别,主要有以下两点: 第一,犯罪客体是任何犯罪构成的必要条件,能够 决定犯罪的性质,而犯罪对象则不一定具有这种法律属 性。 第二,任何犯罪都要使一定的犯罪客体受到侵害, 而犯罪对象则不一定受到损害。
第四章 犯罪的概念和特征 第一节 犯罪的概念
一、犯罪的本质属性 1、犯罪的阶级性 2、犯罪的社会性 3、犯罪的阶级性和社会性的统一
二、犯罪的定义
犯罪的定义是对犯罪的各种内在外在特征的 高度概括。从现行各国的刑事立法情况看,关于 犯罪的定义可以归纳为三种类型: 1、形式定义 2、实质定义 3、实质与形式相统一的定义
(二)刑法学的研究方法 刑法学的研究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种:
1.分析的方法 2.比较的方法 3.历史的方法 4.理论联系实际的方法
第一章
刑法概说
第一节 刑法的概念和性质
一、刑法是规定犯罪、刑事责任和刑罚的 法律。具体地说,刑法是掌握国家政权的统治阶 级,为了维护其政治上、经济上的利益,根据自 己的意志,以国家的名义规定什么行为是犯罪和 应负刑事责任。并应给犯罪人以何种刑罚处罚的 法律。
三、犯罪故意 根据《刑法》第14条规定, 犯罪故意是指行为人明知自己 的行为会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 并且希望或者放任这种结果发生的主观心理态度。 从罪过内容上看,犯罪故意具有两方面特征: 其一,在意识因素上,行为人明知自己的行为 会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其二,在意志因素上, 行为对危害结果的发生抱着希望或放任的态度。 根据意识和意志方面的不同情况,刑法理论将 犯罪故意分为直接故意和间接故意。 直接故意是指行为人明知自己的行为会发 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并且放任这种结果发生的 心理态度。
相关主题